分享

谈易之21、22

 zcm1944 2015-03-06

谈易之21、22

(2015-03-06 19:16:03)
标签:

佛学

龚鹏程谈易之二十一:揭秘儒家独特鬼神观

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龚鹏程谈易之二十一:揭秘儒家的鬼神观

 


观卦的彖辞。其上文说:“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

观卦是坤下巽上,上两爻阳、下四爻阴之卦,所以象上位者示人以观,底下人则仰观上位者之作为。上位者要中正以示人,做天下之大观;居下位者要观足以做为典型之人与事,以成教化。

整体含义如此,而首先提出的就是观宗庙祭祀。

古人重祭祀,所谓“邦之大事,唯祀与戎”。但军容残酷不足观,可观的当然就只有祭祀之典礼啦!

盥,指祭祀时进爵,以酒灌地,又称灌礼,意思是奉酒祈求神祗降临。荐,则指敬献礼品牺牲。整个祭典,在奉酒祈求神降到敬献祭品之间,是最值得看的时段。因为人在这时最虔敬,充满了戒慎、期待、慕敬之情,与神在感应互动中有微妙的既诚肃又亲近之感。等到献祭以後,就只是初献、再献、三献,一道一道仪程走完而已。因此可观者在未献荐之前,而不在已荐之後,孔子曾说:“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就是这个道理。他的话,也可以说即是观卦卦辞的确诂。

有孚颙若,是说心中与神相孚应而表现出诚敬的状态。颙,敬也。儒家论礼,重内心的诚敬之感而不重视仪节,此处表现得极为明显。

观卦除了要人体会这种祭祀时的虔敬之感外,还将说明祭祀的意义,说明它为何可观。这就是我摘出来的彖传这段话。

儒家是很特别的思想,或许可称它为“人学”。什么叫人学呢?你看墨家就非人学。因墨家言天志,要明鬼。人之行为基本上须本于天志、顺于鬼神。後世常把墨家典籍收入道教的“道藏”中,就是这个缘故。佛教也非人学,因它讲三界三世,包括一切天人,综摄三十三天。基督宗教同样讲上帝、天堂地狱,亦非仅是人的学问。至于一般宗教,更是以鬼神崇拜为基础了。儒家不然,它虽敬事鬼神,又常说天命天道天时,但不是鬼神信仰的体系,只是祭神如神在。鬼神世界虽不否定,但也不重视,因为“未知生,焉知死”,死後如何,非所萦依;灵魂归趣,也不追究。重点只放在现世人生上。

在这种思想中,祭祀之目的,自然就只是为了人而不是为了神。非媚神以求欢,可也不是祈神以佑己,那是巫觋及一般宗教的路子。《易经》所表现的,则是“法天而成化”的型德。

所以彖传说:祭祀所以可观,是因为它可让我们体会天道。天道运行,四时不忒,正如孔子所说,是“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我们当然应效法之。圣人利用祭礼,要表达的就是这种想法。孔颖达疏云:“天既不言而行、不为而成,圣人法天之神道,本身自行善,垂化于人。不假言语教戒、不须威刑恐逼,在下自然观化,故云天下服矣”,讲得很好。

彖传解释此卦云:“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其实也是此意。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草,要想讓百姓风行草偃,随化兴善,就得由自己做起,形成榜样。然后才能依不同地区之民风来施教。

总之,欲令百姓观你,你须让自己足以观。此卦之精义在此。观宗庙祭祀之旨,在观天道;观天道之旨亦在使自己足观。故曰:“中正以观天下“,要让自己中正了才行。

神道设教一词,有些人解释说是假借鬼神以施展其教化,那是错的。後世阴谋家假托篝火狐妖以惑民兴事者多矣,然此乃黄巾陈涉辈手段,豈聖人之道哉?

龚鹏程谈易之二十二:观卦并非教人察言观色

觀我生

观卦很复杂,观的层次一层层打开,非常深刻。

首先是观宗庙以知天道,以此设教。

其次,象传说:“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是观先王如何省视方域并体察民俗而设教;能了解其方法,自然百姓从化,如风吹而草偃。

再就是六四爻辞说:“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指人应利用在朝廷、居王者近侧的机会,好好观察学习国家的典章仪制。我们现在常用的出国观光一词即出于此,但说的已不是自观吾国之光,而是去观别的国家了。

 

龚鹏程谈易之二十二:观卦并非教人察言观色

另还有两种观则是不被鼓励的,一叫童观,一叫窥观。

初六为童观,这一爻距离上九最远,处在最远的观看位置,故所见不大,称为童观。童观也是观,只是所见不大而已。因此若占到此卦,一般人还不坏,可是君子就不甚吉了。

六二是窥观,也就是窥视。此爻仍是远观,故所见者狭,仅能窥见大概。若女人占得此爻也还可以,君子则亦不以为吉。

这并不是歧视女人,而是因本卦坤下巽上,六二乃阴爻,属性柔,上应九五之阳,故利于女。若君子占得此爻却不利。有人说这是指女人在屋裡窥视男人,真不知扯到哪去了。

这两处雖是依卦爻释吉凶,但细味之,乃可见义理。畢竟人的视野宜大不宜小、宜阔不宜狭。象传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六二窥观,利女贞。象曰窥观,女贞,亦可丑也”,即指此。

以上为观之各种形态与层次,不能乱解。我在百度百科上看到有人说此卦教人:“察言观色,见风使舵,以避免因观察失误而遭受损失。由于客方像风一样变化无常,主方必须仔细观察环境,才能适应客方”,实在是胡言乱语。

观之最后,则是观自而非观他。分别在六三、上九与九五。

六三爻辞:“观我生,进退”,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象传解释道:“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观我生,观民。观其生,志未平也”,可见观自己也有几个不同的层次。

一是就卦象说,进退指第三四爻,第三爻是下卦之上,第四爻是上卦之下,两爻相鄰,故是可进可退之局。人在这个时候,就须自观,好好省察自己的情况,以定进退,才能动不失机、静不失时。

其次,是“观我”都说成是“观我生”。一种解释是把生视为性,说是观自己的性行,也就是观我之德,如朱子就是这一路。另一种结合到生生之德,也就是道的层次,说观我生就是由“开通、生利万物”之处看我能如何着力。孔颖达的解释即如此。生,像道一般能动、能生化、能生长,故这事实上是指君德,谓君子当如此自观。还一种是观生,即生命之生,人对自己这个生命,重新省视自观,而形成对生命本身的体悟。此即诗人之忧生也,如《古诗十九首》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憂”、《楚辞》:“哀人生之长勤”,均指此。有诗人气质或受佛老濡染之解《易》者,多作此解。

这些解释都有道理,一显自反自省之精神,有儒者慎独、诚意、反躬的态度;二重君王开务成物、设教风化之功;三启超越性的生命悲感意识。我们也可以把这三类解释看成是观我生的三个层次。

第四个层次,则是观我生即观民、观其生。

观我生本是自观,可是九五之象曰:“观我生,观民也”,上九之爻辞说“观其生,君子无咎”。都把观自说成是观他,这是为何?朱子云:“人君观己所行,不但一身之得失,又当观民之善否,以自省察”。古语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也是这个意思。

不懂这些,就会乱解释,例如有人说:第三条的“观我生”与第五条的“观我生”的含义不一样,前者指从主方的角度观察自己的所作所为,後者是观察客方对自己的影响;第四条的“观国之光”是客观地观察主客双方关系,而第六条的“观其生”则是观察客方的行为。这,当然也是错的。

观我生,要观自己及一般老百姓的命运,还有个著名的文学史案例,那就是颜之推的《观我生赋》。

颜之推在梁朝侯景作乱、襲擊郢州时被俘。险遭杀害,被押往建康,乱平後才回到江陵。可是三年後西魏就攻破了江陵,梁朝灭亡,他被俘往长安。後来辗转逃到北齐,可是北周军队又攻破了北齐,三次遭到国破家亡之哀。《观我生赋》讲的就是这段哀史。

在正文以外,此赋有详细的自注,因此在史料上很有价值,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三篇有自注的作品(前此为谢灵运《山居赋》和张渊《观象赋》)。回顾一生,与李谐《述身赋》、李骞《释情赋》、沈炯《归魂赋》和庾信《哀江南赋》相似。从东晋到北魏末,胡人统治北方已有百餘年,此时尤为惨酷,所以出现了这麼多书写亡国之痛的作品。

不过,同是写亡国,二李和沈庾皆主要讲个人之厄,颜氏则把个人遭遇与华夏文化关联在一起,讲文化生命的哀感,故为名作。它开篇就说:“仰浮清之藐藐,俯沈奥之茫茫。已生民而立教,乃司牧以分疆。内诸夏而外夷狄,骤五帝而驰三王”。这正是由“观我生,观民也”这句体会出来的写法。个人生命、华族生命、人类生命,都在其观中,是以有广大悲情,令人动容。通过这篇赋,更能让我们很好地理解观卦。

2

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