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思维跟得上量子做的石头吗?

 二月石桥 2015-03-07

 

波尔:噢,亲爱的爱因斯坦,我发现了原来上帝也会丢骰子。

爱因斯坦:波尔,我发现了,原来你也认识上帝。但亲爱的玻尔,上帝从不掷骰子! 
玻尔: 哎,爱因斯坦,别去指挥上帝应该怎么做!


一, 上帝的骰子——什么是量子意识?

 

    从广义上来说,我们生活在局域的世界中,甚至所有的物质都处在局域的世界中,而量子却生活在非局域的世界中,在局域世界中,传播是要距离和时间的,但在量子布局的互动中,却排除了距离和时间因素,这就好比宇宙处在一种网络布局中,相隔遥远的A量子完全“明白”B量子的行为,这是什么逻辑?它们产生的互相影响或传输似乎是瞬间的。经典科学尊从牛顿,尊从还原论,并以此产生了一个机械的宇宙观。当玻尔发现光的波粒二象时,科学革命就已经开始,也开始着手于量子世界的研究。这种信息的怪癖,科学无法忍受。信息是如何被传递的?出呼意料的是信息怎么会把时空性给丢弃了。宇宙是否就是一幅全息图,所以物质都在这个隐含态中,虽然看似乎毫无关联,但却彼此联系着,就象手和脚被看作个体,而却被整个神经网络联系着,手与脚相隔“遥远”,但却彼此感应着,都反应着整个身体结构,中医理论中的手脚穴道代表着全身器官,而每个手和脚在原胚胎还没有分裂的时候,就都有发展成一个成体的可能性,但它们在基因的固定下被压缩了,不过他们还是可以依次形成复杂形态,手和脚的联系也构成了一个整体,而一个人和一头大象和一棵树或一个村庄是否也都是这个整体中的一份子呢?整个生态是否是一个整体呢?整个城市的流动是不是一个整体流动?人和自然是否是手足相连呢?是否隐含一个“超级生命”中的整体,而我们都处在整个整体中,处在原胚胎以后发展的整体网络中。

 

    量子的隐寓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只要抛开局域性,我们就会得到更宽广的范围,即非局域性。如果把个体看作整体的一部分,那么其他个体也只不过是它整体组成成分,在心理研究发现,两个人是完全可以变成一个人的,即不分你我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两个意识成为了一个集合体,比原先你自己的意识更大,这两个人都可以彼此分享此“意识”,或交换意识,而联系在其中的力量不是磁场,而是更抽象的概念“爱”,在爱情中的失恋就可以造成人格分裂,成长过程缺少爱就会出现人格损伤。对现象的深入发现总是归于那些更为思辩的研究者,“集体经验”(或集体潜意识)在荣格眼里就是一个整体,在我们意识恍惚和沉思,或在梦和至幻状态时候,个体就会解脱个体性,被整体意识代替,或者个体意识分享集体意识。中国古代哲学,禅宗,道教,佛教,和东方神秘文化是如何在统一中相互关联的?现代心理学已经进入了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人脑的两个部分,即左脑(语言定位,线性思维,逻辑推理部分)与右脑(完形感知,直觉的,创造的)。人脑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人类对其本身的认识,在精神研究中,甚至精神错乱有时也会使其产生创造性,意识的偏离导出了另一种意识转化,有时天才和疯子只有一步之遥,我们究竟如何看待的我们的右脑,心灵感应又是什么?“反常”的产生往往会代表另一次革新,想象人与人之间遥感意识交流,本质上就是大脑所达成一致的量子物理过程,量子革命对科学的冲击是彻底的,量子概念正在倾向生命与意识领域,这个对物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挑战都是深刻的。

 

科学寓言预言了什么?在理论还没有诞生前,科学一直在大胆的推想,从日心说,原子说,电磁学,物种起源到牛顿力学,相对论,黑洞,多维世界,平行宇宙,超弦理论,科学从一开始并非都是理论,而是从一些推想中得来,这种推想成为了科学寓言。有了拉马克的推想模型才逐步有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进化论,虽然理论本身还会被进一步修改。量子力学的诞生不仅仅是寓言,而是玻尔互补思想带来的革命,而且也是科学革新,这让物理学和神秘现象的冲突得到了一种缓解,在一些前沿科学家看来你个人就是一个复杂的波函数方程式。对亚原子的假设,在原子假设不久就形成了,中微子并不是被证实的,而是一种推测。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可以推测粒子,但却回避量子效应在生命领域内显现出来的特性,量子生物学新领域中的研究者发现,生命有机体表现出人们迄今为止认为唯一地与量子世界有关的过程和行为方式。

 

经典力学和还原论一直影响着现代科学,经典力学不可能知道非局域性的量子状态与生命状态共振响应会是如此的敏感。物理学定理不能直接指向生命与意识,虽然大多数科学家还会问物质是如何创生的,生命是如何开始的,但却从未从真正意义上“正视”它们。如果明白了偶然性原则,那么就不必区分生命与物质。在人类发展史上,几乎所有的宗教在漫长的岁月中都在述说着相同的东西,这些东西索然超出了物理科学所解释的范畴,但却在另一种角度阐述了宇宙的自发创造和进化,并和现代物理学所解释的宇宙大起源越来越吻合。科学并不是一种永恒不变的真理,科学是一种认知过程只是在人类试错中得来的,自以为是无视普遍联系的科学以现有经验,可能根本认识不了整体世界,科学的发展伴随着我们的体验,有一个现象就是,一个根本对科学一窍不通的艺术家却完全可以去预言一个科学理论,甚至让那些科学家不可相信的是那些艺术作品居然丝毫不差的在说着科学理论的诞生,但这些现象并没有引起科学家的注意,这些巧合不是偶然,艺术是科学的一面镜子,如果科学不去照这面镜子,就会根本认不出自己,科学不是唯一对事物的认识,反过来,认识不只是科学一种,只有科学改变自身的认知状态,科学才能走出一片光明的前景和真正的革新,新科学的未来前景。

 

二,实证科学受冲击 新的世界观正在出现

 

   一九八二年,法国物理学家艾伦*爱斯派克特(Alain Aspect)和他的小组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实验,证实了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叫作“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的关系。在量子力学中,有共同来源的两个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某种纠缠关系:不管它们被分开多远,对一个粒子扰动,另一个粒子(不管相距多远)立即就知道了。量子纠缠已经被世界上许多试验室证实,许多科学家认为量子纠缠的实验证实是近几十年来科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虽然人们对其确切的含义目前还不太清楚,但是对哲学界、科学界和宗教界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西方科学的主流世界观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宇宙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量子纠缠的实验证实表明,西方科学的主流世界观是有严重缺陷的。从笛卡儿、伽利略、牛顿以来,西方科学的主导世界观是,宇宙是一个巨大的机器,没有意识,没有目的,宇宙的组成部份相互独立,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到时空的限制(即是局域化的),可以通过研究个体来认识整体,整体是个体之和。现代科学是实证科学。实证科学就是在这种世界观的前提下发展的,把物体分割成越来越小的个体,认为通过研究这些个体就可以认识整体。典型的例子是机械制造,一个机器的整体就是所有零件之和。实证科学甚至把人也当成象机器一样来处理,西医的“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量子纠缠证实了爱因斯坦不喜欢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in a distance)是存在的。量子纠缠超越了我们人生活的四维时空,不受四维时空的约束,是非局域的(nonlocal),宇宙在冥冥之中存在深层次的内在联系。量子非局域性表明物体具有整体性。简单地说,量子非局域性是指,属于一个系统中的两个物体(在物理模型中称为“粒子”),如果你把它们分开了,有一个粒子甲在这里,另一个粒子乙在非常非常遥远(比如说相距几千、几万光年)的地方。如果你对任何一个粒子扰动(假设粒子甲),那么瞬间粒子乙就能知道,就有相应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瞬时的,超越了我们的四维时空,不需要等到很久信号传递到那边。这边一动,那边不管有多遥远,立即就知道了,即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立即影响到很远的地方。这说明,看起来互不相干的、相距遥远的粒子甲和乙在冥冥之中存在着联系。        

非局域性表明物体之间存在现代科学还认识不到的内在联系,所显示的整体性大于组成整体的个体之和,这和实证科学的假设相抵触。所以有个说法,现代科学是见点不见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中国传统哲学、科学、医学都具有整体性的观点。   

量子纠缠表明了宇宙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物体在冥冥之中存在着联系,整体大于个体之和,这使得实证科学的基点是错误的,西方主流世界观有严重的缺陷。

 

  三、意识是物质的一个基本特性   

           

西方科学的世界观认为,宇宙的行为就象一台机器一样,生活在宇宙中的人与其它生命也象机器一样。具有意识的科学家们用机械世界观研究自然和宇宙,用几个世纪时间研究出来的结果和意识没有任何关系,不知道意识是什么。意识(consciousness)对西方科学来说仍然是个迷。

 

西方科学在研究意识中遇到的困难是,无法用我们人类熟悉的时间、空间、质量、能量等来测量意识,但是我们每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都知道自己的意识是存在的。如何来研究无法用常规方法测量而又存在的意识呢?

人们在总结各个学科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在研究生命现象所遇到的困难时,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认识到,长期被西方实证科学所忽视的意识,必须要被考虑进来,唯物世界观必须要发生根本性转变。

 

四,在研究意识中遇到的难题

 

现在有些学科在神经和大脑上对意识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虽然对大脑的许多功能有了不少的了解,但是对于意识本身仍然是个迷,仍然无法解释“意识的难题”(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意识的难题”是指体验与感受的问题(the problem of experience),例如对颜色、味道、明暗等等的感受,对价值观的判断等等。“意识的难题”近年来重新触发了哲学上长期解决不了的争论,即意识是从物质中突然出现的,还是万物皆有意识(中国古代叫万物皆有灵性)?

 

自笛卡儿以来的西方主流世界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在物质中产生的副产品,这种唯物论观点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与挑战。例如,

(1)许多科学家认识到,要从没有意识的物质中产生意识,这需要奇迹的发生,而唯物论是不承认有超自然现象的,换句话说,这是不可能的。

(2)在长期研究大脑工作中,神经科学对大脑的功能等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的认识,但是许多人怀疑唯物论能够解决“意识难题” 。

(3)现在有科学研究者从量子测量的角度分析,认为意识不能够被进一步简化,也不是在物质运动中突然出现的,因为如果意识只是物质的副产品,那么这无法解决量子力学中的“测量难题”。

 

量子力学认为

物体在没有测量之前,都是几率波,测量使得物体的几率波“坍缩”(collapse)成为观测到的现实。

 

那么问题就出来了:如果意识是从物质中产生的,那么从根本上讲大脑也只是由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几率波,大脑的几率波如何能够使得被观察物体的几率波“倒塌”呢?

 

对于更大的宇宙的现实来说,这是不是意味着存在宇宙之外的具有意识的观察者?这就是量子力学中的“测量佯谬”。为了解决这个量子测量佯谬,物理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但是从根本上仍然无法绕开意识的问题。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尤金*威格尔(EugeneWigner)认为,意识是量子测量问题的根源。虽然物理学认识到意识在量子力学的层面上就存在,但是量子力学本身无法解决意识的问题。从量子力学创立时起意识就一直困扰着量子力学,但是长期以来,物理学家们对这一问题视而不见,试图逃避这个令物理学尴尬的难题。             

基于现代科学在研究意识中遇到的难以克服的问题,现在在哲学界、神经科学、心理学、物理学等多学科领域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就象时间、空间、质量、能量一样,意识是物质的一个基本属性,是宇宙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现在许多研究人员在主流学术刊物上,在学术会议上严肃地讨论这个问题,这是近年来思想界、学术界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基于上面的原因,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认识到,沿着笛卡儿以来的唯物世界观来研究意识只能走进死胡同因此他们(其中很多是西方人)认识到,必须要改变西方实证科学的世界观,转而向东方哲学的世界观。但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缺乏继承和挖掘,频临被西方实证科学所摧毁。所以许多西方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转向印度,例如近年来,印度瑜伽和神秘主义在西方流行就有这些背后的原因。

 

五,需要在量子水平上认识意识

 

当代神经科学的批评者们说,长期以来神经科学领域有意无意的用经典物理的观点来研究大脑的功能与意识,即物理系统是由独立的部份组成,这些部份只能和最近邻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并且行为是确定的。而量子力学早就明确指出了经典物理的根本错误。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认识到,基于经典(牛顿)物理原理来研究大脑的功能与意识的基点是错误的,经典力学的观点对意识并不适用,但是根深蒂固的错误世界观仍然在很多人的头脑中起作用。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在大脑神经层次上无法真正了解意识,意识是在大脑的微观下就出现的,即真正要研究意识,要在微观领域里找,要在量子的层次上进行研究。我们知道,微观领域是量子力学描述的世界,而量子力学本身又遇到了意识的难题(测量问题)。因此,物理学和生物学在微观领域里,在量子的层次上遇到了意识这一共同的研究对象。大家知道,物理学定律和生物学规律是不一样的,基于实证逻辑的物理规律是指令性的,而生物规律是选择和反馈性的,是非线性的。如何把物理和生物的规律统一起来?虽然它们的特征非常不同,但是它们都遇到了意识这一共同难题,要把物理和生物统一起来看来和意识有关。与此同时,如果说意识是物质的一个基本特性,那么在微观粒子中同样存在着意识,即意识在量子水平、在微观领域里就自然存在着,这也就会引导物理学和生物学在微观领域里、在量子的层次上研究意识。

             

纯粹的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基于物质,而物质能够独立存在于意识之外。可惜如今的人类看问题割裂开了,忽略了一切万物以四维为基础的连续性,从而让自己走进了死胡同。人们想要发展,请不要忽视了周围,不要忽视了自己。也许有人会觉得这种观点是唯心主义,我想说的是,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不应该有逻辑的,世界就是基于不逻辑,才有了各种创造发展的,不逻辑才会不解,不解才会尝试,尝试了才会出现创造和发展的概率,如果你用你自己的逻辑去解释新生事物,那么你离偏执不远了,你的想象力也会发生严重边界障碍,对任何一种事物产生固定的不可改变的教条,离迷信就不远了。

 

原文作者:智伯皇 2010-04-0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