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芩汤

 学中医书馆 2015-03-08
三、        苦寒清热剂
黄芩汤
(泄热坚阴法)
汉张仲景《伤寒论》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二服,夜一服。
【主治】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春夏温热,热自内发者。
【方论选萃】
清王旭高:太、少合病,何以不用太、少两经之药盖合病而兼下利,是热邪已入少阳之里,胆热移脾,故自下利,则所重者在里矣。故用黄芩酸苦,泄少阳之热;甘、芍、大枣酸甘,和太阴之气,使半里清而半表自解,和解之法,非一端也(《王旭高医书六种》)。
清柯韵伯:太阳,少阳合病,是热邪陷入少阳之里,胆火肆虐,移热于脾,故自下利,此阳盛阴虚,与黄芩汤苦甘相淆以存阴也。凡太、少合病,邪在半表者,法当从柴胡桂枝加减。此则热×于内,不须更顾表邪,故用黄芩泄大肠之热;配芍药以补太阴之虚;用甘、枣以调中州之气,虽非胃虚,亦非胃虚,故不必人参以补中也。
清邹润安:黄芩所治之热,必自里达外,不治但在表分之热矣。然仲景用黄芩有三耦焉,气分热结者,与柴胡为耦;血分热结者,与芍药为耦;湿热中阻者,与黄连为耦。以柴胡能开气分之结,不能泄气分之热;芍药能开血分之结,不能清迫血之热;黄连能治湿生之热,不能治热生之湿。譬之解斗,但去其斗者,未平其致斗之怒,斗终未已也。故黄芩协柴胡,能清气分之热;协芍药,能泄迫血之热;协黄连,能解热生之湿也。
清张石顽:黄芩汤,本治春夏温热,热自内发,故于桂枝汤中,除去桂枝、生姜之辛温,易以黄芩之苦燥,转温散为凉解。大匠运心妙用,不可思议。后世借以治下利身热,亦不出此。其黄芩加半夏汤,治自利而呕,与夏秋下利白沫,若合符节,异病同治,总不出南阳之绳墨也(《张氏医通》)。
清叶天士: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以春木内应肝胆也。寒邪深伏,已经化热,昔贤以黄芩汤为主方,苦寒直清里热,热伏于阴,苦味坚阴,乃正治也(《温热经纬》)。
【近代验证】
例一  阿米巴痢疾案
欧阳某某,22岁,干部,9月21日入院。
下痢红白,腹痛,里急后重已二天。患者妊娠二个多月,9月4日因头晕呕吐,曾在本院(省中医实验院)门诊,青蛙试验弱阳性。9月20日早晨起,忽腹痛频频,下痢红白粘液,红多白少,日二、三十次,里急后重颇剧,并觉小腹坠胀,有如欲产情形而入院。
诊察:体瘦神疲,按腹呻吟,有重病感。脉象稍沉弱,每分钟76至,舌质淡白,T37.9℃。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腹部有压痛。实验室检查:……大便检出阿米巴原虫。诊断为:阿米巴痢疾。
黄芩3  大白芍9  甘草4.5  香连丸3
服上药三剂后,腹痛、里急后重消除,下痢次数大减,日凡二、三次,并带有黄色稀粪。体温正常,食郁渐启。原方再进一剂,下痢红白全除,大便正常,惟觉起床行走时,头晕足软。再以原方去香连丸,加党参9  当归6。调理数日,连检大便二次,已无阿米巴原虫,于9月29日出院。
例二  魏长春治痢疾案(选自《魏长春医案》)
王某某,男,5岁。
初诊:暑热蕴伏,挟食下痢,前医用白头翁汤、藿朴平胃散、木香槟榔丸,及西药蓖麻油等泻剂,医治无效。痢下赤白,里急后重,腹痛,胃呆,潮热。脉象迟濇;舌苔黄白粘厚。攻伐太过,积滞虽下,肠液已伤,余热未清,虚中夹虚之证。拟用黄芩汤加味养阴清热。
黄芩三钱  生白芍八钱  炙甘草一钱  红枣四个  当归三钱  二剂
次诊:脉软;舌红,苔薄。痢瘥,便色转黄,腹痛未愈。拟用钱氏白术散加白芍,和中健脾养胃清肠。
葛根三钱  广木香一钱  杜藿香一钱  白术三钱  西党参三钱  茯苓三钱  炙甘草一钱  生白芍五钱 
上方服二剂后,痢瘥胃醒,停药痊愈。
【按语】此即桂枝汤方去桂枝、生姜,加黄芩者也。一味之转换,变温散为苦泄,一治太阳寒郁肌腠,一治温病热自内发,寒温之异。反若冰炭,古人制方之妙,堪为后人取法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