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禹封九州始有兖,至圣诗贤荟文风

 青山依旧笑 2015-03-08

大众日报 2013年11月04日 13:27:00
《隋书·地理志》:“兖之为言,端也。言阳精端端……其地兼得邹鲁齐卫之交,旧传太公唐叔之教,亦有周孔遗风。今此数郡,其人尚好儒学,性质直怀义,有古之风烈矣。”

兖州滋阳县旧关村原貌,春秋时期“达巷党”就位于旧关村

兖州少陵台亦称南楼(1936年拍摄)
■ 地名故事
□ 本报记者 陈巨慧 实习生 谭丽伟  本报通讯员 宋 波
泰山如一个伟岸的父亲,为兖州挡下南去的烈风;泗河似一个慈祥的母亲,为兖州送来肥田沃土。站在鲁西南平原上的这片钟灵隽秀之地,一不小心就会触碰上古的峥嵘,轻轻一腾便穿越4000多年的沧桑。风云流转,物是人非,如今,这些悲欢离合、风流聚散已浓缩作一个个地名,深深地镌刻进这座古城的心田。
兖水济济 九州初划
说起兖州这个地名的来历,但凡是乡土兖州人,都会满脸自豪地告诉你兖州是“古九州”之一。
何为“古九州”?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划天下之地为九州,兖州即为其一。又说,黄帝时,就曾“方制九州,列为万国”。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九州乃颛顼所置,他传给帝喾,后来尧遭洪水,天下分绝,大禹治好了洪水,乃分天下为十二州,夏有天下,才又还为九州。
种种传说,来源不一,历史又过于久远,我们难以判断孰真孰假。大禹划九州说,却有着可追溯到的最早的文字记录。先秦著作《尚书·禹贡》,讲述了上古时期,洪水横流,不辨区域,大禹治水后,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予以统辖,并简要地描述了各州的地理概况,这也是兖州作为地名第一次出现在古书中。但《尚书·禹贡》的作者却与大禹时代相隔千余载,究竟是战国人士托大禹之名所作,还是夏代史实,难得定论。除此之外,《史记·夏本记》、《左传》、《山海经·海内经》等古籍也均将九州和大禹联系在一起。
不过,据《尚书·禹贡》讲,“济河唯兖州”,兖州的位置在济水和黄河之间,上古时代,兖州是个大范围的地理概念,指今河南省的东部、山东省的西部及河北省的南部一带。兖州因“海岱及淮唯徐州”,当隶属于徐州。直到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个刺史州部,州设刺史以监察吏治,兖州作为其中之一的州部,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划,历经朝朝代代的流转迁徙,最终成为今日之兖州。
兖州文史专家、兖州市博物馆原副馆长樊英民告诉记者,据学者研究,史前那次大洪水最严重的灾区,应是地势低洼的黄河下游一带。著名历史学家安作璋也曾表示:“传说大禹治水,主要活动地方就在今兖州一带。”因此,如果说大禹是在今兖州划定了九州,也不无道理。
而兖州中的“兖”字,本就源于水,是济水之字。发源于今河南省济源县的王屋山中的济水,在古代,曾与长江、黄河、淮河一同被列为“四渎”,地位极其煊赫。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地貌的变迁,济水在东汉王莽时出现旱塞,唐高宗时又通而复枯。后来,黄河多次改道南侵,夺济水之道而入海,济水凝固在济南、济阳、济宁这一个个地名的记忆之中,兖州与济水的渊源更是少有人晓。兖州的“兖”字被赋予的“端信”的新意却更多地被人提起。
樊英民介绍,这种说法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纬书《春秋元命苞》:“兖,端也,信也。”初唐编《晋书》、《隋书》等国家正史,也都曾对此转述引申,《隋书·地理志》就说:“兖之为言,端也。言阳精端端……其地兼得邹鲁齐卫之交,旧传太公唐叔之教,亦有周孔遗风。今此数郡,其人尚好儒学,性质直怀义,有古之风烈矣。”可见,不仅“兖”字有端信的含义,兖州人也被誉为行为端正、品格正直之人。
拜师项橐 千古垂名
兖州与孔子故乡曲阜毗邻,自然少不了儒风的浸染。孔子在兖州的点滴,也被记入《论语》当中。
《论语·子罕》篇九载,“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文中所指达巷党,据说正是旧时兖州的西关。清康熙十一年《滋阳(兖州旧称)县志》记载:“达巷党在城西北五里,乃适中都(今汶上县)”之要途。时为中都宰的孔子,从曲阜至汶上,往来必经达巷党,常常憩息于此。
西汉儒学家董仲舒在《上汉武帝疏》写道:“臣闻良玉不琢,资质润美,不待刻琢,此无异于达巷党人不学而自知也。”三国曹魏时著名学者孟康注:“达巷党人,项橐也。”晚清大儒王先谦则补注道:“橐,鲁人,十岁而亡,时人尸而祝之,号小儿神。”《战国策》、《淮南子》、《论衡》等史籍中,也有诸如此类的记载。
《三字经》中,“昔仲尼,师项橐”的故事就发生在达巷党吗?
樊英民说,在兖州民间,自古流传着孔子在达巷党拜神童项橐为师的故事。传说,一个叫项橐的七岁儿童和小伙伴们在路上聚沙筑城玩耍,正巧孔子率众弟子经过此处。孩子们只顾自己游戏,不避孔子之车,挡住了孔子一行的去路。孔子的弟子叫孩子们让开,项橐说:“人说圣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情,自古至今车到城下,车只能绕城而过,不能越城而过,是车躲城,还是城躲车乎?”孔子看他小小年纪却说得很有道理,很佩服他的能言善辩,觉得这个孩子非常聪明,就又问了一些刁钻的问题。
孔子问:“汝知何山无石?何水无鱼?何门无关?何车无轮?何牛无犊?何马无驹?何刀无环?何火无烟?何人无妇?何女无夫?何日不足?何日有余?何雄无雌?何树无枝?何城无使?何人无志?”。
项橐不加思索,对答如流:“土山无石,井水无鱼,空门无关,轝车无轮,泥牛无犊,木马无驹,斫刀无环,萤火无烟,仙人无妇,玉女无夫,冬日不足,夏日有余,孤雄无雌,枯树无枝,空城无使,小儿无志。”
一番又一番的问答后,孔子未占得什么上风,对项橐自是大加赞赏。他对弟子们说:“项橐虽幼,可以为师。”即拜项橐为师,命弟子绕城而过。周围群众对孔子这种谦逊态度称赞不已,因此发出了“大哉”的感叹。
明洪武年间,城向南扩大一倍,西关南移变旧关,达巷党渐隐为旧关一条街名。雍正八年(1730年),知县夏晓春曾在此处立一石碑,镌“达巷党人里”五个大字以作纪念,“文革”时被毁。作为原西关的中心大路,东西约1000米、南北约700米的达巷党街,如今也已湮没在拔地而起的新城中。
少陵登城 对吟青莲
“家家自以为颜路,人人自以为由求,人皆知读圣贤之书,文质彬彬乎过人,弦诵洋洋乎盈耳。”元代著作《方舆胜览》对兖州民风的描述中揭示着这里文化气息的浓厚。特别是汉唐时期,兖州崇文风尚盛行,成为人文荟萃之地、诗歌传唱之乡,“诗圣”杜甫也曾多次奔赴兖州,畅饮轻吟。
兖州城南,有一座十余米高的土台,是唐朝“东郡”兖州的南城门楼旧址。历经战乱的侵袭,砖楼尽毁,看上去其貌不扬,却被文人雅士视为游览圣地,只因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登临赋诗,遂得名“少陵台”。
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他的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春,25岁的杜甫第一次到兖州省亲,登上了兖州城的南城门楼。他纵览四野,触景生情,援笔写下了他现存最早的一首律诗《登兖州城楼》:“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人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此后,南楼就成为兖州的名胜,明初时兖城扩建,城墙南移,特意保留下这段城墙遗址。新月初上,纵眺吟哦,颇具少陵余韵。明代时,这里还曾设有少陵书院。
樊英民说,开元年间,大诗人李白曾寓家东鲁。东鲁并非千年来定论的济宁任城,而是当时兖州的治所瑕丘。杜甫也与李白在兖州再次相会,并结下了诚挚深厚的友谊。他们与当地诗友常常相聚,或泛舟于泗河,或访隐于东蒙,或游猎于孟诸……自在逍遥。
尽管对于李白寓家东鲁的时间、地点,学家争议很大,但从李白《赠瑕丘王少府》一诗看,李白理应到过兖州。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李白送别杜甫时所赋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也被认为是在瑕丘城东泗河上的石门所作。
“李杜分手话别的这个鲁郡东石门,就是兖州城东的泗河上的石门,也就是现兖州城东泗河上的金口坝,从那里出土的元匡造守桥石人铭文中,已有‘起石门于泗津之下’的说法。”樊英民说,金口坝以北还有古时人们为纪念李白而建的青莲阁。
青莲阁始建于什么年代已无可考,只知道清代的知县冯云鹓在其旧址又重新建造,并且塑造了李白的像。诗人张性梓有诗记其事,其中有句云:“儿女一龛香篆霭,夕阳流水护诗神”,说明阁中当时曾有李白和儿女伯禽、平阳的塑像。
李白与杜甫诗坛双曜究竟是否曾在兖州相会、相知,交游、交谊,丝毫不影响二人的诗作、佳话在民间传道不歇。至今,兖州还有不少店铺、公园、街道以二人的名讳、别号命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