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四胡同古典年轮

 老北京的记忆 2015-03-08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精华地段北京旧城———

  南起阜成门内大街,北至平安里西大街,西起赵登禹路,东至西四北大街,在这块不大的街区里有八条平行整齐排列的东西向胡同,被称为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这一地区是第一批确立的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被誉为“旧城历史精华地段的核心保护区”。

  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是随着元大都的兴建而诞生的,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元大都兴建时全城有统一、严格的规划,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正是按严格规划建设起来的,而且一直延续至今,是反映元大都建城规划的难得的历史遗存。同时,七百多年间,朝代更选,世事沧桑,这些变化也无不反映在这些胡同中,因而它也是北京城演进的历史见证。

  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在元、明时属鸣玉坊,清代为正红旗地界。原来八条胡同是各有名称的,1965年整顿地名时,老名称被认为“陈腐落后,不合时宜”,遂按自南至北的顺序改名为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北头条,贪官和珅在这里发迹,诗人陈三立在这里义愤身亡

  西四牌楼周边在元、明时期,曾有多种牲畜市场,因而留下了羊市大街、马市大街、羊肉胡同等多处与家畜相关的地名。而当时羊市大街(今阜成门内大街东段)往北的第一条胡同,称为驴肉胡同,想必这条胡同里也有驴市场或是集中卖驴肉的地方。清代时,家畜市场逐渐消失,民国时被雅化改称为礼路胡同,这就是今日的西四北头条。

  西四北头条的南边,主要是历代帝王庙、广济寺等的后墙,没有多少住户,北边却有不少大宅门,曾是达官显贵的府邸。据说清代的大贪官和珅,就在这条胡同里长大,并开始发迹。和珅的家族隶属于正红旗,其父当过正二品福建副都统,家就安置在正红旗管界内的驴肉胡同。和珅在这里长大,步入仕途,并得到乾隆皇帝的恩宠,直至把女儿和孝公主赐婚给和珅之子,成为权倾一时的宠臣。和珅与皇帝联姻后,旗籍由正红旗改为正黄旗,他在什刹海西岸建造了豪华的新府,即后来著名的恭王府,才搬离了驴肉胡同。和珅究竟住在这条胡同的几号?哪个宅院?现在还没有更确切的考证。在西四北头条中段路南,有一条南北向的小胡同姚家胡同,南口通阜成门内大街。这条胡同3号,曾是晚清著名诗人陈三立和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父子的家。陈三立(1853—1937年)字伯严,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与谭嗣同、吴宝初、丁惠康并称“维新四公子”,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在西湖之畔的净慈寺,特地拜会了陈三立。两位不同国籍的老诗人,互道仰慕之情。

  1933年,他的好友郑孝胥投靠日本,辅佐溥仪建立伪满政权。陈三立痛斥他“背叛中华,自图功利”,在再版自己的诗集《散原精舍诗》时,陈三立愤然删去郑所作之序,以示断交。

  1934年,年逾八旬的陈三立来到北京,与其三子陈寅恪同住。陈寅恪当时在清华大学教书,他特意租赁了姚家胡同3号这座有大小三个院子及一个小菜园的住宅,为父亲养老居住。父亲住在正院堂屋东侧主卧室。当时大哥,著名画家陈衡恪(陈师曾)已去世,居孀的大嫂住在西屋,照顾父亲的起居。陈寅恪及家人平日住清华园寓所,周末及假期乘车回城与父亲团聚,住在东跨院内。

  陈三立曾游西山,看到被八国联军破坏的园林遗址,他义愤地连叹“国耻!”他对当时日本侵略中国的形势深感忧虑。七七事变后,他表示:“我决不逃难!”日军百般游说陈三立与他们合作,均遭到严词拒绝。一天,又有一汉奸上门,他呼喊佣人拿扫帚将其逐出。面对日寇的猖狂,他绝食五日,最终忧愤而亡,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办理完父亲的丧事,陈寅恪离开了北京,随校南迁。

  北二条,明朝时穷兵黩武的江彬驻扎在此搜刮民脂民膏,后被凌迟处死

  明代驻守北京的军队称为京军,驻守北方边关的军队称为边军。明正德六年,农民起义军逼近京城,京军抵挡不力,朝廷遂调边军增援。得胜返回途中,大同镇边将领江彬,受到明武宗赏识,被留在京城。

  明武宗酷爱军事,他自封镇国公,在今平安里太平仓胡同,建造了镇国府,并在府西边,即现西四北二条胡同内建立西宫厅,由江彬率领边军驻扎,又俗称西帅府。这条胡同被称为西帅府胡同。江彬投明武宗所好,怂恿他穷兵黩武,干了许多坏事。他自己也乘机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明武宗死后,江彬被凌迟处死在西四牌楼刑场,从他家里抄出的金银珠宝不计其数。

  在胡同路南58号,是北京市第41中学,这是座历史悠久的学校。民国初,在这里创立了教会所办的萃文、萃真学校。1921年,著名教育家陈垣先生创办的平民中学,迁入萃文、萃真校址。这所中学招收平民子弟,学费低,教学质量高,受到贫苦市民的欢迎,引起了很大社会反响。平民中学在这里办学30年,1952年改为北京市第41中学至今。

  北三条,曾建有明代皇家印刷厂和隆长寺

  西四北三条,明时称箔子胡同。箔子是用苇子杆或秫秸编成的帘子,又叫苇箔,是建筑材料,涂上金属粉末或裱上金属薄片的纸也称为箔,用以作纸钱。当时,这条胡同里因有这类作坊和商铺而得名。清代时又按谐音改称雹子胡同、报子胡同。

  胡同里路北3号,曾是明代的外汉经厂。明代在皇城地安门内设有汉经厂,是专为皇家刻印佛经、儒家经典和皇家文件的机构。后来又在这条胡同里设有同样机构,相对于皇城里的汉经厂,这里叫外汉经厂。宫里负责书写抄录的太监老了后,往往被派来看守外汉经厂。

  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外汉经厂奉赦改建为皇家庙宇隆长寺。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曾重修。寺内有一尊近5米高的铜佛,造型为毗卢佛身,下有千瓣莲座,每瓣上都刻有一小佛,称为千佛饶毗卢。此佛雕刻精湛,造型优美,是不可多得的佛像珍品,现移至法源寺内。北三条39号是京剧大师程砚秋(1904—1958)先生的故居。程先生1937年买下此宅,直至逝世前一直在此居住。

  北三条11号是座带花园的中型四合院。西边是住宅,院落共四进;东边是花园,建有花厅、游廊、假山。院内建筑皆有彩绘,室内以落地罩作为间隔。大门、影壁上有精致的砖雕图案。此院原为国民政府委员、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马福祥(1876—1932)的住宅。现在除花园中假山被拆除建房外,整座院落格局未变,保存较完好,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是西四北幼儿园。

  北四条,有一所纵跨三条胡同的历史悠久的学校

  西四北四条,明朝时这条胡同里曾有熟制皮革的作坊,因而称熟皮胡同。又因在加工皮革时散发臭气,清代又称为臭皮胡同。民国初,按谐音雅化为受璧胡同。

  跨西四北三条、四条、五条,有一所历史长达120余年的著名学校———西四北四条小学。光绪九年(公元1883),正红旗官学由阜成内巡捕厅,迁到报子胡同14号,是当时的八旗学校之一。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改为八旗高等小学堂。1905年在受璧胡同25号建分校,改名为京师公立第四小学堂。民国后改称北京市立第四小学堂。以后又数度改名,但一直坚持办学,成绩卓著。

  在受璧胡同内,有一座吴禄祯、蔡锷祠堂,画家齐白石和纪晓岚的四世孙———纪堪颐曾在祠堂内创办私立石年小学。1950年两校合并,命名为北京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十年动乱中,一度改名为起宏图小学。1972年按校址改名为西四北四条小学至今。现在这所小学纵跨西四北三、四、五三条胡同,使用的仍是四合院的院落。青砖灰瓦的校舍与古槐浓荫的校园中,时时传来孩子们的读书与欢笑声。胡同里的一所小学,竟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如此曲折的变迁,这不也反映了北京历史的漫长与文化的厚重吗。北五条,4号曾是大军阀张宗昌外宅,新中国成立后是北京电影学院前身

  西四北五条,明代称石老娘胡同。旧时称接生婆为老娘,这条胡同因居住过石姓接生婆而得名。胡同内4号是一座大宅院,大汉奸王克敏、大军阀张宗昌先后在此居住。张宗昌人称三不知将军,即兵不知有多少,钱不知有多少,姨太太不知有多少。张宗昌在石老娘胡同居住时,仍生活放荡,常招妓女养姨太太。居民们讽刺说:老娘胡同变成小娘胡同了。

  1950年6月,中央文化部电影局,在4号院创办表演艺术研究所,设有编剧班、表演班等。1951年5月,改称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1953年3月,改名北京电影学校。校址又扩大到石老娘胡同9号院,及受璧胡同、大乘巷内的几处院落。当时严恭、谢铁骊、陈怀恺等任主任教员,周扬、夏衍、冯雪峰、艾青、丁玲、陈荒煤、蔡楚生等文化界领导和文学艺术家,都曾在此授课和开专题讲座,培养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导演、演员、剧作家。大家现在仍很熟悉的著名演员印质明、赵联、庞学勤、于洋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学员。

  1956年,在北京电影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电影学院,迁往新街口外新校址。胡同内的14号院,曾是电影洗印厂,现在仍住着电影界的职工。世事多变,谁曾想到张宗昌的外宅,竟成为新中国电影教育事业的摇篮。

  胡同7号有藏书家傅增湘(公元1872—1949)旧居。傅增湘清末曾中举人和进士,曾任直隶提学使。后热心教育,创办天津女子师范学堂、京师女子师范学堂。1917年出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1919年后专心从事古籍收藏、校勘和目录研究。他于1918年构筑了这处住宅,二进院落,并有东西跨院,东跨院内有假山与六角攒尖亭。住宅不大,但很典雅。他因仰慕苏东坡,特取苏东坡诗句“万人如海一身藏”之意,命宅院为“藏园”,藏书室命名“双鉴楼”,收藏善本书达6.6万余卷,著有《双鉴楼善本书目》。他1927年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

  在清末的北京地图上,石老娘胡同东口,现西四北大街路中央有一庙宇。这庙宇有两怪:一是建在路中央,因而俗称当街庙。当年车马皆由庙之两旁绕行。二是此庙坐南朝北,门向北开。这在北京的庙宇中,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原来此庙是明英宗重新登上皇位后,感谢瓦剌部首领不杀之恩,无耻地将瓦剌部首领当成恩人,特修此面向北方的庙宇,向瓦剌部朝拜、感恩。这小庙恰恰成为明英宗屈辱投敌的见证。民国初年,修马路时将此庙拆除。北五条,7号有藏书家傅曾湘的书斋

  北六条,胡同内设有燕山前卫衙署

  西四北六条,因明代胡同内设有燕山前卫衙署,因而得名燕山卫胡同。清代时简称卫儿或魏儿胡同,因北京有好几条叫魏儿的胡同,因而又称南魏胡同以示区别。

  明代的军事机构分为都督府、都指挥使司、卫、所四级。明初,在北京驻有12个由皇帝直辖的亲军卫,朱棣迁都北京后,为增强京城的防卫,又将周边的10个卫调入京城,提升为亲军卫,其中就有燕山前卫。燕山前卫负责防守皇城西部,因而其衙署设在西四北的一条胡同里,这条胡同也就被称为燕山卫胡同。

  在北六条里,和其他几条一样有多座至今保存较好的四合院,可以作为北京四合院的典型代表,如5号、7号、9号、17号、19号、21号、23号、27号、31号、35号、37号等。

  以北六条23号为例,这是一处典型的中型四合院,共四进院落。大门外有照壁,门前台阶两侧有一对上马石。

  进门为影壁,倒座房八间,垂花门两侧是抄手游廊,墙上有什锦灯窗。北房五间,东西耳房各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后院格局与二进院相同,最后一进有后罩房九间,整座院落占地2500平方米,纵跨六条、七条,现已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建筑专家王世仁先生说:“胡同和四合院是构成北京旧城风貌的基本元素,也是老北京的魂。四合院不仅是北京的建筑文化精髓,更透着这个城市独特的精气神儿。”市委书记刘琪也反复强调,必须要保护好北京的四合院,北京的城市特色不能丢。“人文奥运”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向世界展示北京的四合院,这一传统民居的历史风貌。

  北七条,有明北京营建总指挥陈珪的府邸西四北七条,明代称泰宁侯胡同,因泰宁侯陈珪的府邸在此而得名。

  公元1386年陈珪跟随大将军徐达北伐,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被燕王朱棣赏识。朱棣称帝后,封其为泰宁侯,府邸就在现在的北七条内。朱棣在改建北京,营建皇宫时,任陈珪为营建北京的总指挥。

  陈珪不负众望,周密计划,精心施工,指挥有方,工程进展顺利,深得皇帝信任和器重。遗憾的是,陈珪并没有看到迁都后的北京。由于日夜操劳,积劳成疾,陈珪1419年病逝于泰宁侯府中。两年后,朱棣颁布《北京宫殿告成诏书》,宣布正式迁都。他的后代共有13人承袭爵位,直至明亡。

  清朝定都北京后,将北京内城划为八旗官兵驻防营地。汉民不论官兵一律驱至外城。陈珪留下的泰宁侯府,也被八旗新贵抢占,仅存泰宁侯胡同的名称。

  但到了道光年间,因皇帝名叫旻宁,“宁”字须避讳,胡同被改为泰安侯胡同。陈珪更是被人们遗忘了。对于组织、指挥建设北京有功的陈珪,后人不应该忘记他。在北京的城建史上,应该有陈珪的位置。

  北八条,曾有张学良投资创办当时规模最大的“燕京造纸厂”西四北八条,明时称武安侯胡同,因明代武安侯郑亨的府邸建在这里而得名。清代后被讹传为武王侯胡同、五王侯胡同。

  武安侯郑亨,明初将领,在燕王朱棣起兵后,率部归顺朱棣,在攻占南京等多次战役中立有战功。朱棣登上皇位后,论功行赏,封郑亨为武安侯,并派他镇守北京。

  他在现在的北八条建造了侯府。朱棣迁都北京后,又派他在大同、宣化等镇守边关多年,后病逝于大同任上。朱棣对他信任有加,他逝世后,子孙连续八代承袭爵位,世代居住在武安侯府,直至明亡。

  清代的谦郡王府,在胡同中段路北11号。谦郡王始王瓦克达为礼亲王代善第四子,勇猛善战,但命运多舛。早年因参与拥戴多尔衮为帝被揭发,黜出宗室。后因在清军入关中立战功,被封为镇国公、谦郡王。

  1933年北京燕京造纸厂在王府遗址上创建的,这个造纸厂的投资人是张学良将军。1931年春,他原本要在东北办一大型造纸厂,并在沈阳大北门外设立了东北造纸厂筹建处。

  “九·一八”事变破坏了张学良这一计划,入关后他仍想以实业救国,1933年出资并委托其亲信的汪博夫、杜荣时,代理其出面筹建燕京造纸厂,是当时北平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造纸企业,最初的产量即达日产1.5吨,以后屡有扩建,在北京的工业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胡同内的37号为长寿庵。它始建年代不详,但可以确定是在明代以前,因明弘治年间曾对其进行重修。

  1907年,在其北面的宝禅寺(今宝产胡同15号)庙产被卖掉,宝禅寺迁至长寿庵。寺(庵)坐北朝南,有山门,前殿、中殿、后殿及东西配殿、僧房等。现虽早已成为民居,但其原建格局仍基本保持。

  西四北八条53号虽然是个普通院落,但著名歌星被誉为歌坛常青树的蔡国庆,就在这院里长大,他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小名叫大庆。他小时就有一副好嗓子喜欢唱歌,还很听话,邻居们夸他从小就是个好孩子。

  和珅在这里长大,步入仕途,并得到乾隆皇帝的恩宠,直至把女儿和孝公主赐婚给和珅之子,和珅成为权倾一时的宠臣。胡同内4号是一座大宅院,大汉奸王克敏、大军阀张宗昌先后在此居住。张宗昌人称三不知将军,即兵不知有多少,钱不知有多少,姨太太不知有多少。张宗昌在石老娘胡同居住时,仍生活放荡,常招妓女养姨太太。居民们讽刺说:老娘胡同变成小娘胡同了。1951年5月,这里成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1953年3月,改名北京电影学校。在受璧胡同内,有一座吴禄祯、蔡锷祠堂,画家齐白石和纪晓岚的四世孙︱纪堪颐曾在祠堂内创办私立石年小学。1950年两校合并,命名为北京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十年动乱中,一度改名为起宏图小学。1972年按校址改名为西四北四条小学至今。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精华地段北京旧城———

  南起阜成门内大街,北至平安里西大街,西起赵登禹路,东至西四北大街,在这块不大的街区里有八条平行整齐排列的东西向胡同,被称为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这一地区是第一批确立的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被誉为“旧城历史精华地段的核心保护区”。

  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是随着元大都的兴建而诞生的,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元大都兴建时全城有统一、严格的规划,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正是按严格规划建设起来的,而且一直延续至今,是反映元大都建城规划的难得的历史遗存。同时,七百多年间,朝代更选,世事沧桑,这些变化也无不反映在这些胡同中,因而它也是北京城演进的历史见证。

  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在元、明时属鸣玉坊,清代为正红旗地界。原来八条胡同是各有名称的,1965年整顿地名时,老名称被认为“陈腐落后,不合时宜”,遂按自南至北的顺序改名为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北头条,贪官和珅在这里发迹,诗人陈三立在这里义愤身亡

  西四牌楼周边在元、明时期,曾有多种牲畜市场,因而留下了羊市大街、马市大街、羊肉胡同等多处与家畜相关的地名。而当时羊市大街(今阜成门内大街东段)往北的第一条胡同,称为驴肉胡同,想必这条胡同里也有驴市场或是集中卖驴肉的地方。清代时,家畜市场逐渐消失,民国时被雅化改称为礼路胡同,这就是今日的西四北头条。

  西四北头条的南边,主要是历代帝王庙、广济寺等的后墙,没有多少住户,北边却有不少大宅门,曾是达官显贵的府邸。据说清代的大贪官和珅,就在这条胡同里长大,并开始发迹。和珅的家族隶属于正红旗,其父当过正二品福建副都统,家就安置在正红旗管界内的驴肉胡同。和珅在这里长大,步入仕途,并得到乾隆皇帝的恩宠,直至把女儿和孝公主赐婚给和珅之子,成为权倾一时的宠臣。和珅与皇帝联姻后,旗籍由正红旗改为正黄旗,他在什刹海西岸建造了豪华的新府,即后来著名的恭王府,才搬离了驴肉胡同。和珅究竟住在这条胡同的几号?哪个宅院?现在还没有更确切的考证。在西四北头条中段路南,有一条南北向的小胡同姚家胡同,南口通阜成门内大街。这条胡同3号,曾是晚清著名诗人陈三立和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父子的家。陈三立(1853—1937年)字伯严,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与谭嗣同、吴宝初、丁惠康并称“维新四公子”,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在西湖之畔的净慈寺,特地拜会了陈三立。两位不同国籍的老诗人,互道仰慕之情。

  1933年,他的好友郑孝胥投靠日本,辅佐溥仪建立伪满政权。陈三立痛斥他“背叛中华,自图功利”,在再版自己的诗集《散原精舍诗》时,陈三立愤然删去郑所作之序,以示断交。

  1934年,年逾八旬的陈三立来到北京,与其三子陈寅恪同住。陈寅恪当时在清华大学教书,他特意租赁了姚家胡同3号这座有大小三个院子及一个小菜园的住宅,为父亲养老居住。父亲住在正院堂屋东侧主卧室。当时大哥,著名画家陈衡恪(陈师曾)已去世,居孀的大嫂住在西屋,照顾父亲的起居。陈寅恪及家人平日住清华园寓所,周末及假期乘车回城与父亲团聚,住在东跨院内。

  陈三立曾游西山,看到被八国联军破坏的园林遗址,他义愤地连叹“国耻!”他对当时日本侵略中国的形势深感忧虑。七七事变后,他表示:“我决不逃难!”日军百般游说陈三立与他们合作,均遭到严词拒绝。一天,又有一汉奸上门,他呼喊佣人拿扫帚将其逐出。面对日寇的猖狂,他绝食五日,最终忧愤而亡,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办理完父亲的丧事,陈寅恪离开了北京,随校南迁。

  北二条,明朝时穷兵黩武的江彬驻扎在此搜刮民脂民膏,后被凌迟处死

  明代驻守北京的军队称为京军,驻守北方边关的军队称为边军。明正德六年,农民起义军逼近京城,京军抵挡不力,朝廷遂调边军增援。得胜返回途中,大同镇边将领江彬,受到明武宗赏识,被留在京城。

  明武宗酷爱军事,他自封镇国公,在今平安里太平仓胡同,建造了镇国府,并在府西边,即现西四北二条胡同内建立西宫厅,由江彬率领边军驻扎,又俗称西帅府。这条胡同被称为西帅府胡同。江彬投明武宗所好,怂恿他穷兵黩武,干了许多坏事。他自己也乘机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明武宗死后,江彬被凌迟处死在西四牌楼刑场,从他家里抄出的金银珠宝不计其数。

  在胡同路南58号,是北京市第41中学,这是座历史悠久的学校。民国初,在这里创立了教会所办的萃文、萃真学校。1921年,著名教育家陈垣先生创办的平民中学,迁入萃文、萃真校址。这所中学招收平民子弟,学费低,教学质量高,受到贫苦市民的欢迎,引起了很大社会反响。平民中学在这里办学30年,1952年改为北京市第41中学至今。

  北三条,曾建有明代皇家印刷厂和隆长寺

  西四北三条,明时称箔子胡同。箔子是用苇子杆或秫秸编成的帘子,又叫苇箔,是建筑材料,涂上金属粉末或裱上金属薄片的纸也称为箔,用以作纸钱。当时,这条胡同里因有这类作坊和商铺而得名。清代时又按谐音改称雹子胡同、报子胡同。

  胡同里路北3号,曾是明代的外汉经厂。明代在皇城地安门内设有汉经厂,是专为皇家刻印佛经、儒家经典和皇家文件的机构。后来又在这条胡同里设有同样机构,相对于皇城里的汉经厂,这里叫外汉经厂。宫里负责书写抄录的太监老了后,往往被派来看守外汉经厂。

  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外汉经厂奉赦改建为皇家庙宇隆长寺。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曾重修。寺内有一尊近5米高的铜佛,造型为毗卢佛身,下有千瓣莲座,每瓣上都刻有一小佛,称为千佛饶毗卢。此佛雕刻精湛,造型优美,是不可多得的佛像珍品,现移至法源寺内。北三条39号是京剧大师程砚秋(1904—1958)先生的故居。程先生1937年买下此宅,直至逝世前一直在此居住。

  北三条11号是座带花园的中型四合院。西边是住宅,院落共四进;东边是花园,建有花厅、游廊、假山。院内建筑皆有彩绘,室内以落地罩作为间隔。大门、影壁上有精致的砖雕图案。此院原为国民政府委员、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马福祥(1876—1932)的住宅。现在除花园中假山被拆除建房外,整座院落格局未变,保存较完好,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是西四北幼儿园。

  北四条,有一所纵跨三条胡同的历史悠久的学校

  西四北四条,明朝时这条胡同里曾有熟制皮革的作坊,因而称熟皮胡同。又因在加工皮革时散发臭气,清代又称为臭皮胡同。民国初,按谐音雅化为受璧胡同。

  跨西四北三条、四条、五条,有一所历史长达120余年的著名学校———西四北四条小学。光绪九年(公元1883),正红旗官学由阜成内巡捕厅,迁到报子胡同14号,是当时的八旗学校之一。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改为八旗高等小学堂。1905年在受璧胡同25号建分校,改名为京师公立第四小学堂。民国后改称北京市立第四小学堂。以后又数度改名,但一直坚持办学,成绩卓著。

  在受璧胡同内,有一座吴禄祯、蔡锷祠堂,画家齐白石和纪晓岚的四世孙———纪堪颐曾在祠堂内创办私立石年小学。1950年两校合并,命名为北京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十年动乱中,一度改名为起宏图小学。1972年按校址改名为西四北四条小学至今。现在这所小学纵跨西四北三、四、五三条胡同,使用的仍是四合院的院落。青砖灰瓦的校舍与古槐浓荫的校园中,时时传来孩子们的读书与欢笑声。胡同里的一所小学,竟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如此曲折的变迁,这不也反映了北京历史的漫长与文化的厚重吗。北五条,4号曾是大军阀张宗昌外宅,新中国成立后是北京电影学院前身

  西四北五条,明代称石老娘胡同。旧时称接生婆为老娘,这条胡同因居住过石姓接生婆而得名。胡同内4号是一座大宅院,大汉奸王克敏、大军阀张宗昌先后在此居住。张宗昌人称三不知将军,即兵不知有多少,钱不知有多少,姨太太不知有多少。张宗昌在石老娘胡同居住时,仍生活放荡,常招妓女养姨太太。居民们讽刺说:老娘胡同变成小娘胡同了。

  1950年6月,中央文化部电影局,在4号院创办表演艺术研究所,设有编剧班、表演班等。1951年5月,改称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1953年3月,改名北京电影学校。校址又扩大到石老娘胡同9号院,及受璧胡同、大乘巷内的几处院落。当时严恭、谢铁骊、陈怀恺等任主任教员,周扬、夏衍、冯雪峰、艾青、丁玲、陈荒煤、蔡楚生等文化界领导和文学艺术家,都曾在此授课和开专题讲座,培养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导演、演员、剧作家。大家现在仍很熟悉的著名演员印质明、赵联、庞学勤、于洋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学员。

  1956年,在北京电影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电影学院,迁往新街口外新校址。胡同内的14号院,曾是电影洗印厂,现在仍住着电影界的职工。世事多变,谁曾想到张宗昌的外宅,竟成为新中国电影教育事业的摇篮。

  胡同7号有藏书家傅增湘(公元1872—1949)旧居。傅增湘清末曾中举人和进士,曾任直隶提学使。后热心教育,创办天津女子师范学堂、京师女子师范学堂。1917年出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1919年后专心从事古籍收藏、校勘和目录研究。他于1918年构筑了这处住宅,二进院落,并有东西跨院,东跨院内有假山与六角攒尖亭。住宅不大,但很典雅。他因仰慕苏东坡,特取苏东坡诗句“万人如海一身藏”之意,命宅院为“藏园”,藏书室命名“双鉴楼”,收藏善本书达6.6万余卷,著有《双鉴楼善本书目》。他1927年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

  在清末的北京地图上,石老娘胡同东口,现西四北大街路中央有一庙宇。这庙宇有两怪:一是建在路中央,因而俗称当街庙。当年车马皆由庙之两旁绕行。二是此庙坐南朝北,门向北开。这在北京的庙宇中,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原来此庙是明英宗重新登上皇位后,感谢瓦剌部首领不杀之恩,无耻地将瓦剌部首领当成恩人,特修此面向北方的庙宇,向瓦剌部朝拜、感恩。这小庙恰恰成为明英宗屈辱投敌的见证。民国初年,修马路时将此庙拆除。北五条,7号有藏书家傅曾湘的书斋

  北六条,胡同内设有燕山前卫衙署

  西四北六条,因明代胡同内设有燕山前卫衙署,因而得名燕山卫胡同。清代时简称卫儿或魏儿胡同,因北京有好几条叫魏儿的胡同,因而又称南魏胡同以示区别。

  明代的军事机构分为都督府、都指挥使司、卫、所四级。明初,在北京驻有12个由皇帝直辖的亲军卫,朱棣迁都北京后,为增强京城的防卫,又将周边的10个卫调入京城,提升为亲军卫,其中就有燕山前卫。燕山前卫负责防守皇城西部,因而其衙署设在西四北的一条胡同里,这条胡同也就被称为燕山卫胡同。

  在北六条里,和其他几条一样有多座至今保存较好的四合院,可以作为北京四合院的典型代表,如5号、7号、9号、17号、19号、21号、23号、27号、31号、35号、37号等。

  以北六条23号为例,这是一处典型的中型四合院,共四进院落。大门外有照壁,门前台阶两侧有一对上马石。

  进门为影壁,倒座房八间,垂花门两侧是抄手游廊,墙上有什锦灯窗。北房五间,东西耳房各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后院格局与二进院相同,最后一进有后罩房九间,整座院落占地2500平方米,纵跨六条、七条,现已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建筑专家王世仁先生说:“胡同和四合院是构成北京旧城风貌的基本元素,也是老北京的魂。四合院不仅是北京的建筑文化精髓,更透着这个城市独特的精气神儿。”市委书记刘琪也反复强调,必须要保护好北京的四合院,北京的城市特色不能丢。“人文奥运”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向世界展示北京的四合院,这一传统民居的历史风貌。

  北七条,有明北京营建总指挥陈珪的府邸西四北七条,明代称泰宁侯胡同,因泰宁侯陈珪的府邸在此而得名。

  公元1386年陈珪跟随大将军徐达北伐,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被燕王朱棣赏识。朱棣称帝后,封其为泰宁侯,府邸就在现在的北七条内。朱棣在改建北京,营建皇宫时,任陈珪为营建北京的总指挥。

  陈珪不负众望,周密计划,精心施工,指挥有方,工程进展顺利,深得皇帝信任和器重。遗憾的是,陈珪并没有看到迁都后的北京。由于日夜操劳,积劳成疾,陈珪1419年病逝于泰宁侯府中。两年后,朱棣颁布《北京宫殿告成诏书》,宣布正式迁都。他的后代共有13人承袭爵位,直至明亡。

  清朝定都北京后,将北京内城划为八旗官兵驻防营地。汉民不论官兵一律驱至外城。陈珪留下的泰宁侯府,也被八旗新贵抢占,仅存泰宁侯胡同的名称。

  但到了道光年间,因皇帝名叫旻宁,“宁”字须避讳,胡同被改为泰安侯胡同。陈珪更是被人们遗忘了。对于组织、指挥建设北京有功的陈珪,后人不应该忘记他。在北京的城建史上,应该有陈珪的位置。

  北八条,曾有张学良投资创办当时规模最大的“燕京造纸厂”西四北八条,明时称武安侯胡同,因明代武安侯郑亨的府邸建在这里而得名。清代后被讹传为武王侯胡同、五王侯胡同。

  武安侯郑亨,明初将领,在燕王朱棣起兵后,率部归顺朱棣,在攻占南京等多次战役中立有战功。朱棣登上皇位后,论功行赏,封郑亨为武安侯,并派他镇守北京。

  他在现在的北八条建造了侯府。朱棣迁都北京后,又派他在大同、宣化等镇守边关多年,后病逝于大同任上。朱棣对他信任有加,他逝世后,子孙连续八代承袭爵位,世代居住在武安侯府,直至明亡。

  清代的谦郡王府,在胡同中段路北11号。谦郡王始王瓦克达为礼亲王代善第四子,勇猛善战,但命运多舛。早年因参与拥戴多尔衮为帝被揭发,黜出宗室。后因在清军入关中立战功,被封为镇国公、谦郡王。

  1933年北京燕京造纸厂在王府遗址上创建的,这个造纸厂的投资人是张学良将军。1931年春,他原本要在东北办一大型造纸厂,并在沈阳大北门外设立了东北造纸厂筹建处。

  “九·一八”事变破坏了张学良这一计划,入关后他仍想以实业救国,1933年出资并委托其亲信的汪博夫、杜荣时,代理其出面筹建燕京造纸厂,是当时北平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造纸企业,最初的产量即达日产1.5吨,以后屡有扩建,在北京的工业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胡同内的37号为长寿庵。它始建年代不详,但可以确定是在明代以前,因明弘治年间曾对其进行重修。

  1907年,在其北面的宝禅寺(今宝产胡同15号)庙产被卖掉,宝禅寺迁至长寿庵。寺(庵)坐北朝南,有山门,前殿、中殿、后殿及东西配殿、僧房等。现虽早已成为民居,但其原建格局仍基本保持。
  西四北八条53号虽然是个普通院落,但著名歌星被誉为歌坛常青树的蔡国庆,就在这院里长大,他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小名叫大庆。他小时就有一副好嗓子喜欢唱歌,还很听话,邻居们夸他从小就是个好孩子。

  和珅在这里长大,步入仕途,并得到乾隆皇帝的恩宠,直至把女儿和孝公主赐婚给和珅之子,和珅成为权倾一时的宠臣。胡同内4号是一座大宅院,大汉奸王克敏、大军阀张宗昌先后在此居住。张宗昌人称三不知将军,即兵不知有多少,钱不知有多少,姨太太不知有多少。张宗昌在石老娘胡同居住时,仍生活放荡,常招妓女养姨太太。居民们讽刺说:老娘胡同变成小娘胡同了。1951年5月,这里成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1953年3月,改名北京电影学校。在受璧胡同内,有一座吴禄祯、蔡锷祠堂,画家齐白石和纪晓岚的四世孙︱纪堪颐曾在祠堂内创办私立石年小学。1950年两校合并,命名为北京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十年动乱中,一度改名为起宏图小学。1972年按校址改名为西四北四条小学至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