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在传世的无数幅中国古代绘画中,有20幅是中国国家文物局发布通知明令禁止出国(境)展览的一级文物。这些古画究竟好在哪里呢?且听我们为你一一道来! jiusiwenhua 你知道吗?在传世的无数幅中国古代绘画中,有20幅是中国国家文物局发布通知明令禁止出国(境)展览的一级文物。这些古画究竟好在哪里呢?且听我们为你一一道来! 1.隋 展子虔 《游春图》 《游春图》长卷,绢本,横80.5厘米,设色 纵4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游春图》以抒情而近似纪实的手法展示了中国的美丽河山,和贵族悠闲舒适的生活。该画以春游为主题,画幅不大,场面却十分开阔。画面采用俯视法取景,将远景、近景一同向中景聚拢,使各处景物完整和谐地统一在一幅画面中,层次分明,具有“咫尺千里”的艺术境界。 《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古的一幅山水画,全图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山石树木的线条,轻重顿挫,充满变化。作者运用了浓重的青绿填色,作为全画的主调。浓重的青绿色调,也正是春天自然景色的特征。这种色彩的使用,被称为“青绿法”,开创了中国山水画一种独具风格的画法。 2.唐 韩滉《五牛图》卷 《五牛图》卷(局部) 纸本设色,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韩滉《五牛图》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堪称“镇国之宝”。图上五牛的姿态各异,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使这些牛也有了性情:活泼的、沉静的、爱喧闹的、胆怯乖僻的。韩滉以淳朴的画风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唐代画牛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画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缓步前行,一在荆棵蹭痒。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除外,别无其它衬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全图除了一丛荆棘之外,不设任何背景,着重突出牛的既倔强又温顺的性格。 韩用粗壮雄健而富于变化的线描,表现牛的骨骼和筋骨,以赭、黄、青、白等色彩表现五牛毛色的不同,且根据牛体的凹凸施以不同颜色,具有立体感。“点睛”是牵动全局的关键,画家将牛眼适当夸大,着意刻画,使五牛瞳眸炯炯有神,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所以元代大画家赵孟頫题道:“五牛神气磊落,希世名笔也。”韩由于画艺高超,又对牛的生活习性熟悉,才能留下如此神妙绝品。 3.唐 周昉《簪花仕女图》卷 《簪花仕女图》卷 绢本设色,纵46厘米,横180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簪花仕女图》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画中描写几位衣着艳丽的最新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向人们展示了这几位仕女在幽静而空旷的庭园中,以白鹤、蝴蝶取乐的闲适生活。“虽然她们逗犬、拈花、戏鹤、扑蝶,侍女持扇相从,看上去悠闲自得,但是透过外表神情,可以发现她们的精神生活却不无寂寞空虚之感。 全图人物线条简劲圆浑而有力,设色浓艳富贵而不俗。能以简洁有力的线条,准确地表现各种不同手势。对衣纹和衣裙图案的描绘信笔而成,似规整但又非常流动。至于人物发髻和鬓丝,精细过于毫毛,笔笔有飞动之势。敷色虽然复杂,但层次清晰,丝绸间的叠压关系交待得非常清楚。薄纱轻软透明、皮肤光洁细润的质感十分逼真。全图的构图采取平铺列绘的方式,仕女们的纱衣长裙和花髻是当时的盛装。 4.唐 孙位《高逸图》卷 《高逸图》卷 绢本,设色画。纵45.2厘米,横168.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由于年代久远,这幅《高逸图》只是残卷,画面上只有山涛、王戎、刘伶和阮籍四位人物,而嵇康、向秀、阮咸三位人物的画面,在北宋时就已缺佚。 《高逸图》画面采用早期横卷式结构,四位人物分别列坐于华美的地毯上,动作、情态各具神采。在他们旁边,各有一个侍者在小心地侍候着。画家在人物之间用芭蕉、菊花、松树、湖石等相隔,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使画面统一于和谐的环境之中。 《高逸图》中的人物、衣服及陪衬的景物、器具,均用淡色或白描,显得素静雅洁,象征“竹林七贤”身置物外的闲适;而花毯及背倚的花垫,不仅画出许多复杂的图案,而且敷以重彩浓色,显得鲜艳夺目,暗示“竹林七贤”名望地位的高贵。 5.五代 王齐翰《勘书图》卷 《勘书图》卷 绢本,设色,纵28.4厘米,横65.7厘米,现收藏于南京大学。 《勘书图》,一名《挑耳图》,描绘文士勘书之暇挑耳自娱情景。此图以横贯全室的三折山水围屏为背景,屏风上的青绿着色平远山水,使室内有限的空间产生旷达悠远的意蕴。屏风前长几、方案上杂陈书简文具,描绘了校书著作活动的环境氛围。一士夫左手自然搁于椅子扶手上,抬起右手挑耳,面部稍稍右倾,左目微微闭成缝状,一种挑耳获得的快感跃然素绢之上。他身着白衣敞开胸襟,长须顺柔下垂胸前,跷腿而坐,双脚赤露搭垫于鞋上,脚姆指上翘,与挑耳相呼应联系,一种闲适惬意的感觉被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画面简洁大方,有条不紊,用笔流畅之中有顿挫变化。 6.五代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卷 《重屏会棋图》卷 绢本,设色,纵40.2厘米,横7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南唐中主李璟与其弟景遂、景达、景过会棋情景。头戴高帽,手持盘盒,居中观棋者为中主李景,对弈者是齐王景达和江王景过,人物容貌写实,个性迥异。衣纹细劲曲折,略带顿挫抖动。四人身后屏风上画白居易“偶眠”诗意,其间又有一扇山水小屏风。故画名日“重屏”。 这既是一幅反映宫内生活记实性图卷,又是一幅精美的人物肖像画。所绘人物容貌写真,个性迥异。衣纹疏密有致,色调自然。笔法瘦硬,略带顿挫颤动。刚柔相济,独具一格。四人身后屏风上画白居易“偶眠”诗意,其间又有一扇山水小屏风,因在屏风中又画屏风的缘故,故曰“重屏图”。人物形象修长清秀,表情动态刻画精细,那种“体近周昉,而纤丽过之”的造型特点,反映了周的艺术风格。画中的两组屏风,一直一曲,不显单调,而又体现出画中有画的境界,显示了画家善于巧思和别出新意的艺术才智。同时,屏风上的人物及周围的陈设给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作为写实性的绘画作品,作者在逼真刻画人物肖像特征的同时,也真实地描绘出室内的生活用具,如投壶、屏风、围棋、榻几、茶具等,为后人研究五代时期各种生活器具的形制以及中国早期皇室的行乐雅集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 7.五代 胡瓌《卓歇图》卷 《卓歇图》卷 绢本,设色,纵33厘米,横25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卓歇图》描绘了契丹族可汗率部下骑士出猎后歇息饮宴的情景。可汗与其妻关氏盘坐地毯上宴饮,侍从正执壶进酒献花,前有奏乐起舞者。画面上有骑士多人或倚马而立,或席地而坐,马鞍上驮着鹅雁等猎物。人物面相服饰具有契丹族特征,背景荒凉寂静,画面笔法古健雄劲,线条繁密,体现了当时北方画派的特色和契丹画师的独特画风。“卓歇”二字不见经传,从《辽史》中的“卓帐”、“卓枪”之语,知“卓”为“立”之意,“歇”作“休息”解释,“卓歇”则可理解为立帐歇息的意思。 《卓歇图》的构图相当精彩,虽人物、鞍马众多、形神各异,但作者处理的起伏有致,有条不紊而又浑然一体。各部分联接疏密得当,跌宕多姿尤如一曲美妙的旋律。另外,胡瓌的绘画技巧也是出色的,线条匀画准确有力,“虽繁复细巧,而用笔清劲……以狼毫缚笔疏渲之,取其纤健也。”(《图画见闻志》)。 8.五代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 《韩熙载夜宴图》卷 绢本,重设色,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藏故宫博物院。 《韩熙载夜宴图》是顾闳中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的宅第窥视其夜宴的情景而作的。此图采用了我国传统表现连续故事的手法,随着情节的进展而分段,以屏风为间隔,主要人物韩熙载在每段中出现。通过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等情节,叙事诗般描述了夜宴的全部情景。画家在构图上作了精心安排,每段一个情节、一个地点、一个人物组合,每段相对独立,而又统一在一个严密的整体布局当中,繁简相约,虚实相生,富有节奏感,图中三个屏风绝不雷同的处理方法体现了画家巧妙的构思。人物的趋向动势变化丰富,疏密向背有致,神态动静相宜,全图之势蓄于画卷之内,紧密而富有张力。第三段景物中安置了一枝烛台,红烛高照,点明了《夜宴图》特定的时间,而并不精心描绘夜色,这种中国传统式的意象表现手法与方式共同构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9.五代 卫贤《高士图》轴 《高士图》轴 立轴,绢本,设色,横52.5厘米,纵134.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又名《梁伯鸾图》,描绘的是汉代隐士梁鸿和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整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下部竹树相杂,溪水环绕;上部则远山巨峰,平远山岭。画中梁鸿端坐榻前,正潜心于学问;而孟光则恭敬地双足跪地,举着盘盏,递向案上。作者巧妙构思,将盘盏作黑红两色,置于孟光前额和梁鸿桌案之间,十分醒目,恰是道出了“举案齐眉”的典故。全幅结构繁复,但景物设置都错落有致,独具匠心,处处都与表现主题高人逸士有机相联而浑然一体。 10.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 绢本,设色,尺寸:纵49.8,横329.4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夏景山口待渡图》,被认为是董源江南风格的典型作品之一,描绘的是江南夏日山水景色,山势重叠,缓平绵长。草本丰茂,江水秀润,云雾显晦,在董源之点染皴擦中尽显,宋人评其画作时认为“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 此图中沙滩、山坡、近山、远山的画法有别,近树、远树、灌木、柳树、芦苇、竹丛的画法也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组合有节奏、有变化,又十分的和谐,真可以称作一首视觉的“交响曲”。值得重视的是,这些画法笔墨,都与江南风光的特点很合拍,那么,是江南山水孕育了它们,还是它们创造了山水的江南风格呢?两者都是。特定的造化自然是赖以创造特定笔墨技巧的客体根源,特定的笔墨技巧又是创造地域风格的基本手段。 11.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卷 《写生珍禽图》卷 绢本,设色,纵41.5厘米,横70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写生珍禽图》是黄筌传世的重要作品。画家用细密的线条和浓丽的色彩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画了昆虫、鸟雀及龟类共24只,均以细劲的线条画出轮廓,然后赋以色彩。这些动物造型准确、严谨,特征鲜明。鸟雀或静立,或展翅,或滑翔,动作各异,生动活泼;昆虫有大有小,小的虽仅似豆粒,却刻划得十分精细,须爪毕现,双翅呈透明状,鲜活如生;两只乌龟是以侧上方俯视的角度进行描绘,前后的透视关系准确精到,显示了作者娴熟的造型能力和精湛的笔墨技巧,令人赞叹不已。 12.宋 王诜《渔村小雪图》卷 《渔村小雪图》卷,绢本,设色,纵44.5厘米,横219.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描写冬季小雪初霁的渔村山林景色。图中雪山奇松,溪岸渔艇,峰迴路转,步移景易,整个画面意境萧索,笼罩在一片空灵、静寂的氛围之中,虽有渔夫艰苦劳作,但反映的却是文人逸士向往山林隐逸生活的雅致情怀。 此图是王诜师法李成而自成一家的作品。图中山石勾皴纯用侧锋短笔,边缘轮廓采用“破墨法”,在勾勒之后用清水向内化开,墨色轻淡。寒林长松则用中锋浓墨,从而突出表现了其凌寒不凋的高贵品格。为了表现积雪,除山峦留白外,作者还在峰顶、树杈、沙脚施以白粉。为了表现雪后阳光,作者又于树头、苇尖略染金粉,在通幅水墨之中吸收了唐以来金碧山水的画法,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这幅作品充分体现了北宋时文人画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主旨,以娴熟的技法写“词人墨卿难状之景”,正是“诗画一律”的典范作品。 13.宋 梁师闵《芦汀密雪图》卷 《芦汀密雪图》卷 绢本,设色,纵:26.5厘米,横:145.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描绘严冬时节的沙渚平川,薄暮悄然降临,瑞雪覆盖的浅滩上,黄栌枯槎在寒风中摇曳,坡石竹枝已尽为白雪覆盖,干枯的芦草在阴沉晦暗的背景下瑟瑟隐现。清寂之中,一池湖水尚未封冻,两只鸂鶒在沙洲上相互依偎,一对鸳鸯于寒波中嬉戏,此情景与漫天密雪的景色形成对比,是一幅山水与花鸟融汇的湖天小景佳作,画家以细腻、凝炼的笔触、简约舒缓的平远式构图,真实地再现了隆冬时节荒寒萧瑟的意境。 本图境界静谧清幽。用笔细润,皴法简括,水墨为主,略施赭色,大片空白的运用正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特质,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江南的湖山雪景。 14.宋 祁序《江山牧放图》卷 《江山牧放图》卷 绢本,设色,纵47.3厘米,横115.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为平远式构图,取景开阔。图绘初春时节,牧童们在湖泽坡岸间牧牛的情景,是典型的宋代风俗小品画。作品表现了各种情态的牛,或低头饮水,或昂首举目,或扭身顾盼,或侧身前行,皆神态生动,富有情趣,显示出作者娴熟的笔墨技法和准确的造型能力。图中点景的树木具有宋人李唐刻画粗简的遗风,树干以粗线条勾勒轮廓,润墨皴擦,显现出苍健之态、虬曲之美;树叶用笔致细腻的夹叶法表现,中锋行笔,线条圆润工整,展现出树木丰润华滋之美。堤岸坡石的表现别具匠心,以曲折弯转的墨线勾边,再以石绿色晕染坡面,亮丽的色彩不仅丰富了画面的色调,也为全幅增添了万物复苏的春之气息。作者将悠闲惬意的牛与风和日丽的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画面中洋溢着浓郁的乡土风情。 15.宋 李公麟《摹韦偃牧放图》卷 《摹韦偃牧放图》卷 绢本,墨笔淡设色,纵46.2厘米,横 429.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系摹绘唐代画家韦偃《牧放图》之作。画高低不平的土坡沙渍间,牧者赶放着群马。马匹或觅食,或奔腾,或嬉闹,或翻滚,各具姿态,生动有趣。牧者有的骑在马上,有的靠在树下,有的穿戴较为整齐,有的则赤足敞怀。画幅前半段拥塞、紧密,后半段疏散、松弛,富于节奏感。全图共画马1200多匹,牧者 140余人。人物和马匹用墨笔勾勒,线条挺拔有力,墨色较浓重,坡石极少皴擦,略施赭石色渲染,既加强了画面的气氛,又保留有唐代绘画的风貌。 16.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清明上河图》卷 横528.7厘米、纵24.8厘米。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 17.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千里江山图》卷绢本,设色,纵:51.5,横:1191.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依山临水,布置以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并穿插捕鱼、驶船、行路、赶脚、游玩等人物活动。形像精细,刻画入微,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山石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相结合,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设色继承了唐以来的青绿画法,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用赭色为衬托,使石青,石绿颜色在对比中更加鲜亮夺目。 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少见的巨制。 18.宋 马和之《后赤壁赋图》卷 《后赤壁赋图》卷 绢本,淡设色,纵25.9厘米,横 143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本图系根据苏轼文学名篇《后赤壁赋》内容创作,形象地再现了赋文内容。画面长江浩渺,远山起伏,江心一舟顺流而下,舟中苏轼与同游诸友据舱而坐正在饮酒。天空明月高悬,一只仙鹤飞过。对岸赤鼻矶断岸千尺,矶上杂树丛生,矶下水落石出。布局简远,景致清旷,笔法用兰叶描,秀逸而流畅,设色淡雅,人物生动,别具一格。 19.宋 赵伯骕《万松金阙图》卷 《万松金阙图》卷,绢本,青绿,纵27.7厘米,横13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茂树长松,危楼金阙,取材临安凤凰山一带南宋宫阙之景。一轮旭日,悬于青黛色的祥云之中,空旷浩渺。向左是万顷青松林立,金阙隐现;两只白鹤,或漫步,或翱翔层林之上。再往左,溪水一湾,朱桥横卧,白鹭山鹊飞鸣,三株劲松欹斜有致。一派祥和宁静气氛。坡脚用青绿色勾染,湖水以流畅用笔勾勒。书法新奇,笔法工细。是赵伯啸传世名作。 笔法清细繁复,格调柔丽雅洁,显示出南宋皇家贵胄新的审美情趣。该图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山水画的表现对象从北方雄浑的山川转移到江南的青山绿水。 20.宋人摹阎立本《步辇图》卷 《步辇图》卷 绢本,设色,横129.6厘米,纵38.5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步辇图》以641年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松赞干布联婚的事件为背景,选择了唐太宗在众侍女的簇拥下端坐在步辇车上,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迎亲使者的场面加以绘画,记录下了这个历史性的情节。画家依靠神情举止、容貌服饰,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身份和精神气质。唐太宗的威严和睦,吐蕃使者的敬畏恭谦、礼仪官的肃穆、宫女们的顾盼,气氛亲切融洽,却又严肃庄重。是一幅成功地描写古代吐蕃民族地区与中原地区友好交往的历史画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