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仲景的世界:《伤寒论》到底应该怎么学?

 wyfx100 2015-03-09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这是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中医书友会乙未年正月十九第555期内容。新书友可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快速关注。


作者/陈斌 ⊙ 编辑/王超 ⊙ 校对/陈启雄、霜石等


导读本文是陈斌老师分享的他认为“伤寒论到底要怎样学?它隐藏了什么秘密?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的观点,小编觉得能完全明白陈老师苦口婆心的都是高人,小编本人也在期待着自己的缘分,也许有一天,我也能走进陈老师所在的《伤寒论》的世界。




如何正确秉承伤寒论思想——谈伤寒论学习体会


伤寒论是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在中医界备受推崇,是学习中医的人必读之书。它首次确立了理法方药的完整治疗体系,用之临床疗效入神,被后世奉为圭臬。


但由于历史久远,文词简古,医理精奥,致使后学者难窥殿堂。历代医家根据自己对伤寒论的的理解,注释成风,众说纷纭,形成“百人学伤寒,百人百仲景”之乱象。而注释者良莠不齐,后学者难辨高下,茫无所择,失于所鉴,偏听偏信则流害无穷。


正是言多必失,多歧亡羊。而仲景之本意却在注释中逐渐淡化或流失。故黄元御感叹:“仲景而后,密典弗著,至教无传”。因此,如何学习伤寒论,秉承仲景思想,就显得相当重要。

那么伤寒论到底要怎样学?它隐藏了什么秘密?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怎样学习,才能最快登堂入室,掌握其思想。如仲景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思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下面就伤寒论学术思想谈谈个人的看法和学习体会。

首先,反复读序,多看原文,而且看不同的版本如成版和桂版的。反复读几遍后,逐步理清了仲景的思路。你会发现原来仲景要说的,跟现在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有所不同。下面从3个方面来谈谈体会。

1、从五运六气理论看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

张仲景理论源于内经。学习伤寒论必须学习内经。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而五运六气是打开黄帝内经的钥匙。也是学习伤寒论的不二法门。


张仲景在序中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秉五常,以有五脏”;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说“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明确指出人体的疾病是由于自然界的气候(五行)变化而引起,因此,将人体疾病的原因归纳为三条,“千般疹难,不越三条”。开创了三因学说。


伤寒论的六经来源于内经的六气,六经即是六气为本,六经为标。

张志聪在《伤寒论集注》凡例中说:“本论太阳、阳明、少阳三阳也;太阴、厥阴、少阴三阴也。三阴三阳谓之六气,天有此六气,人也有此六气,无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外感风寒,则以邪伤正,始则气与气相感,继则从气而入于经。世医不明经气,言太阳便曰膀胱,言阳明便言胃,言少阳便曰胆,迹其有形,亡乎无形,从其小者,失其大者,奚可哉。”


又说“夫人以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故撰用《阴阳大论》,谓人之阳气,应天地之在外;五脏五行,应五运之在中,升降出入,环转无端。若为风寒所伤,始见外内浅深之病。故学者当于大论中之五运六气求之,伤寒大意思过半矣。”

高世栻在《医学真传》中说:“天地至大,人物至广,不外阴阳五行之理,五运,即五行也,六气,即三阴三阳也。故木、火、土、金、水曰五行;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曰六气,五运合五行,而六气亦合五行。天以此成四时而生万物,人以此成有形而合无形。是五运六气实乃医学之根源,神农本之而著药性,黄帝本之而著《内经》,仲师本之而撰《伤寒》、《金匮》。”

在桂林古版本《伤寒杂病论》特别载有六气主客致病及司天在泉主胜客胜特点和胜复特点做了详细的阐述。如在《六气主客第三》“问曰:六气主客何以别之?师曰:厥阴生少阴,少阴生少阳,少阳生太阴,太阴生阳明,阳明生太阳,太阳复生厥阴,周而复始,久久不变年复一年,此名主气;厥阴生少阴,少阴生太阴,太阴生少阳,少阳生阳明,阳明生太阳,复生厥阴,周而复始,此名客气”

“问曰:司天在泉奈何?师曰:此客气也,假如子午之年,少阴司天,阳明则为在泉,太阳为初气,厥阴为二气,司天为三气,太阴为四气,少阳为五气,在泉为终气;……其余各气,以例推之。”

另外对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热等六气致病也做论述。如在《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伤燥,肺先受之,出则大肠受之,移传五脏,病各异形,分别诊治,消息脉经。”在《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寒之为病,肾先受之,其客于五脏之间,脉引而痛”。

可见,张仲景深谙五运六气致病之理,六经病是客主加临人体所表现的临床症状的全面总结。黄元御也深有体会。他在六气治法中说:“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之,而后知六经之证。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


所以,张仲景宗内经五运六气学说,演绎六气伤人病症而创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内经言:“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素问·六节藏象论》)。

五运六气是中医学最高深的理论,也是一切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之源。从已有的资料表明,张仲景正是掌握了高深的五运六气理论,才创建了被后世奉为圭臬的伤寒论理法方药体系,才能有张仲景在序中信心满满的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思源”。


因此,没有高深过硬的理论,就无法全面客观的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也就无法正确完善的指导临床遣方用药,也无法期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所以,要想学好伤寒论,要想成为高明的医生,起点要高。要学习内经,要学习五运六气。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后世有“不知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之说。


事实上,这句话已经道出了学习五运六气的重要性。试想,若以方药来学,如《中国历代名医名方全书》,共收录古今方13000余首。《中医方剂大辞典》收载上自秦汉,下迄1986年底,1800余种中药及有关文献中有方名的方剂10万首。这么多的方药,你如何都记得?而人是和自然相应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我们只要知道当时的运气特点,那么,疾病的原因就固定和缩小了,就便于我们容易找到,利于临床遣方用药。故伤寒论只有113方,而成万方之祖。足见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勤于思索,善于归纳,学究天人,堪称医圣。

2、从脉症看伤寒:张仲景非常重视脉,强调脉症并治。


伤寒论在成无己版首先是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伤寒例第三,以后才是太阳病等脉证并治。所以很强调脉诊。


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批评有些医生,因循守旧,不重视脉诊。“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伤寒论的脉法有人迎、趺阳脉,寸口脉。但运用最多的还是寸口脉。我们现在常讲的脉诊是三部九侯。但伤寒有记载是三部十五侯。如《平脉法第二》:

“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而在《难经·五难》说:脉有轻重,何谓也?

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也。故曰轻重也。

从序中张仲景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推论,这里的经说,指的是难经。

如此,可以理解六经之为病,为何只有太阳病和少阴病讲脉。因为太阳主表,侯肺气,少阴主里,侯肾气。一个浮取,一个沉取,一个轻,一个重,最为明显,也是现在按脉的标准。“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滑伯仁《诊家枢要》说:“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脾胃之候也。

·伤寒论非常强调脉,脉放在第一,症放在第二。说明脉是体现脏腑功能、气虚盛衰的首要指标。症放在后,脉症合参,病无遁形。在《伤寒论》398法,113方中,脉证并举的共135条,记载脉象60种,有单脉和相兼脉。《金匮要略》25篇,脉证并举120多处,记载脉象69种。

如平脉法第一

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診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盛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則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別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診,病无遁情。

伤寒论中的脉也是做为审查病机,遣方用药的依据。如;“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第九》)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哺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符合《内经》:“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宗旨。脉诊是中医的核心技术,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医的象征。尤其是面对危重疑难病症,有时就是从脉上找到治疗的依据。诚如仲景所说:“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好的医生,要想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不好好研究脉诊是不行的。

3、伤寒论方术探讨:(略)(详见468期从方术的角度解读经方剂量之秘,回复“方术”查看)

学习体会:我们说伤寒论创立了中医的理、法、方、药治疗体系,为后人指明了方向。理法方药是四个层次。理就是宗内经、难经、五运六气理论,是最高层,可以指导法。法是脉法、六经辨证体系,它决定了遣方用药。方药包含方术和中药。

学习的顺序应该是按照理、法、方、药逐步掌握。强调理论指导实践。只有这几个方面学习好了,才能更快、更好的理解伤寒论。才能理解张仲景“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之苦心。

结论:“宗内经法,学仲景心,可以为师焉”


【本文为作者投稿,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灵兰书院亲情会员开放招募,将获赠中医书友会2013.8.19~2014.12.31内容的纸质合刊(4月份制作完成),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亲情会员招募通道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