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气止痛汤 【来源】孟琳昇,《浙江中医药》(3)1979年 【组成】木瓜、乌药、陈皮、香附、郁金、钩藤各12克,鸡血藤30克,川芎、柴胡、乳香、没药、丝瓜络各9克,木香、蜂房各6克,白芷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理肝气、通络道、止痹痛。 【方解】本证型的痛、麻、酸,呈流窜样,似属行痹范畴,但“风”的表现缺如,而每与情志有关,当另有一名,气痹是也。其病机在于肝气郁结。肝主疏泄,凡人体气机的升降,流布与调畅,“经气”的舒展,调畅受肝主疏泄功能的支配。若肝气横逆络道,气机不畅,气滞则血滞,“不通则痛”。肝主筋为罢极之本,《素问·痿论》所谓,“肝主身之筋膜”。就是说明肝有联络关节、肌肉和主司运动的作用。肝气逆乱,必然致使“主筋膜”的功能障碍,因而痹证形成。肝气横窜于筋隧络道之间,成为病邪,直接侵扰了经络的正常活动功能,所以产生“肝气胜者,为气痹”的证型。实为七情失调所致。其治故以疏肝理气、通络定痛为法,方用木香、乌药、陈皮、香附、柴胡、郁金疏肝理气,直达病所,使三焦气机不壅,则经络自能通利,所谓“气行则血活”。鸡血藤、丝瓜络、川芎、钩藤活血通络,俾血行不碍,则络道通而气自行,所谓“通则不痛”;木瓜、乳香、没药,既通络又定痛,更以蜂房搜剔,白芷香开,使经隧窜畅,纵有余邪,亦有外达之枢,从而共奏理肝气、通络道、止痹痛之功。 【主治】气痹,证见肢体关节酸楚、麻木、重着、疼痛或兼胸满胁痛、头眩嗳恶,或泛酸苦等。脉沉弦细滑为多,痛剧则弦紧,舌质淡红或紫,或挟紫斑,苔薄腻或灰,但以润滑为主。可见于多种痹痛,如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滑囊炎、腱鞘炎,以及未消神经炎、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闭孔神经痛、周围神经挫伤、低血钙、腰肌劳损等。 【加减】如见阴虚兆,舌绛苔少者,加元参20克;肝气犯脾胃者,加青皮、枳壳或佛手、香椽各12克;瘀象明显者,加土鳖虫6克,桃仁12克;麻木为主者,加木耳12克;挟风者,加海桐皮12克。 【疗效】治疗62例,痊愈(肝郁症状消失,痛、麻、酸基本控制,一年内无复发者)33例,显效(肝郁症状基本消失,痛、麻大部分控制,或虽有复发,再经治疗仍有效者)21例;好转(肝郁症状消失,痛、麻症状有所减轻)8例,总有效率达100%。其中治愈显效率为87.1%。 【附记】首次服用本方,大都药后半日内疼痛反见加重,周身烦躁,或腹中鸣响,或轻度腹泄,均为药效之征。半日后,此反应消失,原有证情开始缓解。 本方对神经痛疗效较佳。对关节已有变形(单纯肿大者除外)者,疗效不够理想。 32.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