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溪机械厂的前世今生

 梦君神游 2015-03-11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国家出于战备考虑进行三线建设,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以重庆为中心,用3年或者稍长一些时间建立起一个能生产常规武器并且有相应的原材料和必要机械制造的工业基地”。但是,要在大山深处建设三线企业,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才匮乏、生活不便。
重庆双溪机械厂位于重庆市綦江区张家坝,石龙溪和双坝小溪交汇的山谷中,因此得名“双溪”。在1965年的3月10日,由东北齐齐哈尔和平机械厂、太原晋西机械厂等企业抽调技术人员组成的基建、设备、水、电等建厂先头“部队”来到了张家坝。
三线建设选址的原则是“近水、靠山、分散、隐蔽”。西南多喀斯特地形,张家坝也不例外,暗河、溶洞密布,土地贫瘠。张家坝虽然有三个可作厂址的天然大溶洞,但后来发现最大的2号洞里老掉石头下来,不适合做车间,1号洞最高,进洞的缆车道长度近两百米。抗战时期由广西内迁至重庆的原第四十兵工厂也曾在那个山洞里造过子弹,附近还有一些废弃的厂房、住房。
当初进出厂区没有公路,只有一条供人行走的羊肠小道。恰逢春季枯水期,建厂的先头部队利用小溪铺出了一条临时的行车便道,正式修路的时候还成立了一个民工队。山地修路颇为不易,最难的是打“老虎嘴”。
建厂初期没有房子,工人借住在附近铁矿的小学里,没有办公室,就在宿舍办公;没有办公桌,把图板搁在下铺画图。能用的工具就是丁字尺、三角板、圆规,太大的图纸就用地规画。当时条件艰苦,连图板架都没有,只能站着画图,在坐标纸上按照一定比例,画出房屋结构图和设备安装图,槽、罐、平台怎么摆放,如何避开基建柱头,都要一一画出来。
修建厂房艰辛,大型机械设备进不去,只能靠人海战术、肩抬背扛。双溪厂定位是大炮的总装厂,所需用的设备都是大型设备。在上世纪90年代,有人看过厂里的设备说:“好多设备极大,外面根本没有见过。”材料、设备就这么一点点的用人力运送进去,由于1号洞最高,开始兴建的时候进洞没有缆车,就靠一条盘山小路上下。
『所有的家属楼、办公楼、厂房、学校等都是在山地、坡地上因地制宜修建,西南山地难免会有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厂里分布有一区和二区,两个地方隔着条小河,一开始的小桥很简陋,走上去摇摇晃晃的,后来人多了才改成钢混结构的小平桥。
大部分车间建在冬暖夏凉的山洞里,采光全靠电灯。山洞不是笔直的,生产需用的行车、轨道等依据自然的山洞走向一段一段地修建,洞里高低不平,所以车间里还有台阶,这都增加了生产的难度。
建设者们每天都是加班加点工作,干部、技术人员全没有加班费,同时他们也要参加除分内工作之外的劳动,两个星期才有一天休息时间,就这么一天有时候都还用来加班。那时候没有物质奖励,工作再好也是精神鼓励。
后来,山沟沟里渐渐地有了成片的宿舍、办公地点、家属区、医院、学校、邮局、银行、粮站、菜站、百货公司……工厂办社会,该有的一切慢慢地都兴建了起来。一些技术骨干,也由组织关怀,在这里成家了。
当时国家经济条件差,山里更艰苦,每月配给一斤猪肉、四两菜油。刚到双溪的时候大米8分一斤,后来涨到了1毛3,工资里这才有了粮食补贴。粮站、食品站、菜站都是只此一家。供应有限,下午菜站关门后就买不到菜。食品站里的肉以咸肉为主,要泡几个小时才能下锅,否则无法入口。冻肉是春节时才有卖,买肉的“队伍”排很长。本地的面粉让从东北来的人很失望,面粉连馒头都做不了。
那时全厂每家人吃的都一样。逢年过节,厂里也会到贵州、重庆等地采购回一些牛肉、羊肉、鱼等发给厂里的员工。生病了在厂里的医院看病免费。
厂区职工家庭带小孩很艰难。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需要营养,有时需要背着背篓到贵州农户家里去买鸡和蛋,几十里的山路来回全靠步行。每天,附近的农场会把小孩要喝的牛奶送到厂区里,不过后来厂区里孩子多了,渐渐地,厂里的人跑到奶牛肚皮底下接牛奶给小孩喝,牛奶变得越来越紧俏。
喀斯特地貌土地贫瘠,植被稀疏,但春天的山坡,有映山红如霞绽放。双溪厂用的水是山里的溪水,味道好,但水里的矿物质超标,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在山沟里的小气候也容易诱发哮喘病,人们毫无警觉,只知道有人发哮喘很厉害,厂里的医院治不了,得转到重庆医治,但好多得哮喘的人出了小山沟就开始好转,没走到重庆,就全好了。
深山沟里交通不便,去重庆需要搭乘厂里外出办事的车或者赶火车,火车白天一趟慢车,4个小时到重庆,乘坐的人多,还有一班快车是晚上。每逢到外地出差,总有人托人捎带东西。有时东西多了,火车都上不去。跟生活的不便比,生产也不容易。双溪厂是大炮总装厂,称为“主包”,部分零件需要重庆附近的“长安”、“望江”等辅包厂提供,还有一些零件来自成都、包头。三线厂的选址带来的交通运输不便、生产协调配套困难、生产成本高都在双溪厂体现了。当时厂里生产的炮价格是18万元一门,但在计划经济时代,谁也不知道成本究竟是多少。

双溪厂曾招过几次工,最高峰时厂里有2800名多工人。在计划经济时代,厂里招工要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给各个部门,不能只招工人家属。80年代中期,很多老员工想办法提前退休,让子女能够搭上最后一趟“顶替”的班车。
随着国家下达军工产品计划的逐步减少,双溪厂的日子难过起来,厂里开始研发民品。上世纪70年代末,厂里派人到胜利、大庆等油田考察后,依据厂里的技术、设备,研发用于油田采油的电动潜油泵,并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有了成品。潜油泵也是和很多厂协作生产,虎溪电机厂的电机、成都无缝钢管厂的钢管……双溪厂组装。双溪厂的技术优势是:内部空间把握准确,各个零件的衔接精度高。
厂里也试制过中文打字机,据说挣不了钱,项目也就没有上马。后来还生产过汽车起重机和煤矿用液压支架,然而由于体制及各种原因,工厂的经营状况恶化,债务负担沉重,流动资金严重短缺,生产经营举步维艰。
困境之下,人才外流在所难免。国家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对三线建设制定了“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八字方针。1988年10月20日,作为“七五”、“八五”三线调整搬迁母体的大江厂(位于巴南区渔洞)成立,双溪机械厂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时间到了二十一世纪,再走进双溪厂遗址,二厂区一片狼藉,除锻造车间的大烟囱外,中学、技校、101车间等全都夷为平地,厂区当年的标语、表扬栏还依稀可见。一号洞缆车的铁轨都被拆光了,洞里地上的混凝土也被扒了取钢筋。一厂区仍有几座车间厂房,破旧不堪,蒙满尘灰,没有人烟,阴森森像一座鬼城。在厂区一块较为宽阔的场地,作为“国营107厂军品试验基地”(就是当地人称为的打靶场),靠厂门口的一些房间有居民用来养牛、堆放物品。
留守的人里也有能人,当年一个绰号叫“小炮弹”的人,就看好当地的自然风光和现成的大量房屋,开起了农家乐,据说生意还不错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