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曼生十八壶式:紫砂铭含苍海心(中篇)

 lee杂玩者 2015-03-13



  深刻隽永的曼生壶题铭,是曼生壶的精华所在。

  

  第一类为切壶切形,摹形状物妙趣横生:根据茗壶的形状,题铭加以形象的描写,但又不停留在描写上,而是自然的引伸出一些生动活泼的情趣。如“葫芦”壶,题曰:“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又如“天鸡”壶,题曰:“天鸡鸣,宝露盈”,再如“提梁”壶,相传是宋朝文学家苏东坡设计,故题曰:“提壶相呼,松风竹炉”。最妙的是“钿盒”壶,题曰:“钿盒丁宁,改注茶经。”钿盒本来是用来装珠宝首饰的,而今制做成了茗壶,因而也就“改注茶经”了。

  

  第二类为切茶切茗,品茗饮茶修身养性:茗壶是用来沏茶的,因此曼生壶铭中更多的是描写品茗饮茶的无限乐趣,尤其是文人墨客常常借铭发挥,寄志抒情。如“汲直”壶,题曰:“苦而旨,直其体,公孙丞相甘如醴。”醴,即甜酒。对于真正的饮茶者来说,“苦而旨”的茶,恰如甘醇的甜酒,正是应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的淡泊情志。

  

  第三类为箴言警句,哲理启迪人生真谛:有的题铭如箴言、警句、格言、座右铭,大抵是文人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对事态的一种评价。最典型的如“却月”壶,铭曰:“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为我规”。月满则亏即月有阴晴圆缺,本是自然现象,而他隐喻着“满遭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人生哲理,因此作者将其题于“却月”壶上,把玩之时,作为座右铭来规范自己。

  

  第四类为写景抒情,诗情画意引发遐想:还有一类题铭用诗一样的语言或写景或抒情,借物比兴,于方寸间,营造意境,抒发天地之春秋,读来让人回味无穷。比如“若笠”壶上的题铭“笠荫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斗笠可以遮荫避暑,而饮茶可以消暑解渴。两者功能有所差别,似又一致。“我佛无说”是禅机玄语,发人深省。

  

  一、石瓢壶

  

  题识: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石瓢典故:陈曼生在做官之余,经常微服简从,漫游于市井中,偶而或淘选古物,加以收藏。一日,忽然见到一个乞丐,行乞于街角,前置一石器。曼生观看其器许久,未曾得见。于是近前捧起细细的看,只见这件器形状独特,似瓜非瓜,虽显陈旧,却难掩其典雅古朴的面貌。观看它的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样,曼生不禁大喜过望,立马取出纹银二两购买下来。曼生得了这件东西如获至宝,匆匆回到家里清洗干净,再细一看果然乃一元代石瓢也。曼生乃紫砂玩家,依这个造型制壶的心情油然而生。于是以石器为原形绘壶再加上壶盖、壶嘴以配之,经过易稿数百次,终成壶式,起名曰“石瓢”。壶身铭文: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曼公作瓢壶铭。这个石瓢款为紫砂茗器中经典款式,后来经过许多人改良,细分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红华石瓢、汉棠石瓢等。而最终万流归宗,都源自曼生矣。这个壶款古韵最浓,而壶身铭文的寓意深远,令人哲思,并含有健康长寿祝愿之意。其风格中和淡泊。素处以默,妙机其微。把此壶而饮,便觉宠辱皆忘,超然世外。此壶蕴精气神韵于一身,可视为壶之智者。

  

  曼生子冶石瓢:壶身:一面刻竹一枝,刀法有力。另一面横刻诗一首:“画竹多而作书少,人道余书无竹好。偶然作此当竹看,又道竹不如老。子冶自记。”

  

  二、井栏壶

  

  题识: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

  

  井栏典故:初夏一日,制壶知己彭年来访,曼生设席庭院,以紫砂茗壶为题,互交心得。彭年问近日可有新思?曼生摇头曰:“近日公务繁忙,未曾拾得!”彭年曰:“勿躁!万物皆可成壶!”曼生曰:“但求精!”二人相饮甚欢。庭院之南,有一深井,恰一丫环于井边取水,栏高水深,丫环取水,腰身弯得有如一只彩虾,二人见状相视而笑。曼生紧盯井栏与汲水丫环,慢慢地丫环化为一只优美的壶把,井栏化作壶身。彭年眼望曼生,已知其意,遂传下人送笔墨,当即在石桌上描绘开来,数遍而终成一壶。彭年曰:“此壶命为汲水壶如何?”曼生摇头曰:“此壶天成,唯曰井栏。”二人相视大笑。

  

  此壶寓意:深井有如文山书海,知识有如井水,取之不竭,告诫世人:学识有如人生必备之水,唯不停汲取,才能修身养性,颐养天年。此壶造型简约,色泽偏黄泛紫,风格高洁古雅,乃传世紫砂茗壶之三大经典壶式之一。壶身铭文: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曼生铭。

  

  三、合欢壶

  

  壶身铭文: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

  

  合欢典故:曼生在溧阳为官,上任伊始,便遇到运送“白芽”贡茶上京之重任。曼生召集故友亲朋,全力以赴,因白芽乃是每年皇家钦点的名贵贡茶,须在清明之前作为十纲贡品茶中第一纲运至京城。曼生不敢怠慢,征集、挑选、包装,命人昼夜兼程,送往京城。终如期而至,龙颜大悦。消息传来,曼生及其幕客好友皆欣喜。曼生设宴以贺。席间,曼生一时兴起,挥毫泼墨,写下“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之墨宝。好友郭通提议,何不造壶以载此喜,曼生喜不自禁。席间鼓乐欢天,乐手执大镲卖力敲击,声音洪亮悦耳,曼生乃性情中人,下席亲自手持大镲用力合敲,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大镲凹凸有致,合则响,合而美。曼生有感于大镲分分合合,奏响人间欢乐,遂以合镲为样,合欢为名,设计出合欢壶,以朱泥造之,通体大红,富含吉祥与幸福之意。此壶极富天趣,取皆大欢喜之意,适用于节庆、祝福聚会之场合以添乐趣。

  

  此壶乃曼生喜极而制,故此壶风格绮丽,所谓雾余水畔,红杏在林。典美精工,余味无穷。拥此壶而品茗,必逢喜悦之事。捧壶把玩,有如重回当年曼公呼朋唤友鼓乐欢天之场景,喜不自禁由壶传。

  

  五、横云壶

  

  壶身铭文:此云之腴,餐之不瞿,列仙之儒。

  

  横云典故:初夏之季,好友二泉喜得贵子,曼生前往贺喜,归途之中,暴雨突至,于一溪旁草屋避之。转瞬雨骤停,一道美丽彩虹横挂于天,一头隐于云端,一头没于溪间,有如彩虹渴饮清泉。曼生本文人,观如此美景,岂不痴迷,久久不愿离去,至飞虹消散,犹恋恋不舍。及归至家中,有感而发,绘稿数十种,成得意之壶式。因心恋彩虹汲水,乃起名“饮虹”,但觉不足以抒怀,苦思冥想,终有所获,以“横挂彩虹,飘于云端”为意,而终定名“横云壶”。此壶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流畅造型、色泽明丽而显华美高雅;壶身铭文寓意深远,乃文人壶之代表。赏其风格可曰“纤秾”,细腻纤秀而格调明朗,浓郁华美而清新流畅。正所谓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壶之精者莫过于此。

  

  此壶形态从容,蕴含天机,其砂质最为细腻,故表面光滑圆润,铭文寓意深奥,其造型工艺,文化内涵均达到紫砂壶之最佳境界。

  

  六、南瓜提梁壶

  

  壶身铭文:开心暖胃门冬饮却是东坡手自煎。

  

  典故:曼生乃文士,自诩坡仙之徒,一生所崇拜者,首推东坡。适值生日聚会,恰在隆冬,其时炉火新旺,曼生呼朋唤友,煮茶斗诗,乐在此中。其间好友郭麟,把壶言欢,遥指东坡,言及当年“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今曼翁诞辰,何妨古为今用,活火煮茶,神游古今,众皆言妙。一语惊醒梦中人,曼生惊异于提壶二字,提梁之意朦生于心,席散人尽,客去主安,长夜漫漫,秉烛夜思,绘提梁于案头,易稿数十,不得真谛。恍恍然,东方泛白,曼生信步入庭,侍女婉儿,恰送南瓜羹,曼生惊喜,忆昔年东坡归田,院内外皆种有南瓜,自己本自诩坡仙之徒,何不以南瓜为壶,与东坡先生同喜南瓜岂不妙哉,再入书屋,依南瓜为壶身,绘三叉提梁,得此南瓜提梁壶式。

  

  此壶系有感于东坡提壶所得,故文人气息最浓,文人雅士,群聚得以高朋满座,独处得以与古人神交,人生之乐,莫过于此。其风神可谓典雅,把玩此壶,犹如茅屋赏雨,竹林读诗。似眠琴绿阴,上有飞瀑;如白云初晴,幽鸟相逐。典丽高雅,正是落花无言意当远,人淡如菊品自高。

  

  由于开产年代不同,紫砂矿多呈矿脉状分布,紫砂生在岩石和矿脉夹层中,开产完这段矿脉,必另选其穴,岩层不同泥料也不同,时代不同,加工砂料的方法不同,颗料也就不同,每一位工艺大师选择的泥料不一样,配比心法因人而异秘而不授,也就形成了紫砂泥料的鉴定。泥料真伪鉴定,是砂壶鉴定的根本。

  

  周桂珍制

  

  顾景书刻

  

  同时刻款同批泥料

  

  顾景舟书

  由于开产年代不同,紫砂矿多呈矿脉状分布,紫砂生在岩石和矿脉夹层中,开产完这段矿脉,必另选其穴,岩层不同泥料也不同,时代不同,加工砂料的方法不同,颗料也就不同,每一位工艺大师选择的泥料不一样,配比心法因人而异秘而不授,也就形成了紫砂泥料的鉴定。泥料真伪鉴定,是砂壶鉴定的根本。

  

  顾大师制从开采原矿脉结构中挑选上好泥料,凉晒,风化.粉碎.沉腐.熟制这一过程要几年时期.矿脉因深浅地方不同泥料不同.所制泥料长期备用.各位大师师傅传承不同,配制泥料心法也就不同,选料矿脉的局限,各不同泥料收缩比热膨涨不一样.烧结温度差异。一批泥料用完,第二批配制又会不同,一个时期一批泥料.泥料是无法复制的,泥料成为鉴定紫砂壶的主要依据之首。晚年尤为讲究,一把壶淋砂过程要好几周.细细观察表面呈鱼鳞细纹,象风吹水波起涟猗.顾大师刻匀为双刀款左右各一刀,顾老晚年天天练习小楷,具有很强书法功底,刻款字正韵圆。

  

  此把虚扁泥料刻款与周桂珍制作仿古壶为同一时期,同一批泥料.底款[景州制壶]为篆刻大师来楚生所刻.把款[顾]为上海书画院长韩天衡所篆.盖款[顾],[顾景舟]这方为常用印.壶铭[东坡陶壶,唐贡山茶,玉女潭水,足供高人清赏]此壶铭最早出现在顾大师早年制名壶洋铁桶,少年时期顾老就读于丁山蜀漉东坡书院,.........时大彬[书扁]收录于顾大师编著,宜兴紫砂珍赏.并多次亲历上搏考证记录.并在书中赞曰.大彬书扁,仅容杯水,器虽扁气韵却昂.此壶为93年这一时期作品,高度与大彬书扁较矮近1cm口盖部壶嘴略有变动.充分体现顾大师审美情趣.此壶为这一时期展品.后转赠扬州好友....

  淋沙嵌沙工艺

工艺

鳞纹

  万年泥料特征

  工艺双刀刻款


  泥料印款特征


  供春壶

  

  仿古如意


  工艺大师徐汉棠作品

  

  工艺大师吴群祥作品书扁获轻部金质奖

  

  工艺美术师吴东瑾作品

  

  上海博物馆明时大彬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