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玺解析与临摹

 图101 2015-03-13

古玺解析与临摹

 

篆刻初学者或已经达到一定成就的篆刻者就篆刻临摹问题来说 多是模糊的,有逼肖实临者,有任性意临者,多是根据个人学习需要进行临摹选择。然而,认真分析古鉨并进行逼肖临摹对于学习篆刻无疑是有益的,逼肖临摹可以认真体会学习古印中点与点,线与线,字与字以及整体的关系性,并能体会学习古鉨中字法结构和线条的高古气息。很多时候,我们总会习惯性的认为古印在历史的自然天工造化中斑驳残损,并非古人本意,并低估古人对字法结构和整体关系的把握能力,于是在临摹时就可以对线条位置和线形不必太认真,我觉得这是个错误的认识,古印正是由于这种天工的造化使得线条,文字等产生了虚实对比和烂漫的高古气息。当然,也不是每个古印都是好的,这需要个人对篆刻艺术有较高的辨别力和理解力。

先秦古鉨南门官(电脑打不出原印文,请谅解)为一道友所临,如图:左为原印,右为临作

临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此印:此印初看比较简单,左面占地较大且笔画繁多,右面占地稍小结构也较简单,左面侧势,右面正姿,形成左动右静,左密右疏,左大右小的对比关系。再看印边,左下虚右上实,同样形成了虚实的对比关系。这些基本都是表面的,上面说过,左面侧势右面正姿,这个断语就会有很多师友不同意我的看法,因为看起来都是侧势,左面是明显的侧势,右面咋看也是侧势,因为土部的长线是侧的,就会给人一种侧的感觉,改变这个侧势的是官部,这个官部就处理的无比巧妙和高深了,因为视觉上官的竖线是和土的竖线基本平行的,而土部竖线是侧的!古人是如何做到土侧而官不侧呢?

这里古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好方法:土的竖线是上粗下细,官的竖线是和土竖线的一侧基本平行,不是和整个竖线基本平行,官的上部折笔也是此印的精彩之处,其所折点在土的横点部,这样既咬合了空间又变侧为正,于是官部就利用了土部的线形完成了隐秘的姿势调整,也使得左右动静对比更加精彩。继续官部分析就会发现:由于官部的姿势调整,上下两个口也变成正的,也是这种姿势调整的关键。除此外,上口部线实而粗,下口部细而缺,一实一虚使得官部更加松活。现在再看临印,这几个关键点都没有做到,官的折笔位置不对,对土部横点的空间咬合也就无从谈起,下口虽断但线条粗实,既断的生硬也没有了对比的灵动,而土的下线原印是往右拉伸穿插于官下的,临印这点同样没有意识到。

再看左面,南字上部呈弧状,使得南字线条结构更为丰富,同时也呼应了官部两口的圆,使得字法更加统一,而临作成了折笔。南的两个小竖是一致的,这种竖线加强了南字的侧势,临印对于上面的一竖没有忠实原印,其势也就明显弱于原印。下面的两横上线靠右适应南字上部结构,下横左伸调整南字姿态,这种线与线的相互生发关系对字法结构尤为重要,临印在这里忽视了。再看门字,门部线形明显比南字细,形成了上下对比,临印忽视了上下字线条粗细的对比。门字左宽右窄,左部上边应对南字的小竖线,线的交接处基本不出头,和右边有所区别,使线条交接手段更加丰富。门右部呈三斜线极力左顶,欲化解土的右倾。临印门部左部成弧形,忽视了原印的交接关系,右部斜线特征也没有有效体现出来。下面的文部左面两线长右面两线短,欲托住上面的倾倒之势,犹如一人极力右拉,其姿态颇为有趣,在这点上,临印文部趣味就显得少了些。

最后再看看古人的印边,右面字的结构简单加上整体的侧势,使得官部一人之力无法抗拒整体,这时的右边线的粗细就显的尤为重要,既调和了整体的关系又调整了印边的虚实对比。此印字间以势生发,动静相抵,虚实相生,既制造了矛盾又有效的,智慧的解决了矛盾,是不可多得的古印学习典范,认真分析此印还会得到更多,这里不在赘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