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南华西街申报历史文化名街

 红夫子 2015-03-16
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等联合发起并主办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年度评选推介活动,拟将当代中国600多座大中城市中那些具深厚文化底蕴、广泛社会影响、具鲜明特色与发展活力的历史文化名街有选择、有步骤地介绍给国人、展示给世界。申报截止日期为今年1月底。在广州,能代表历史文化发展的街道是哪一条呢?

  百多年前,南华西街便是广州商业文化的典范,此处商贾云集,十三行富商在“河北”做生意,在“河南”建房子,大宅门、宗祠比比皆是,水陆交通发达。然而经历岁月沧桑,当年辉煌旧貌已不再,有的古宅甚至沦为危房之列。日前,来自城市规划、文物保护的十多名专家学者前往考察南华西辖区内的文物现状,对潘家大院、青砖屋群、骑楼街、红楼群、基督教河南堂等古建筑进行把脉并讨论保护改造与开发利用等问题。据悉,目前南华西街正积极申报首届全国历史文化名街,争取各方支持,大力推进南华西历史文物的连片保护。

  十三行四大家族曾落户这里

  在潘家祠道、龙武里、龙溪首约、洪德巷、栖栅街等巷子中行走,处处可见代表时代特色的青砖、红砖建筑,龙武里的房子几乎家家都有高高的红漆趟栊,门廊由青石立起,门口以麻石铺地,有的屋内还保留了明清的雕花梁柱和屏风。然而因白蚁侵蚀,包括宝恕五巷部分民居等已挂出了“危房勿近”的牌子。个别古建筑屋主在外墙涂上灰,砌上瓷砖,一副现代模样。

  专家视察时指出,南华西街一带保留了大量从清末到民国、近现代等多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青砖、红砖小洋房成片存在,其中尤以清末到民国初年的建筑为多,尤其是十三行行商潘、卢、伍、叶四大家族的落户,随后经历了鸦片战争、抗英斗争等,富豪逐渐式微,可以说浓缩了广州近代史的发展轨迹,有很大的历史价值。

  南华西街道办主任卢兆华说,南华西街面积1.23平方公里,建筑有骑楼,有清代建筑,有民国建筑,其中不少至今保存得比较完整,然而日久失修,损坏日趋明显。当年十三行的四大行商就居住在这里。

  有《乔家大院》就可拍《潘家大院》

  “除了有规划思路还应有策划思路。”广州市社科院科研处处长彭澎指出,保护文物需要相当一笔庞大的资金,但前提是要先重视起来。国内目前文物保护分三大类型,一是政府保护,如陈家祠;二是纯商业化,如北京的798模式;三是政企合作,如上海新天地。这样就要进行宣传包装,更多去发掘南华西街的历史文化内涵,《乔家大院》可以拍出一个电视剧来,潘家大院为什么不可以呢?

  先要给古建筑挂“免拆”牌

  浙江大学教授周复多指出,南华西街这个街区可以说是广州近代建筑的历史博物馆,历史上和十三行有密切的关系,在地域空间上,它是十三行的延伸。它与粤商的发展、广州商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目前保护的第一步,是经过有关部门审查后给历史建筑挂牌,挂牌后是不能随意拆除的。

  南华西街十大文物

  1.波楼,粤海关旧址,市级文物。

  2.基督教河南堂,市级文物。

  3.双清楼,市级文物,1897~1902年廖仲恺、何香凝曾在此居住,开展民主辛亥革命。

  4.潘家大院,位于南华西街龙武里社区龙庆北2号,是广州十三行第一代行商首领潘振承于1776年建筑,后其孙潘正炜于1826年扩建。

  5.青砖屋群,位于南华西街敬和里、德和新等社区的民居青砖屋群。

  6.同福西路、南华西路和洪德路的骑楼街。

  7.红楼花馆旧址,位于歧兴南约22号,原是清末刘玉生画院。

  8.卢怀庆旧宅,位于龙庆北8号。卢是清朝翰林,其宅曾作戏院。

  9.江孔殷太史宅,位于同德里6号。

  10.同冥医院旧址、漱珠桥、环珠桥、洲头咀抗英纪念碑等。

  (文/张顺美 林洪浩 李玉梅 图/骆昌威)




http://gd..cn/GB/123942/123989/8666257.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