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描写声音写作训练

 长沙7喜 2015-03-16

写声音写作训练

教学目标
学习声音的描写方法和技巧
学会运用通感写作。



教学要点

 声音,本属于听觉的,是一种无形无色无味的东西,难以让人用文字去描述。可是,优秀的作家却能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去描绘声音,并能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让人感叹语言的神奇。
仔细分析作家的文字,其实他们主要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以声写声的方法来描绘声音。
1、运用比喻,以声写声。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对不通声暂歇。……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描写了琵琶音由流畅变为冷涩,由停顿转为雄壮,到最后的戛然而止,充分表达了琵琶女演奏的技艺高超。读着诗句,那琵琶弦上的秋夜诉语似乎顺着时光的流水流进我们的耳中。再如陆定一的《老山界》中: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此句连用四个比喻,调动读者以往的经验,把山谷里寂静的夜晚里那种相矛盾的、不可捉摸的声响,写得如在耳旁。
2、运用通感,以形写声。
   《老残游记》第二回中描写白妞的绝唱中大量运用了通感的修辞,让人深刻的感受到她演唱的精神魅力。如写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坦欢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写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尖细高亢、刚劲有力之声让读者不难想像;写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时,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愈翻愈险,愈翻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让读者似乎可手揽黄山的三十六峰,急促变化、回旋激荡的声音让人应接不暇;描写白妞演唱声音渐寂忽起时,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夜空焰火,火树银花,姿态各异,炫人耳目,似把读者带到济南府的明湖居里,让人浮想联翩。
    正是由于作家善于驰骋新奇的想象,运用精心炼就的妙喻,才能把声音写得如此美妙。

 

无形的声音 有形的描写

我们不仅生活在一个充满光影和色彩的世界,这个世界还时时刻刻充盈着各种各样的声音:虎啸猿啼、燕啭莺歌的动物声音,风雷相和、水石激荡的自然声响,管弦丝竹、戏鼓钟磬的乐音,这些都是装点世界的重要元素。一个人看不到色彩和光影固然是悲哀的,如果你的世界里一片死寂,那也是一种悲哀。

   一、描写声音的成语

   靡靡之音  哀声叹气  不绝如缕  穿云裂石   咄咄逼人   耳听八方   振聋发聩

   吠形吠声  沸反盈天  改弦更张  孤掌难鸣   余音绕梁   珠圆玉润   字正腔圆

   抑扬顿挫  惊天动地  雷霆万钧  轩然大波   燕语莺声   娓娓动听   鬼哭狼嚎

   戛然而止  聚蚊成雷  铿锵有力  空谷传声   龙吟虎啸   锣鼓喧天   气喘吁吁

 

    二、描写声音的诗文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猿猴)        -------李白《早发白帝城》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雨声)                  -------李煜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雨声)         -------苏东坡

   落日照大旗 ,马鸣风萧萧 (马声、风声)         -------(杜甫 后出塞)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风雨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三、古人如何写声音

    首先,古人很善于把这些声音和情绪、环境等有机结合,使同样的声音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无论是杜鹃的啼鸣还是猿猴的叫声都可以喜,可以悲。 特别是善于移情。即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所写的景物中,这种感受从诗人那里转到了某种声音中。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  送春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

    其次,古人很善于把无形的声音有形地表现出来,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比喻。(如:琵琶行)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声音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它依然有着远近强弱、轻重缓急、抑扬清浊等特点,这些变化有很大的描述空间。而且世界上众多的声音的有相近相似之处,这也为我们做比喻提供了原材料。

 

   如何写好声音?

   巧模拟,惟妙惟肖——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妙比喻,生动形象——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交错杂弹,就像大珠小珠泻落在玉盘。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闻。双声和重音叠韵词的运用,更加强了悦耳的听感和韵律的节奏。

   用移情,声情并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声音暂停的时候,只觉得另有一种深藏的愁绪和恨意产生。此时,虽然静默无声,却更胜过那有声之境。有声之时,听者的思想感情随着曲调奔腾跳跃,无暇细味。而无声之时,给人以无限想象,体味曲中之情。)

   融想像,意境丰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有时弦声轻快悠扬,就像宛转悦耳的黄莺在花下啼鸣;有时弦声艰涩低沉,好像呜咽的泉水在冰下面流转。间关,形容莺声宛转。幽咽,指悲抑哽塞。这里,诗人将琵琶声同时诉诸听觉与视觉,分别表现出轻快与冷涩的不同感受。)

 

    四、举一反三:

   1.《安塞腰鼓》把鼓声的描摹写到了极致。文中大量运用了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排比对偶工整,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

  

    2.《社戏》看戏途中的景物,有(潺潺的水声、歌吹声、横笛声,船头激水声),有(碧绿的豆麦、深绿的水草,淡黑的连山,灯光如红霞);有(朦胧的月色,几点灯光,皎洁的月光);有(发散出清香的水草,含着豆麦香味的夜气)

  

   3. 《口技》中,更是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把各种声音描摹得读来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直接描摹声音;通过宾客的反应,侧面烘托;作者的直观议论。这些都是描摹声音最常用的方法。

 

   4. 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穆、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王蒙《在声音的世界里》



  

声音描写训练

要求:1、概括特征2、以形写声3、以声写声4、侧写声音5、运用同感比喻;6200字左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