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博会”始于山丹焉支山

 西部仁者 2015-03-16
作者:兰州晚报记者赵武明文/图  稿件来源:
2013-11-08 00:00:00 【 字号:

上海世博会甘肃展馆展出的《焉支盛会》
新建的“国博故里”
建设中的隋炀帝行宫
焉支峡中万寿图
李白有关焉支山的诗作

“虽居焉支山,不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何时天狼灭,父子得安闲。”大诗人李白在他的诗作《幽州胡马客歌》中如此描绘山丹焉支山,让人不禁遐思万千,极其神往。

焉支山是历史名山、世博圣地,更是一个要塞之地,自古就享有“小黄山”的美誉。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唐代大诗人李白到近现代的诗画名家,无数政治家、学者和骚人墨客都对焉支山赞不绝口。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交相辉映,赋于焉支山丰厚的内涵。尤为让世人称颂的是公元609年(大业五年),隋炀帝西巡焉支山,举办“万国博览会”,召见27国使臣,写下了著名的长诗《饮马长城窟》,使焉支山成为“世博会”的发源地而闻名天下,被誉为“国博故里”。  

甘凉咽喉

焉支山坐落在河西走廊峰腰地带的甘凉交界处,位于山丹县城东南40公里处,现大马营乡境内。东西长约34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百花岭,海拔3978米,松柏常青,草木葱茏,蜂飞蝶舞,鸟语花香,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自古就有“甘凉咽喉”之称。“焉支(燕支)”作为诗歌意象,经常出现在李白、韦应物等伟大诗人的作品当中,留下了不少千古绝唱,余韵犹在,震古烁今。焉支山,亦名胭脂山、燕支山、删丹山,又称大黄山。

《焉支山又叫胭脂山,因山中生长一种花草,其汁液酷似胭脂,山中妇女用来描眉涂唇而得名。焉支山是祁连山的一条支脉,横卧山丹与永昌之间,绵延七十多公里,蓄积着许多名贵动、植物,是我国著名的自然风景区。奇异的地形和植被,使这个山区的自然景色秀丽壮观,几百座大大小小的石林奇峰耸立其间,形态各异,有的像龙腾,有的像虎跃,有的像马奔,有的像熊伏……千奇百怪。繁茂的植物,引起国内外生物学家的极大兴趣,曾组成科学考察团、森林调查队和植物标本采集组深入高山密林,考察各种植物的生长习性,调查林木的分布状况,采集大量的标本和苗木种子。这里的植物约有50多科,300多种,大黄、羌活、柴胡、麻黄、防风、沙参、高挂草等中草药走俏国际市场。

焉支山就是水草茂盛的天然草场,古老的游牧民族氐、羌、月氏、匈奴等曾先后在这里繁衍生息,也是古代游牧民族妇女搽抹胭脂原料红蓝花的重要产地。据传,那时匈奴诸藩王的妻妾多从这一带的美女中挑选,匈奴语称各藩王之妻叫“阏氏”,“焉支”或“胭脂”是其汉译的谐音,焉支山因此而得名。焉支山载入史册已久。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任命19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过焉支山千余里,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浑邪王及部众4万人,全部占领河西走廊,打通了中原与西域交往的通道,自此,焉支山成为胜利的象征而载入史册。焉支山被汉军夺取后,匈奴浑邪王部失去了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和大本营,只得全部退出河西走廊,另觅家园。走在退逃的路上,远眺云黛蓝松翠雪白的焉支山,无不痛哭流涕捶胸顿足。匈奴人虽没有自己的文字,却有自己的语言,他们杜鹃啼血般唱出了心中的哀痛:“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这首诗在匈奴消失上千年后一直保持着魅力。不重视文字的匈奴,肯定不会想到有一天会在人类的血液里被稀释得无影无踪,随口所唱过的一首歌却能活灵活现地在另外的语言里继续塑造他们的灵魂。

焉支山林区南部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军马场。焉支山峰拔地而起,悬崖峭壁直插云霄,岩如斧削、壁如林立;四周山壑纵横,怪石嶙峋,石涧溪流潺潺,如鸣环佩,崖峰松柏苍翠,碧绿欲滴;谷底绿树藤蔓,参差披拂。

焉支山内有唐玄宗天宝年间建的钟山寺旧址,历史上有名的“万国博览会”遗址,复建的宗教胜地玉皇殿、大佛殿,更有山丹十景之一的“删丹朝晖”。山内重峦叠嶂,松林密布。山上林海松涛,碧波无际,山下沟壑纵横,清泉淙淙。腹地,獐鹿、岩羊、猞猁、瘴子、大头羊、青羊、雪鸡、蓝马鸡、长尾雉等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峡谷两侧崇山峭立,奇石岩岩。我们拜谒焉支山时,恰逢秋日,各种野花竞相怒放,争奇斗艳,五彩斑斓,炫目多彩;晓日初升,云兴霞蔚,重雾缥缈,气象万千。如今的焉支山已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景区内的栈道、旅游接待景点和城区通往景区的专线相继投入使用,焉支峡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国博故里

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焉支山区就是"水草茂盛,宜畜牧"的天然草场,古老的游牧民族氐、羌、月氐、匈奴等曾先后在焉支山区繁衍生息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时间追溯到1400年前,公元609年(大业五年),隋炀帝率大军从京都长安(今西安)浩浩荡荡地出发到甘肃陇西,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当年夏三月,为炫耀中华盛世,隋炀帝杨广在古丝绸之路的山丹焉支山脚下会见了高昌王鞠伯雅、伊吾吐屯涉及西域27国王公使臣,举办了规模宏大的文化商贸交易会(史称万国博览会)。焉支俊秀,欢声雷动,西域诸国商贾云集,武威、张掖仕女,盛装纵观,司仪高歌,礼宾穿梭,鸣金奏乐,歌舞喧噪。有史为证:衣服车马不鲜者郡县皆督课之,乘骑填咽,周亘数十里,迎接炀帝。27国使臣贡献千里之地,炀帝大悦,宣诏设西海等四郡。随后,在“观风行殿”盛陈文物布展,让西域诸王及使者观看,以示文明,并宴请27国使臣,奏九部国乐(来自印度、新疆、朝鲜等各地音乐),演出“鱼龙漫延”舞蹈(据《资治通鉴》记载,让人扮成珍稀动物,有猞猁兽先跳跃,忽然水满街道,到处是龟鳌鳖,鲸鱼吞云吐雾,遮天蔽日,转眼化为黄龙七八丈。又二人分左右行走,头上各顶一条长竿,竿上有人舞动,相互在竿上跳跃,尤为壮观)。随即,“大赦天下”。炀帝为效防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参禅各山,在焉支山登峰顶参天禅地。这次“万国博览会”规模之大,规格之高,人数之多,耗资之巨,堪称史无前例。

此次博览会,比第一届世博会(伦敦世博会)早1200多年,被誉为世博会的发源地。在第41届上海世博会甘肃展馆中,展出的《焉支盛会隋朝张掖万国博览会》巨幅画作,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宏大场面。据资料显示,古往今来,隋炀帝是唯一到过焉支山的封建帝王。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这是隋炀帝在此次西巡所做的《饮马长城窟行》,描写了西巡河西的壮观场景和取得胜利后的豪迈情怀,成为千古名篇。隋炀帝此次西巡开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国、开展贸易、扬我国威、畅通丝路。目前,经过国内专家多方考证,隋炀帝在山丹焉支山召开的万国博览会已成为“万国博览会”的起源,也就是说“世博会”起源于焉支山,因此焉支山有了“国博故里”、“世博圣地”之称。

隋炀帝为何会选择焉支山召开“万国博览会”呢?据史料记载:隋朝时,张掖已成为我国西部的国际商贸重镇,西域诸番以及阿拉伯诸国的使者和商人,大多都到张掖与“中国”进行货物贸易。但当时的河西却受北面突厥、南面吐谷浑袭扰,交通堵塞,朝贡不通,西域各属国也深受其害。平定突厥、吐谷浑收复西域诸国、扩展疆域是隋炀帝西征的根本目的。金与西域来使及商人交好,从多方面为隋炀帝收复西域做准备。吏部侍朗裴炬前住张掖主持“互市”,充分利用与“胡商”接近的机会倾心交结西域使者、贾商,调查了解西域诸国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服饰礼仪,翻阅大量的图书典籍,写成《西域图记》一书,上奏朝廷。隋大业五年(609年)三月,炀帝派大将李琼、刘权率兵40万对吐谷浑展开战略包围,进行大决战,历时一个月,结果隋军大胜,吐谷浑几乎全军覆灭。自此,炀帝扫清了西巡的障碍。与此同时,当时驻守武威郡樊子盖,为炀帝在山丹焉支山召开万国博览会也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并精心组织安排部署接待工作和文化活动。

金秋季节,记者采访时发现隋炀帝行宫的建设已具雏形。相信,不久的将来,那些远去的故事又将会在这里呈现给世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