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方新报数字报刊平台

 aj6688 2015-03-17

  文/李淑章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则语录出自《论语·公冶长》第25则(有的版本编为第26则)。

  解析这则语录前,我想有必要对其中涉及孔子弟子的一些情况做一简要介绍。

  颜渊:即颜回,字子渊,鲁国人。颜回13岁入孔子之门,在弟子中年龄最小。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这种性格特点,掩盖了他的聪颖。所以,开始连孔子也难以断定颜回的天资层次。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孔子才知颜回不愚。孔子说:“我整天和颜回在一起,他从不提什么疑问,好像很笨。等他回去自己研究时,却也能有所发挥,可见颜回一点都不愚。”(《论语·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是孔子的著名弟子,比孔子小9岁,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孔子教弟子学习时,但有提问,多是子路抢先回答;而且常常主动发问,有时甚至敢于反驳孔子的意见。一次,子路就问孔子:“卫国国君等着请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有点迂腐了吧!这名怎么正呢?”(“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孔子听了有些生气,便训斥子路说:“仲由,你可真粗野啊!……”(“野哉,由也!……”)这一段对话清楚地反映了孔子与子路之间“童言无忌”的特殊关系。子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子非常喜欢的弟子。他为人爽直好勇,重朋友,讲信义。孔子曾断言,当他穷途末路逃往海外时,随从他的一定会是子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可以说是孔子忠心耿耿的贴身侍卫。

  下面就谈谈我学习这则语录后所想到的。

  第一点:描写生动而且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显示人物的修养、性格甚至语言特点,这是《论语》的一大艺术造诣。

  1.“盍各言尔志?”是孔子启发弟子谈各自的愿望(盍,读hé,当何不讲),“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是子路的抢答。子路的回答具体而明晰,一听就懂,表现出他直率而慷慨的个性:我的愿望很简单,就是有了车子、衣服,同朋友共享;用坏了、穿破了,拉到,决不抱怨。

  你看,子路多讲义气,胸襟多么广阔:他如果发了财,过上好日子,一定不是只顾自个儿,而是让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能享受。而表达这种胸襟时,用的是散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出语潇洒而畅快,完全符合子路的修养、性格甚至语言的特点。

  2.“愿无伐善,无施劳。”这是颜渊的回答。他不像子路回答得具体而直率;他的话内容显得抽象,语气显得委婉,表现出他内涵深邃而内心谦虚特点:如果我能做点好事或取得一些成绩,我不会去夸耀和显示。

  这说明颜渊追求的是崇高的道德修养。他也希望自己对社会有善行,有贡献,但即使这些善行、贡献再大,他也一定是“桃李不言”的。“伐善”的伐,当夸耀讲,伐善,就是夸耀自己所做的善事;“施劳”的劳,当功劳讲,施劳,就是显示自己所建的功劳。颜渊的人生目标显然是要做一位默默无闻的圣贤。颜渊所说,乃“仁者之言”也。而表达这种品格时,用的却是整句,而且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无伐善,无施劳。所言严谨而简练,体现了颜渊的内心与外表的统一。

  按理说,两弟子回答后,应该听听老师的评论了。可性急的子路却不按规矩出牌,而是有意无意地将老师一军:“愿闻子之志。”而这种话,颜渊是绝对说不出口的;他大概正想听老师的高论呢。一个是追问老师的答案,一个是静静地等着老师的教诲。性格各异的两位弟子跃然纸上。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反映的则是孔子的伟大胸怀了。关于这一点,请允许我转入下文中表述。

  第二点:由于细读了这则语录,尤其是细读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3句话,我又进一步感悟到孔子的另一种伟大。

  论述这一看法之前,我想先简略谈谈学者们对这则语录的一些解读。比如,不少学者认为“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中的“轻”字是后人加的,应去掉。我同意,因为论据可信。不赘。

  另外,学者们对孔子最后说的3句话,解说大体有两种:一种认为,安、信、怀,表现的都是孔子的行为,是孔子要去安老者,信朋友,怀少者的;另一种认为,安、信、怀,都是想让老者、朋友、少者得到的,而不一定是孔子给的。

  请看下面的译文。

  译文一: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轻人使他怀念我。(杨伯峻《论语译注》56页)

  译文二:我愿对老者,能使他安。对朋友,能使他信。对少年,能使他于我有怀念。” (钱穆《论语新解》136页)

  译文三:对老年人加以安抚,对朋友加以信任,对少年加以爱护。(张燕婴《论语》66页)

  译文四:使年老的人们得到安康舒适,使朋友互相得到信任,使年轻的孩子们得到关怀养护。(徐志刚《论语通译》65页)

  以上几种译文中,有的认为怀,当怀念讲,恐怕不妥;应讲为关怀。另外,杨伯峻先生的译文,不管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方面看,都显得别扭:对老者,是孔子自己想法让他们安逸的,而为什么对朋友、对少者,却让他们反过来信任孔子、怀念孔子呢?

  下面是我的译文,供读者参考。

  让老年人得到安乐,让朋友得到信任,让年轻人得到关怀。

  我认为,此三者反映了孔子的大同思想。孔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如果说,子路所重视的主要是丰衣足食的物质生活,那么,颜渊所向往的则主要是德崇品高的精神生活;而孔子所憧憬的则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满足的理想社会。孔子所说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3句话,既想让当时的人们过上美好的日子而又有高尚的情操,更想让将来的人们能够这样。孔子的思想是超越时空的。他这样想、这样做,就表明,他不仅要对得起老一代,也要对得起自己这一代,尤其要对得起未来的一代。

  请读者想想,当今世界上先进的人们所展望、所相信、所追求的社会,在《论语》中,孔子是不是早已绘好了蓝图?我们今天常说的“两个文明”、“和谐社会”,以及最近反复强调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孔子不是也于2000多年前就想到了吗?

  这里,我要特别说明的是:孔子所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不仅反映了他的伟大理想与广阔胸怀,而且也充分显现了孔子的语言艺术。

  首先,这3句话,每句均为4个字,都是主谓宾的结构:“老者”、“朋友”、“少者”是主语;“安”、“信”、“怀”是谓语;“之”是宾语,其所指顺次是老者、朋友、少者。

  其次,从修辞上分析,这3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内容相融,语气连贯。

  第三,3句话均是使动用法,所表现的都是孔子的愿望与行为:孔子希望并且努力让老年人得到安乐,让朋友得到信任,让年轻人得到关怀。

  第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更是互文。其所表达的意思是:老者安之、信之、怀之,朋友信之、安之、怀之,少者怀之、信之、安之。一句话,孔子要说的是,使老者、朋友、少者,都得到安、信、怀。

  短短3句话,仅仅12个字,就反映了如此深不可测的思想,其语言艺术之高超,岂不令人叹为观止!

  孔子的这3句话所蕴含的思想之深邃和丰厚,其选词造句之规范与精炼,绝非子路和颜渊所能企及的。

  孔子的语录可谓纯正的思想与完美的语言艺术的统一体。

  认真学习了《论语》的这则语录,我突然觉得孔子比我以前想得更伟大。人们都尊孔子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但很少听说称孔子为文学家和语言学家的。

  请读者反复琢磨琢磨这则语录,再仔细体味体味《论语》中的其他语录,想想看,我说孔子也是文学家和语言学家,是不是有一些道理和根据呢?

  最后,我要说:如果为圣人披彩,赞成者或许很少;但真要给佛头着粪,支持者想必寥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