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姓氏大全/陈明远、汪宗虎编 (四)

 文化龙乡 2015-03-18
中国姓氏大全-我国姓氏的历史发展 
 
陈明远、汪宗虎编 
 
六、我国姓氏的历史发展 
 
据我们统计,我国历史记载朱红前前后后出现过的姓氏共达五千六百多个,包括单字姓三千四百多个,双字姓两千多个,三字姓一百多个。但是目前实际使用的汉字姓氏只有其中的一半左右,而双字姓只保留了一百多个,仅占5%,三字姓几乎全部消失了。 
 
历史姓氏不断发生变化,很多旧有的姓氏不复存在,同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姓氏。它们的字音字形也有所改变。这些姓氏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情况。 
 
一个原因是家族在社会斗争中灭绝了。例如:“若敖”原是一个贵族的复姓。周代楚王熊鄂生了儿子熊仪,命名为“若敖”。就沿用为氏。若敖氏的后代令尹子文,担心他的侄子若敖叔将来干坏事,会弄得若敖氏灭宗绝嗣。子文临死的时候,对族人说:“若敖氏之鬼,不其馁(nei)而”(恐怕将要没有后人祭祀而在阴间挨饿了)。后来溽热敖氏果然因为若敖叔背叛楚国而被斩尽杀绝(事见《左传·宣公四年》)。从此,“若敖之鬼”就成为典故,指断子绝孙。在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动乱时期,历史上很多家族的姓氏也灭绝了。 
 
还有一些姓氏消失的原因,是因为人们为了避讳绵祸而改姓换氏。封建时代,专制君主的名字是不允许别人直接称呼的,称为“名讳”。如果有人的姓氏跟当代皇帝(或皇帝老子)的大名同字,就犯了忌讳,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只有改姓,例如,北宋名臣文彦博,家族本来姓“敬”。他的曾祖父是后晋(公元936年建国时代的人,为了廻避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名讳,只得改姓“文”。不久后晋灭亡了才敢恢复姓“敬”。但是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后,听说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叫赵敬讳,于是赶紧有一次改姓为“文”。从此这一支“敬”姓就世世代代成为“文”姓,人存姓亡,这样的事在史书上是屡见不鲜的。 
 
另一些姓氏消失的原因,是某些双字姓、三字姓为了称呼方便,简化为单字姓。其中又分为两种情况,即汉族复姓的简化,与兄弟民族复姓的转写。汉族复音姓氏,多半产生商周和春秋战国时代,如司马、公孙、欧阳、端木、诸葛等等。两千年间,这些复音姓氏只有一小部分保存了下来,而其他大部分简化为单音。如马服氏简为马,荣伯氏简为荣,古成氏简为古,闻丘氏简为闻,赫胥氏简为赫,终古氏简为终,禇师氏简为禇,钟离氏简为钟,主父氏简为主,司寇氏简为寇,等等。在东汉《风俗通·姓氏篇》所收大约六百个当时常见的姓氏中,有一百五十多个双音姓氏,占四分之一。但是到北宋《百家姓》所收五百多个常见姓氏中,只有六十个双音姓氏,只占十分之一了。 
 
历代兄弟民族所用的姓氏,原先绝大多数是双音、三、音,甚至还有四音姓,数量达一千多个。其中有所谓“代北复姓”和“关西复兴”。代北为地名,即战国时赵国雁门郡,唐朝置代北节度,治代州,在今山西代县附近。从战国至唐朝,代北均为鲜卑各族居住地。代北复姓就指鲜卑语姓氏译音转写的汉字姓。关西指函谷关以西,今陕西、甘肃等地区,也是历史上北方兄弟民族居住地,主要有匈奴、突厥、回纥等。由突厥语系的姓氏译音转写成汉字姓,称为关西复姓。此外,元代的回族姓氏,清代的满族姓氏,在这些民族使用了汉语以后,也改为汉字姓。经过历史演变,这些双音、三音的汉字复姓,大多数也改为单字姓。例如:卢浦氏简为卢,安迟氏简为安,贺敦氏简为贺,石抹氏简为石,叱吕氏简为吕,莫那娄氏简为莫,乌石兰氏简为乌,宿六斤氏简为宿,等等不过,现代某些兄弟民族(特别是蒙古、维吾尔、哈萨克、藏族等的姓氏译音,有许多仍然是复音转写形式。 
 
复音姓氏单音化的倾向,是由汉语本身的节律习惯造成的。中国人称呼姓名常用两个或三个字。除掉名字以外姓氏往往采取一个字了。据统计,从古到今在全国各地,“一字姓二字名”的形式始终占大多数。其次是“一字姓,一字名”再其次是“二字姓一字名”和“二字姓二字名”。现代只有这四种姓名形式。 
 
在历代某些姓氏消失和转化的同时,两千多年来又不断出现新的姓氏。一个直接的原因是我国人口的增殖和迁移,开发了新疆界,从原有的姓氏衍生出了许多分支。例如:从周朝王室的姬姓就衍生出周、王、刘、扬文、武、关、尹、史、阎、管、宣、田、詹、晁、阳、蔡、成、盛、霍、鲁……几百个姓氏。因此,虽然现在姓“姬”的人较为少见,但是有古代姬姓衍生出的周、王、刘、扬等姓氏却很常见。 
 
还有一个原因,是历史上兄弟民族在接受汉语、汉文的同时,又创造出许多汉只姓氏。例如:朝鲜族的“朴”姓,傣族的“召”姓,苗族的“刀”姓,畲族的“篮”姓、“盘”姓、以及现代仍能见到的代北双字姓拓拔、慕容、宇文、尉迟、呼延、长孙、鲜于等等。此外,虽然北朝鲜卑族、金国女真族、辽国契丹族这些历史上的统治这者逐步放弃了原由姓氏而采用汉字姓,但是元代的蒙古族却一直保留了原有姓氏。清初满族统治者入关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不愿意放弃原有的复音姓氏。如爱新绝罗是皇族的称号,一直延续了二百七十年。尽管从雍正、乾隆以后,满族旗人逐渐使用汉语,到十九世纪大多数满人几乎忘了满语而只用汉语,但是读得改取汉姓。这样,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情况:许多满族人只称呼汉字名,却略去了原姓氏。例如:曹雪芹的好友敦敏、敦诚并不姓敦,而是清王朝宗室阿济格的后裔;乾隆、嘉庆年间的名将傅陞并不姓傅,而是满洲正白旗人原姓郎佳氏。后来的,如恭亲王奕訢、敦亲王奕(讠宗),一直到末代皇帝溥仪,都不姓奕或溥,而是姓爱新绝罗大多数满族人开始改用单音汉字姓氏,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事情。到辛亥革命之后,满族人全都改用汉字单姓。例如著名作家舒庆春(老舍、舒舍予)、语言学家罗常培、相声演员侯宝林,都是满族人,在最近几代才姓舒、罗。也有些满足人至今仍然只用名字,例如启功先生,并不姓启而是名叫启功。 
 
总之,我们必须遵照“姓从主人”这一原则,姓氏本人和本家族自己决定。在目前,单音汉字姓氏占绝大多数。现有的大约三千多个姓氏中,双音姓只剩下一百多个了,占3%左右。 
 


中国姓氏大全-现代我国姓氏的实际情况 
 
陈明远、汪宗虎编 
 
七、现代我国姓氏的实际情况 
 
我国现有十亿人口,其中使用汉语的有九亿以上,总共存在多少个汉字姓氏,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但通过一些局部的实际调查和统计,可以了解一个初步的轮廓。 
 
这里所说的“汉字姓氏”,包括回族的“白、马、石、海”等,满族的“佟、罗、关、舒”等,壮族的“闭、覃、韦”等,延边朝鲜族的“朴、崔、金”:等,以及各兄弟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汉字姓氏,如:“宇文、慕容、长孙、赫连、呼延”等。但是,不包括蒙古族现代姓氏译音“乌兰”、维吾尔族姓氏译音“赛福鼎、藏族姓氏译音”阿沛等。 
 
据初步统计,现代汉字姓,北京市有2225个,上海市有1640个,沈阳市有1270个,武汉市有1631个,重庆市有1245个,成都市有1631个,广州市有1802个以上七个大城市共有姓氏2587个。另据报道,目前台湾省一千多万人口中,共有姓氏1694个要全面统计我国各地的姓氏使用情况,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目前还未能完全做到。但从已有的几个主要城市的姓氏资料看来,我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的姓氏数量估计都在一千个以上,而总计可能达三千左右。在现有的许多姓氏中,常见程度悬殊。例如:北京市户籍卡片中,王姓人口占10.6%,李姓、张姓、各占9.6%,刘姓占7.7%,以上人口占北京市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再加上“赵、杨、陈、徐、孙、马、吴、高”等十二个姓,共占北京市人口总数的一半左右,其他省、市、自治区的姓氏组成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台湾省的“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杨”十姓人口占台湾省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我国现代姓氏,大致上到宋代基本定型。如果把北宋《百家姓》跟今天我国汉字姓氏作比较,则可以看出只有复姓“仉督”为现代所无;但是,现代各地有“仉”姓和“督”姓。因此很可能《百家姓》中的“仉督”是两个单姓而不是一个复姓。若是这样,则可以认为《百家姓中的五百多个姓氏,一千年间全部流传下来了。 
 
历代有上千个姓氏现代已经消失(主要是   复姓乙那娄、郁久闾、叱伏列等),但是,当代有产生了一些历代未见记载的新姓氏。例如:辽宁省有“佡(xuān)”姓。康熙字典正编未收此字,其“补遗”及《中华大字典》收入了此字,但未注明姓氏。又如山东省有:“傌(mà)”姓。此姓原为马姓的一支,清代雍正皇帝下令改姓“骂”,世代轮为贱民,直到民国初年才添上立人旁成为“傌”姓,表示重新获得人权。 
 


中国姓氏大全-我国姓氏与地名 
 
陈明远、汪宗虎编 
 
八、我国姓氏与地名 
 
世界各国的姓名都跟地名有密切关系,姓氏学和地名学都是“专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先秦的姓氏,有很多是原于地名。跟上古的“姓”相同的地名有姜、姬等等。炎帝神农氏为姜姓,居于姜水附近;黄帝轩辕氏为姬姓,居于姬水附近。而父亲的得来的“氏”,则往往与封地、国名采邑相同。殷周时代,来自地名的“氏”,大量产生。例如:带有“邑”(右耳刀)旁的汉字姓氏,绝大部分属于此类。 
 
邘   周武王子邘叔封国,在今河南沁阳; 
 
邥   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平舆沈亭; 
 
邢   周公之子封地,在河北邢台; 
 
邠   周先人公刘所建古国,在今陕西彬县; 
 
邴   春秋时郑邑,在今山东费县境内; 
 
邳   夏车正奚仲采邑,在今江苏邳县; 
 
邰   相传为后稷封地,在今陕西武功县境; 
 
郎   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鱼台县东; 
 
邽   春秋时秦邑,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南; 
 
郅   商代侯国,故址不详。 
 
郤   春秋晋大夫叔虎食邑,在今山西沁水下游; 
 
郃   古代莘国属地,战国魏邑,在今陕南合阳; 
 
郇   周文王庶子封地,在今山西临猗县西南; 
 
郝   殷帝乙时子期封地,在今山西太原郝乡; 
 
郏   春秋时郑邑,在今河南郏县; 
 
郗   周邑名,《左传》作絺(chi).在今河南沁阳县; 
 
郦   春秋时楚邑,在今河南内乡县东南;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南; 
 
郜   周文王庶子封国,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南; 
 
郭   国名。周武王封文王弟虢叔于西虢(郭),后平王又封虢叔裔孙序于阳曲,号郭公; 
 
郯   少吴之后,己姓古国。在今东郯城; 
 
郫   春秋时晋邑,在今河南济源县西; 
 
郳   周代附属国,在今山东滕县境内; 
 
鄂  ⑴殷代国名,在今河南沁县邗台镇;⑵春秋楚地,在今湖北鄂城;⑶春秋晋地,在今山西乡宁县南。殷鄂侯、晋鄂侯、楚鄂侯之后皆有鄂姓; 
 
鄅    春秋时国名,在今山东临沂县东北; 
 
邹    战国时鲁邑,在今山东邹县; 
 
鄎    春秋时齐邑,在今河南息县; 
 
邬    春秋时郑邑,在今河南偃师县; 
 
鄣    春秋时纪附庸国,在今山东东平县; 
 
鄢    春秋时郑邑,在今河南鄢陵县境内; 
 
鄚    战国时燕邑,在今河北任丘县; 
 
郑    周宣王季弟友封国,在今陕西华县;郑为韩国灭后,其子孙迁于陈宋之间,以国名为姓; 
 
鄫(ceng) 周代姒姓国,在今山东枣庄市; 
 
鄩    春秋时周邑,在今河南巩县; 
 
邓    ⑴周代曼姓古国,在今河南邓县一带;⑵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滋阳县境; 
 
邺    春秋时鲁邑,在今河北临漳县西; 
 
鄪    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费县境内; 
 
郕    周武王弟武封国,在今山东范县; 
 
邾    春秋曹姓诸侯国,在今山东邹县境内; 
 
邵    周邵公食邑,在今河南济源县西; 
 
…… 
 
以上一些“以国名为氏”或“以邑名为氏”的情况,有的因为旧国、旧邑灭亡,后代子孙的姓氏就去掉了“邑”旁如邾→朱,郕→成,鄪→费,鄫→曾,鄚→莫,鄣→章,鄎→息,邴→丙,邘→于,邬→乌,…… 
 
有些姓氏用系字的写法略有改变,例如:郳→倪,郇→旬,邥→沈,郗→絺(chi),鄝→蓼,…… 
 
此外,还有一个复音姓氏“邯郸,也是从地名(在今河北省邯郸市) 
 
古地名不限于以“邑“为偏旁的字。其他许多地名(大多数形成于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也同时作为姓氏,例如: 
 
华   春秋时宋代公子考父食邑,在今陕西华阴县; 
 
菑   春秋时齐邑,在今山东寿光县; 
 
浦   ⑴春秋晋邑在今山西吕梁县;⑵春秋卫邑,在今河南长垣县; 
 
蒙   周代古国名,在今山东蒙县; 
 
盖   战国齐邑,在今山东沂水县西北; 
 
蒯   春秋晋地,一称蒯乡,在今河南洛阳市内; 
 
蒋   周公子伯龄封国,在今河南固始县东蒋乡; 
 
蔡   周武王弟叔度封国,在今河南上蔡、新蔡; 
 
崔   春秋齐地,在今山东济南附近; 
 
茅   春秋时小国名,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 
 
荆   楚国建国于荆山一带,旧号荆,在今湖北省; 
 
荀   春秋姬姓国,在今山西新绛县; 
 
莒(ju)周武王封少昊之后与莒国,在今山东莒县; 
 
薛   春秋时任姓国,在今山东滕县南; 
 
虞   周代有虞氏后裔封国,在今山西平陆县; 
 
虢   ⑴西虢为周文王弟虢叔封国,在今陕西宝鸡;⑵东虢为周文王弟虢仲封国,在今河南荥阳; 
 
苏   周武王用忿(fen)生为司寇,封于苏邑; 
 
阮   商代偃姓诸国,在今甘肃泾川县境; 
 
陈   周代妫姓国,在今河南淮阳及安徽亳县一带; 
 
防   ⑴春秋时陈邑在今河南淮阳县北;⑵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费县东北;⑶春秋时宋邑,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南; 
 
阳   春秋燕邑,在今河北唐县境内; 
 
随   周代姬姓国,在今湖北随县; 
 
…… 
 
上述许多古代地名,两千多年来不断演变。有些封国采邑先后灭亡了,有些地名废弃不用了,有些国家(如春秋时的鲁、卫、齐、晋、宋、郑、陈、蔡、曹、许、秦、楚、吴、越、燕、赵、魏、韩)在一定时期强盛起来,扩大了疆域,少数国名甚至后来成为朝代名(如秦、晋、魏、唐、宋、齐、梁、陈)等等。但不论这些地名如何演变,由他产生的姓氏,大部分却流传下来,迄今尚存。春秋战国时,由一百多个国名、上千个邑名派生出来的姓氏,占当时全中国形式总数的一半以上。秦汉以后的新地名,则很少再作为姓氏。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姓氏学和地名学的一大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