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会计基础复习思考及答案(1总论)
2015-03-18 | 阅:  转:  |  分享 
  
如何理解会计概念?

答: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旨在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



什么是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它们具有哪些特点?

答:(1)会计的核算职能,也成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会计核算方法,从价值量上反映各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济管理提供完整、连续和系统的会计信息。其特征主要有:

①、会计核算主要是从价值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从数量方面反映经济活动,可以采用三种量度:实物量度、劳动量度和货币量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要综合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并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地管理,就必须广泛地利用货币量度,从价值量方面综合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此外,根据需要,会计有时也利用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作为辅助量度。

②、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会计核算的完整性,是指对凡属会计核算的经济活动都必须加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不能有任何遗漏。会计核算的连续性,是指对各种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和记录应当按照其发生的时间顺序连续进行,而不能有任何中断。会计核算的系统性,是指对会计信息必须进行科学的分类、整理和汇总,使之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只有依据完整、连续和系统的会计信息,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

③、随着计算机在会计信息处理中的应用,会计的传统工艺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使会计核算的方式从手工薄记系统逐步发展为电子数据处理系统,极大地加强了会计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从而使会计信息变得更为广泛和完善,更加及时、灵敏和准确,更能满足多方面、多层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会计的监督职能,也称会计的控制职能,是指会计通过专门的方法,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目标。其特征主要有:

①、会计监督主要利用价值指标来进行。会计核算主要是通过货币计量,提供一系列综合反映各单位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价值指标,会计监督就是依据这些价值指标进行的。为了便于监督,通常需要事先制定一些可供检查、分析用的价值指标标准,用来监督和控制有关经济活动。通过价值指标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不仅可以全面、有效地控制经济活动,而且可以经常、及时地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和调节。

②会计监督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事前监督是指在经济活动开始前进行的监督,即依据国家制定的有关法规和制度以及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对未来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审查。事中监督是指对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过程进行的监督,即在日常会计工作中,对所取得的核算资料进行审查,从中发现偏离预期目标的不利因素,促使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调整经济活动,使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规定的要求进行。事后监督是指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督,即依据事先制定的目标、标准和要求,通过分析已形成的会计信息,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型进行的考核和评价。



如何界定会计目标?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包括哪些?

答:(1)、会计目标是想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2)、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指那些需要运用会计信息进行有关决策的组织或人士,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什么是会计对象?会计对象的一般表述是什么?

答:会计对是指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

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就构成了会计的对象。



企业会计要素分为哪六大类?每类会计要素是如何定义的?他们都具有哪些特征?每类会计要素构成内容有哪些?

答:会计要素通常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资产

资产=流动性资产(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产品+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非流动性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其具有如下特征:

①、资产是有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的。资产应当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者其他交易或者事项,企业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构成资产。

②资产应该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这里的“拥有”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控制”则是指企业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尽管企业并不拥有所有权,但企业能控制该资产的使用及其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应当将其作为企业的资产予以确认。

③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资产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这种潜力,可以来自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可以是非日常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可以是直接增加未来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入,也可以是节约未来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出。资产预期能否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重要特征。如果某一项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资产的组成:资产通常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①流动性资产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或资产负债表日起1年内(含1年)变现、出售或耗用的资产,以及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资产。这里的正常营业周期,通常是指企业从购买用于加工的资产起至实现现金的期间。正常营业周期通常短于1年,但也存在长于1年的情况,如房地产开发企业用于出售的房地产开发产品往往超过1年。

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货币资金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表现为货币形态的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对近期内准备出售的金融资产的投资,如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权、基金等,就属于交易性金融资产。

应收及预付款项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各项债权,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其中,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款项;应收票据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收到的商业汇票所形成的债权;预付账款是企业按照购货合同或劳务合同规定,预先支付给供货方或提供劳务方的款项。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企业的存活一般包括各类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以及周转材料等。

②非流动性资产是指除流动资产以外的所有资产项目,其主要包括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到期的债权性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时指为获得被投资单位的股权而进行的长期权益性投资,如长期股票投资。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

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如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机械、运输工具等。其中,出租的固定资产,是指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不包括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建筑物,后者属于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属于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通常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

负债

负债=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其具有如下特征:

①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负债应当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企业将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

②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负债必须是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这是负债的一个基本特征。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③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也是负债的一个基本特征,如果不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就不符合负债的定义。在履行现时义务清偿负债时,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用现金偿还或以实物资产形式偿还,以提供劳务形式偿还一部分转移资产、部分提供劳务形式偿还等。

负债的构成:负债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①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或自资产负债表日起1年内到期予以清偿的负债。流动性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

短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的期限在1年以下(含1年)的各种借款。

应付账款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应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

应付票据是指企业根据合同进行延期付款商品交易而采用商业汇票结算所形成的债务。

预收账款是指买卖双方协议商定,由供应方从购货方处预先收取一部分货款而形成的一项负债。

应付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应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

应交税费是指企业按照税法等规定计算应交纳的各种税金和其他各种应交的款项,例如,应交纳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教育费附加等。

应付利息是指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应支付的利息,包括吸收存款、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长期借款和企业债券等应支付的利息。

应付股利是指企业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审议批准分配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②非流动负债通常是指偿还期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长期债务。非流动性负债主要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长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截图的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项借款。

应付债券是指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超过1年期)还本付息的公司债券。

长期应付款是指企业除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以外的其他各种长期应付款项。

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同为企业资产的来源,但负债体现的是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索取(也称债权人权益),而所有者权益则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剩余部分的索取权。通常将企业资产减负债后的余额称为净资产,因此,所有者权益也可表述为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其具有如下特征:

①企业通常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是企业赖以生存、维持经营的基础,通常作为永久性投资,在企业经营期内无需返还,除非减资或终止经营。

②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权益。企业在清算时,要优先清偿负债,而所有者权益只有在清偿所有的债务之后才返还给所有者。

③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及构成

①所有者权益的来源一般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以及留存收益等。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它既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也包括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利润、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损失。这里所称“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利得包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所称“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损失包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损失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留存收益是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主要包括累计计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②所有者权益具体由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构成。

实收资本是指由投资者投入资本而形成的法定资本金额,在股份有限公司中被称为股本。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注册资本制度,要求企业的时候资本与注册资本相一致。

资本公积是指投资者投入但不能构成时候资本的投资,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损失等。其中,投资者投入但不能构成实收资本的投资时指投资者出资额超出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这部分通常称为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资本公积的主要用途是转增资本。

盈余公积是指企业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积累资金。盈余公积的提取实际上是企业对当期实现的净利润向投资者分配的一种限制。企业提取的盈余公积可以用于弥补亏损、扩大生产经营或者转增资本。

未分配利润是企业各期净利润分配后的剩余部分的累计数,即企业留待以后年度进行分配的结存利润。

收入

收入=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其特征主要有:

①收入是在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而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活动。例如,制造也生产并销售产品、商业企业销售商品、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商业银行对外发放贷款等,均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因此,收入属于企业主要的、经常性的业务收入。然而,有些交易或事项虽然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不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则其流入的经济利益不能确认为收入,而应当计入利得。例如,企业出售固定资产并不是其经营目标,也不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因而出售固定资产取得的净收益属于利得,而不是收入。

②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收入导致的经济利益流入,既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如增加银行存款、形成应收账款等;也可能表现为企业负债的减少,如减少预收账款;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由于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因此,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③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的形成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但是,经济利益的流入有时是因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所导致的,而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不应当确认为收入,应当将其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

收入的内容:

①按照企业从事日常活动的性质,可将收入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等。销售商品收入是指企业通过销售商品实现的收入,如制造企业生产并销售产品、商业企业销售商品等实现的收入。提供劳务收入是指企业通过提供劳务实现的收入,如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实现的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是指企业通过让渡资产使用权实现的收入,如租赁公司出租资产实现的收入。

②按照企业日常活动对企业的重要性,可将收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又统称为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构成收入,即主营业务收入。例如,制造企业生产并销售产品、商业企业销售商品、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租赁公司出租资产等实现的收入。主营业务收入一般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较大,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他业务是指与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相关的其他活动,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也构成收入,及其他业务收入。例如,制造企业出售不需用原材料、出租固定资产、出租包装物等取得的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占企业收入的比重一般较小。

费用

费用=营业成本+营业税金+附加和期间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其特征主要有:

①费用是在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费用必须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并会导致企业资源的减少,这种减少具体表现为企业的现金支出,或表现为其他资产的耗费。因而,费用本质上是一种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例如,企业因日常活动所产生的销售成本、职工薪酬、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等。然而,有些交易或事项虽然也能使企业发生经济利益的流出,但不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则其流出的经济利益不属于费用,而应当计入损失。例如,企业出售固定资产发生的净损失属于损失,而不是费用。

②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费用导致的经济利益流出,既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如现金的流出,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消耗等;也可能表现为企业负债的增加,如负担长期借款利息;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因此,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③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的发生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但是企业向所有者分配利润也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而该经济利益的流出显然属于所有者权益的抵减项目,不应确认为费用,应当将其排除在费用的定义之外。

费用的内容一般包括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和期间费用。其中,营业成本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期间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主营业务成本是指企业为获得主营业务收入而应结转的成本。企业在确认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主营业务收入的当期必须同时确认主营业务成本。在不同类型的企业里,主营业务成本由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制造业表现为已销售产成品的生产成本,在商业企业表现为已销售商品的成本,在服务企业表现为已提供劳务的成本。

其他业务成本是指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所发生的支出。企业在确认其他业务收入实现后,应同时结转为取得其他业务收入而发生的支出,包括销售材料的成本、出租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出租包装物的成本等。

营业税金及附加是指企业经营活动应负担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委会建设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等相关税费。

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管理费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

利润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投资收益后的金额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企业的利润总额一般由营业利润和营业外收支构成。营业利润是指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利润,是企业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的主要来源。营业利润一般是指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再加上投资收益后的金额。

营业外收支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支。其中,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或支出。

企业通过日常的经营活动实现的营业利润,再加减营业外收支,即为企业的利润总额。企业利润总额减去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随费用后的余额即为净利润。



基本会计等式是如何表达的?为什么会计等式通常也成为会计恒等式?试举例说明?

答:⑴会计恒等式:资产=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扩展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⑵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不断发生各种经济业务,例如购买原材料、支付薪酬、销售产品、上缴税金等。只要经济业务发生,就会引起相关会计要素的金额变动。但是,无论发生什么经济业务,都不会破坏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平衡关系。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时点上,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之间都会保持这种数量上的平衡关系。所以,基本会计等式通常也称为会计恒等式。

⑶P59



会计假设包括哪些内容?如何理解各项会计假设?

答:公认的基本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⑴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只要是从事经济活动的实体,都需要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都是会计主体。从单位或组织的经济性质看,会计主体可以是营利性单位,如各类企业,也可以是行政、事业单位等非营利组织,如政府机关、医院、学校、慈善机构等。从单位或组织设计的经济活动范围看,会计护体可以使独立核算的单位或组织,也可以是其下属部门或特定部分,如企业的维修部门或采购部门,医院的门诊部或住院部;还可以是众多独立核算单位所组成的集合体,如由多家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

会计主体假设的基本涵义是指会计反映的是一个特定单位或组织的经营活动,而不包括投资者本人和其他单位或组织的经营活动。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经营活动。

会计假设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明确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有了会计主体,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经济业务以及财务报告才可以安特定的会计主体进行识别,也就容易区分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与会计主体所有者及其他会计主题的经济业务。第二,确定了会计的独立性。会计应该站在企业的立场上,为企业全体所有者服务、而不应受企业某个所有者或企业以外的任何经济实体所操纵。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会计主体与经济上的法律主体不是一个概念。一般来说,作为法律主体,其经济上必然是独立的,因而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但是,构成会计主体的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企业通常有三种组织形式,即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公司是依照公司阀组件等级的企业法人(法律主体),因而是会计主体。独资企业是由个人出资成立的企业,合伙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合伙人共同出资并经营的企业。从法律上看,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都不是独立的法律主体,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它们依然是进行经济活动的经济实体,是会计主体。再如,企业集团内部独立核算的母公司和子公司均是法律主体,而企业集团整体本身并不是法律主体,但会计上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成果,就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来对待,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⑵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以及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消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持续经营假设的重要意义在于明确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时间范围。会计主体确定后,只有假定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是持续、正常经营的,在可以遇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企业拥有的各项资产才会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耗用、出售或转换,承担的债务也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得以清偿,经营成果就会不断形成,从而为会计人员选择适当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方法奠定了基础。例如,如果判断企业会持续经营,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其取得时的历史成本计量,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按照使用年限的长短分期转为费用。当然,当企业确定终止经营时,这一假设以及以该假设为前提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方法也相应地丧失其存在的基础,应改为以清算为基础的会计处理方法。

⑶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及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以年度划分的会计期间,成为会计年度。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报告期间,如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必然结果,是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会计分期假设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会计期间的确定,实际上决定了企业对外报送财务报告的时间间隔以及所涵盖的时间跨度;第二,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本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时间基准,进而出现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⑷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对其经营活动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计量尺度通常有三种,即实物量度、劳动量度和货币量度。但三种计量尺度中,只有货币单位才能作为计量各项经济业务的共同尺度。因为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其他任何计量单位所不具备的综合能力。因此,只有选择货币尺度进行计量,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货币计量明确了会计的计量尺度,但这个前提含有币值不变假设,因为对不同时点的货币金额进行汇总,必须以在不同时点上的货币等值为前提,否则,不同时点货币金额的汇总就会失去意义。此外,在有些情况下,统一采用货币计量也有缺陷,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往往难以用货币来计量,但这些信息对于使用者决策来讲也很重要,企业可以通过在财务报告中补充披露有关财务信息来弥补上述缺陷。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包括哪些?如何理解各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答: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⑴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会计信息要有用,必须以可靠为基础,如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可靠,就会给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甚至带来损失。可靠性具有两项基本品质要素:一是可验证性,即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基础,以取得的合法业务凭证为依据,不得根据虚构的、没有发生的或者尚未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二是充分披露,即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使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能得到充分披露。

⑵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相关性的信息应具有反馈价值和预测价值两项重要的品质要素。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从而具有预测价值。

⑶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因而也称明晰性。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让使用者有效使用会计信息,就应当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清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会计目标,从而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有效决策。

⑷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应从两方面来理解可比性:

第一,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这一要求的目的是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将企业不同会计期间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进行纵向比较,据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从而作出决策。强调会计政策的一致性,并不是要求会计政策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变动,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可以变更会计政策,但应当在附注中说明有关变更情况。

第二,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该要求强调的是不同企业之间、特别是同一行业内不同企业之间,应使用基本相同的会计政策,使不同企业财务报告的编制建立在相同的基础上,从而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⑸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经济业务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经济业务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当今的经济现象日趋复杂,其表现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某些经济业务的经济实质往往存在着与其法律形式明显不一致的情形。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企业按合同可以长期控制和支配该资产并从中受益。因此,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其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所以,会计上就应当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列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⑹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经济业务。如果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据此做出的经济决策,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靠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甲乙判断。

企业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对经济业务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对资产、负债、利润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经济业务,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政策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并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不重要的经济业务,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简化处理。

⑺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因而又称稳健性。

谨慎性的实质是要求企业对不确定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和计量时,应合理确认计量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在会计确认及计量过程遵循谨慎性要求,对存在的各种风险和损失加以合理估计,就能在风险和损失实际发生之前化解,同时可避免夸大利润和所有者权益及掩盖不利因素,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⑻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及时性要求有三方面的涵义: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对企业本期发生的经济业务应及时地在本期内进行确认和计量,不能延至下一个会计期间;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在规定的日期内及时地编制、传递财务报告,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使用和决策。



什么是权责发生制?什么是收付实现制?他们在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方面有何不同?

答:⑴全责发生制是收入和费用是否实现或发生为标志来确定其归属期的一种会计核算基础。全责发生制的涵义是:凡是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无论其款项是否收到,都应当作为本期的收入;凡是本期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付出,都应当作为本期的费用。反之,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即使款项已在本期收妥,也不应当作为本期的收入;凡是不属于本期的费用,即使款项已在本期付出,也不应当作为本期的费用。

⑵收付实现制是以实际收到现金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记账基础。在收付实现制下,凡是在本期收到款项的收入或付出款项的费用,不论是否归属本期,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反之,凡是在本期未收到款项的收入或为付出款项的费用,即使归属本期,也不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这种记账基础的优点是会计处理简便,期末不需要对账薄记录进行账项调整,但是,这种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方法不能正确反映各期的经营成果。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分业务均采用收付实现制。



会计核算方法主要包括哪几种?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会计核算方法是指对会计对象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并通过编制报告使其成为有效的会计信息所采用的手段和技术。它主要包括以下七种专门方法:⑴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⑵复式记账;⑶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⑷登记会计账薄;⑸成本计算;⑹财产清查;⑺编制财务报表。

在上述各种会计核算方法中,最基本的会计核算程序主要是三个依次继起的环节: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薄和编制财务报表。每一个会计期间所发生的经济业务,都要通过这三个环节周而复始地进行会计处理,将大量的由经济业务所产生的经济信息转换为系统的会计信息。习惯上,将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薄、编制财务报表这一会计核算程序称为会计循环。

上述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相互联系和配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是会计核算的准备工作。当经济业务发生后,首先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经会计人员审核整理后,按照设置的会计科目,运用复式记账法,填制记账凭证,并据以登记账薄,同时还要对财产物资进行成本计算;对于账簿记录的结果,要通过财产清查加以核实;最后,在保证账实相符的基础上,根据账薄资料编制财务报表。



各类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是什么?

答:⑴资产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资产确认为资产,除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外,还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从资产的定义可以看到,能否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一个本质特征。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与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或者能够流入多少实际上带有不确定性。因此,资产的确认应当与经济利益流入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判断结合起来。如果根据编制财务报表时所取得的证据,与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可能流入企业,那么就应当将其作为资产予以确认;反之,不能确认为资产。

第二,该资源的成本或者驾驶能够可靠地计量。可计量性是所有会计要素确认的重要前提。财务报表上列示的资产并不是企业的所有资源,只有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资源,才能确认为资产。

⑵负债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现实义务确认为负债,需要符合负债的定义,还应当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从负债的定义可以看到,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是负债的一个本质特征。在实务中,履行义务所需流出的经济利益带有不确定性。因此,负债的确认应当与经济利益流出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判断结合起来。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与现时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就应当将其作为负债予以确认;反之,不能确认为负债。

第二,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负债的确认在考虑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同时,对于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应当能够可靠计量。

⑶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所有者权益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例如,企业接受投资者投入的资产,在该资产符合企业资产确认条件时,就相应地符合了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当该资产的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所有者权益的金额也就可以确定。

⑷收入的确认条件

企业收入的来源渠道多种多样,不同收入来源的特征有所不同,其收入确认条件也往往存在差别,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让渡资产使用权等。一般而言,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因此,收入的确认至少应当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一是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

⑸费用的确认条件

费用的确认除了应当符合定义外,也应当满足严格的条件,即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因此,费用的确认至少应当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一是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⑹利润的确认条件

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会计要素有哪几种计量属性?每种计量属性的涵义是什么?

答:计量属性是指所予以计量对象数量化的特征或标准,如桌子的长度、钢铁的重量、楼房的面积等。从会计角度,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⑴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又称实际成本,就是去的或执照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金额。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由于历史成本最容易确定,且历史成本的确定通常要有一定的原始凭证作依据,因此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和易于理解等优点,现行会计普遍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⑵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须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在重置成本计量属性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重置成本多应用于盘盈固定资产的计量。

⑶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须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属性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可变现净值通常应用于存货减值情况下的后续计量。

⑷现值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的一种计量属性。在现值计量属性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现值通常用于非流动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

⑸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资源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主要应用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量。

在实务中,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的绝大部分经济业务都是采用历史成本来计量的。如果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或公允价值计量,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献花(0)
+1
(本文系旋子111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