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太公故里考

 史书荟萃 2015-03-18
神奇的姜太公是山东日照人吗?

在中国人当中,不知道姜太公这个名字的人很少,而全面了解姜太公其人的不多。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姜太公是一个神奇而又伟大的历史人物。
说他神奇,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名字神奇。姜太公名字很多,常见的有姜太公、姜尚、姜子牙、吕尚、吕望、吕牙、师尚父、尚父等。姜太公是炎帝神农的后裔。“神农氏,姜姓也”。神农氏姜姓中有一个叫伯夷的人,为尧“典三礼”,“立五刑”,又佐禹治水立有大功,因而受封于吕。伯夷就是姜太公的祖宗。古代以部族为姓,以祖封为氏。以部族命名,姜太公姓姜;以氏命名,姜太公姓吕。又因姜太公名尚,字牙,或尊称为子牙。这就是“姜尚”、“姜子牙”、“吕尚”、“吕牙”名字的由来。《史记》记载,据说,当年姜尚在渭水边钓鱼,被外出打猎的周文王遇到后,两人谈文功武略,甚为投机,文王知遇到了栋梁之才,高兴地说,“从我祖上太公以来就盼望你这样的人已经很久了”。所以人们又称姜尚为“太公望”。后来他被封为齐国的第一代国君,齐人追称他为太公,姜太公的名字就被叫响了。

二是里籍神奇。姜太公是哪里人,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当中,至少有六种说法,即日照说、汲县说、冀州说、魏邑说、许州说、不知何处人说。持日照说的记载最多,《孟子》、《吕氏春秋》、《战国策》、《史记》的观点是一致的。“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史记·齐太公世家》)东海即东海郡,领海曲等38县。海曲县即今山东莒县。古代莒、吕一字。姜太公的祖宗伯夷受封于吕。莒县至今还有东吕乡东吕里。可见,莒县便是姜太公的祖籍及出生地。

三是年龄神奇。姜太公的祖先,都是强部落首领。但到了姜太公这一代,适逢殷末颓世,家族已经衰落。纣王无道,贤愚颠倒,姜太公虽有匡世济时之才,终因进身无门而穷困大半生。直到年过七十,方遇周文王访聘为师。孔子称“太公勤身苦志,七十而遇文王”。自此太公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一发而不可收,活到139岁。

四是本领神奇。史称姜太公“其德足以厉风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术足以谋庙胜”,德、法、术“三材兼有”。他的术主要是“修道术”和“开塞术”。“人功和天地参合,助成天地所生,才有道术可言”。“知开塞之术者,其取天下如化,是谓政之大端矣”。

五是遗迹神奇。姜太公的遗迹,数量多,分布广。主要有:棘津太公台,位于东海棘津(今山东日照市近海处)。太公台,又称太公避纣处,位于山东潍县东南五十公里。钓鱼台,位于陕西咸阳县西南十三里渭水河畔,相传为太公钓鱼处。太公泉,位于河南汲县城西北三十里,相传为太公故居。东吕太公庙,位于山东日照市冯家沟村附近,20世纪60年代倒塌。营丘太公庙,位于山东临淄西营丘,宋代碑尚存。石番溪太公庙,位于陕西省宝鸡县石番溪河边。汲县太公庙,位于河南汲城东门北侧。咸阳太公庙,位于陕西咸阳西边。还有临淄太公祠、汲县太公祠、镐京太公墓、丰京太公墓、咸阳太公墓、汲县太公墓、临淄太公衣冠冢,等等。

姜太公的神奇,是与他的伟大分不开的。姜太公的伟大,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既是周朝开国功臣,又是齐国立国圣君。

在渭水河畔,周文王与姜太公相识,一见如故,并拜之为师。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即位,以姜太公为太师,以周公旦为相,以召公、毕公为左右辅弼。姜太公辅佐周武王,兵与德兼用,文与武并行,实现了灭商兴周的伟大理想,形成了周王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一统天下。

周武王在褒封神农等古帝王后裔之后,即行封赏灭商兴周的“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姜太公来到齐地,“因其俗,简其礼”,开放务实,开辟了富民强国的康庄大道。他坚持“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的人本思想。他奉行“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的“因循为用”之道。他实行因地制宜,本末并举,货利往来的经济政策。他提出了“三宝并重”的方针,三宝即农工商,强调农工商同时发展,重点发展工商业,采取“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劝其女功,极技巧”等措施。他制定“尊贤智,赏有功”,任人唯贤的人才政策。这一切,成为齐国的立国之本,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魁,历时32代国君,600多年。

姜太公事业的伟大,取决于他思想的伟大。姜太公治国安邦、治军用兵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六韬》等著作里。《六韬》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这是战国时期的人根据姜太公的军事思想整理而成的一部兵书。“至公”,即天下为公,是姜太公思想理论的基础。“非兵不强,非德不昌”。德与兵,是姜太公思想理论的核心。因时因地制宜,是姜太公思想理论的灵魂。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要很好地继承、发扬、光大。

姜太公故里考

焦安南 李建义

姜太公(约公元前1155-1045年)姓姜,名尚,字子牙。史书上也有人称为吕尚、吕望、太公望、太公涓、师尚父的。周文王时,他官封国师,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军师。后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大功,封为齐太公,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后人便称他为姜太公。长期以来,人们把姜尚奉若神明,顶礼膜拜,直到编撰出“代天封神”的千古佳话,借以寄托对他的钦慕。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姜尚被追封为“武成王”,立庙祭祀,与受封为“文宣王”的孔子并驾齐驱,成为我国古代一文一武两尊偶像。姜尚志大饱学,才智超人,功业炫目,兵书传世,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颇具盛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堪称是中国谋略家的开山鼻祖。
姜太公,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但是,由于文献记载的含混不清,他的故里几乎成了千古之谜。
姜太公的出生地究竟在哪里,历来众说纷纭。其中影响较大的说法,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是东夷说。此说源于战国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于渭以观之。”
第二种是冀州说。此说源于东汉人刘向编写的《列仙传》:“吕尚,冀州人。生而内智,预知存亡,避纣乱,隐居辽东二十年西适,隐于南山,钓于卞溪。”
第三种是河内汲县说。此说源于北魏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汲城东门北侧有太公庙,庙前有碑云:太公望河内汲人。又有太公泉。”
第四种是许州说。此说源于明代许仲琳撰写的《封神演义》:“此人乃东海许州人氏,姓姜,名尚,字子牙,别号飞熊。”
第四种说法来源于神话小说,又加以口碑流传,影响面最大,几乎是家喻户晓,但最不可信。许州就是现在的河南许昌,东距大海二千余里,岂能称为“东海许州”?若说成是“东海郡的许州”,那也站不住脚。东海郡有之,但在江苏省北部,中间还隔着一个安徽省呢,岂能管辖到河南省的许昌地区?须知: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这是小说家言,当然也就只好姑妄听之了。
其余说法,将太公出生地分在两个省,一在山东,一在河南。那么,哪种说法更合乎史实呢?著名学者王献唐先生,在《山东古国考》中说得非常肯定:“太公的原籍为山东”,“太公是山东的土著的姜姓,是无可疑的”。
对诸说比较,我们也认为“东夷说”比较可信。也就是说,姜太公是古代的山东人。
历史上,“东夷”为华夏族对东方诸民族的称呼,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东夷,在殷墟卜辞中称“夷方”、“尸方”或“人方”,其族居于今山东地区。王献唐先生说:“人方就是夷方,地在山东”,指的就是东夷。从武丁时代,即有征夷的卜辞发现。如:“王专侯告以征夷”。“夷”在何处?《孟子·离娄》把地点说得很具体:“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诸冯即今山东省诸城市。虞舜是“东夷之人”,姜尚是“东夷之士”,可见他们是同乡,都是古代的山东人。
《说文》曰:“夷,东方之人也。”从考古角度看,聚居在今山东地区为主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土著居民,就是历史上的东夷族人。可见山东地区是东夷族的发祥地。姜尚是炎帝的后裔。《国语·晋语》说:“昔少典氏娶于有 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竹书纪年》说:炎帝“居陈,迁曲阜。”曲阜即今山东曲阜市。炎帝之后十四代是伯夷,为舜四岳长。《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伯夷,齐太公之祖也。”《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尚其后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大禹之时,洪水的发生地区主要在兖州,其次是豫州、徐州境内。这个地区,就是现在山东南部及苏、鲁、豫交界地方。辅助大禹治水的四岳伯夷,必然活动在这个地区,所以封地之吕在山东,申在河南。姜尚从其封地而姓,也叫吕尚。可见姜尚确是古代的山东人。
《战国策·秦策》说:“太公望,齐之逐夫。”为何被逐呢?袁珂先生在《古神话选释》中说:“吕尚因家贫为妻所逐,故云逐夫。”这与《史记·齐太公世家》所说“吕尚尝穷困”是一致的。齐在山东,也可证明姜尚原是古代的山东人。
姜太公原是东夷之士,所以周武王封尚于齐,便是采取了“以夷治夷”的政策。王献唐先生在《山东古代的姜姓统治集团》中说:姜尚“穷困年老,才遇见周文王。以后发迹了,借着周家的力量,回到本土本族,成为一个统治者。同时,周家封太公于齐,是有目的地采取以姜族治姜族的政策。”这话讲得是很有道理的,也是令人信服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姜太公是山东土著的姜姓,是地地道道的古代山东人。
到目前为止,有关姜尚的遗址,在山东省涉及到的共有四个县市。
第一个是临淄,有太公墓。《齐记补遗》说:“太公墓在县南十里。”该墓位于永流乡张家庄东南半里许,高约28米,南北约50米,东西55米。公元前1065年,姜尚被武王姬发封为齐太公,都营丘,成为齐国的第一代国君。营丘即现在的临淄齐都镇。姜尚就任后,修国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兴渔盐之利,人民多归齐。人活了一百多岁,死后葬于周。齐人思其德,葬衣冠于营丘。可见,此墓是姜太公的衣冠冢。
第二个是青州。青州即原益都县。《太平环宇记》在“益都”条下,引《述征记》说:“太公冢在尧山西。”但是,此墓并非姜太公墓。《齐乘·考证》指出:益都的太公墓是田和墓,因为田和也称为齐太公。公元前391年,齐国大权落于国相田和之手,迁齐康公姜贷于海滨。公元前386年,田和请为诸侯,被周安王姬骄批准,正式取代姜齐侯。二年而卒,谥号齐太公。
第三个是昌乐。《西涧草堂集》载:清雍正十一年水灾,木梁台崩,得石碣记有“齐姜太公之墓”。木梁台即昌乐东南的缘陵废城。但是,这也并非姜尚真墓。《礼记·檀弓》说,“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东汉郑玄也说:“太公受封,留为太师,死葬于周。”这就是说,姜太公的墓葬不在山东。《礼记》还说:“古也墓而不坟。”这就说明,即使姜太公葬于山东,也没有像木梁台那样高大的封土。可见,昌乐的太公墓纯系后人附会。
第四个是日照。《元和郡县志》载:“海曲故城有东吕乡,太公望所出。”日照县古称东吕乡,汉代属海曲县。今东港区秦楼街道冯家沟旧有太公祠,现存棘津(俗称“石汪”)、姜公台,东有太公岛,传说即姜太公垂钓处。
历史上第一个写出姜太公是日照人的,是战国时代的孟轲(约公元前372-289年)。他在《孟子·离娄》中写道:“太公辟(避)纣,居东海之滨。”司马迁也说:“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姜尚原为纣的臣子,职务是司户参军,级别为下大夫。姜尚眼见纣王杀戮大臣,淫于酒色,荒废国事,知他不可救药,为避杀身之祸,便离纣而去,回到故里隐居。故里在何处呢?东海之滨。“东夷之士”的姜尚,家住“东海之滨”。先秦时,还没有黄海之名,因位于东方,便称黄海为东海。在山东省,临淄、青州、昌东、日照四个县市,地处黄海之滨的只有日照,可见姜太公出生地在日照市当无疑。
到西汉的太史公司马迁,他把姜太公的出生地写得又具体了一步。他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写道:“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尚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庶枝子孙,或为庶民,尚其后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在这时,司马迁向我们介绍出两个地点。第一,是“东海”,此说相同于孟轲,只是居于东海之滨的姜尚有了“上人”的身份。第二,是“吕”。姜尚的先祖伯夷,曾做四岳之官,舜、禹时被封在吕地。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其远祖后裔的姜尚也叫吕尚。那么,这个吕国在什么地方呢?即现在日照市的莒县。《路史·国名记》说:“太公乃出东吕。吕,莒也。”原来,“莒”之得名,始于西周时代的兹舆期,他被成王封为莒子,由计(今胶州计斤)迁于吕地而得名。以前,莒地实为姜姓地。莒、吕一字也,吕先而莒后。殷代的向国在今莒南,吕国在今莒县,都是姜姓。殷代吕国即为姜姓部落居地,那么,四岳时代为姜姓吕地,不是很自然的嘛!但是,徐广后来注《史记·齐太公世家》,却说:“吕在南阳宛县西”。将地点搬到了河南省,这是个知识性错误,对后人产生了不良影响。事实是:姜太公先祖封于吕,这个“吕”并不在今河南南阳宛县。吕国在南阳,是后来南迁之吕为周穆王姬满所封。穆王是周朝的第五代周君,当时姜尚早已过世多年了。《尚书·吕刑》是记周穆王时之事。所以,南阳之“吕”,决不是姜太公先祖之“吕”;其先祖伯夷是舜、禹时所封,早于夏、商两个时代,距穆王封吕有一千余年呢!可见,姜尚先祖之吕为东吕,即莒国,在今山东省日照市。如此,姜太公便只能是古代的日照人了。
《史记》之后,自晋至宋有许多学者论及到姜太公的出生地,讲得要比司马迁具体的多,他们写出了所在的乡、县。其中最著名的是张华、刘昭和罗泌。
西晋的张华在《博物志》中,把姜尚的出生地讲得相当具体。他说:“海曲城东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乡之名大约始于周,也可能是沿袭夏商之制。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万二千五百户也。”日照古称东吕乡,到汉代为海曲县。东吕乡东吕里为姜尚出生地,在海曲城东,这不是很清楚地说明了姜太公是古代的日照人嘛!对东吕乡,今人郑东府、蔡瀛海二位先生作了考证,得出的结论是:东吕乡在海之滨,夏纣为吕国,为四岳封邑,太公望所出。为徐州东夷之地,与纪、向诸国壤地毗连,同为炎帝后裔之国。对张华的“东吕乡”之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梁代刘昭在给《汉书·郡国志》写的注中,也论及到姜太公的出生地。他在“西海”条下写道:“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津今存。”东汉时,日照地属西海县。太公望所出在西海,即在今日照。棘津在哪里呢?光绪版《日照县志·古迹》记云:“棘津,城东二十里,去海里许。”由此可见,东吕乡在日照,棘津在日照,日照即是姜太公的故里。
关于姜太公的故里,南宋的罗泌在《路史》中从另一个角度作了介绍。他说:“太公乃出东吕。吕,莒也。”据北京大学张传玺先生考证:西周时,今日照市东港区初属向国地,继属莒国地。西汉属海曲县,东汉属西海县,唐、宋两代属莒县。所以,罗泌所说的东吕,指的是当时的莒县,即现在的日照市东港区。可见,姜太公出生地在今日照市的东港区。
关于姜太公的出生地,方志中也多有提及。唐代李吉甫撰写的《元和郡县志》,为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地方总志。书中谈及姜尚故里时说,“海曲故城有东吕乡,太公望所出”。唐以后,《太平环宇记》、《齐乘》、《大清一统志》、《续山东考古录》、《山东通志》、《沂州府志》、 《日照县志》等,在“东吕乡”条下,都有“太公望所出”的记载。
元代于钦编撰的《齐乘》一书中所记姜尚出生地最具体。他说:“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琊海曲。太公望所出。东吕乡,析其地为日照县。”这是在历史上第一次直接点明了姜太公是古代的日照县人。郡县制始于秦汉时代。日照地,秦代属琅琊郡,西汉属海曲县。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置日照镇,属莒县。日照之名,即始于此时。金世宗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升日照镇为县,属山东东路莒州。自此,历经元、明、清三代,日照县再没变动。1989年日照升格为地级市,随后设区带县,原日照县改称东港区。于钦所说的莒州东百六十里,即今东港区秦楼街道一带。可见,太公故里在今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
《日照县志》所载,除东吕乡之外,还记下了水、台和祠,这是其它各书所少见的。《日照县志》共四部,分别写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皆有所记。对“棘津”,该书写道:“县东有水曰棘津,津上有太公钓台,台侧旧有祠。”为什么说“旧有祠”呢?原来太公祠建立于唐代,明初胡大海率军东征,该祠毁于战火,故到清代便只剩遗址了。遗址在今东港区秦楼街道冯家沟村东南里许。
清代名士丁恺曾所著《西海征》一书,在《卷中·沿革》引用了大量史料,对姜尚出生于日照进行了佐证。认为:日照唐虞为东夷之地,夏殷为徐州之地,有东吕乡,有棘津。他说:“今县东二十里,去海里许有姜公台故址,其旁溪水清涟,即棘津也。质之诸书,若合符节。”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地说:东夷之士的姜尚,其出生地东吕乡东吕里,便是现在的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冯家沟。
自汉代开始,却产生了姜太公故里在河南之说。具体地点是汲县,即今卫辉市。西汉刘向在《列仙传》中说:“吕尚,冀州人。”河南汲县当时属于冀州。到汉末涿郡人高诱注《吕氏春秋》,又说:“太公望,河内人也。”当时汲县属于河内郡。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汲县令卢无忌立碑铭录:“齐太公吕望者,此县人也。”到北魏郦道元写的《水经注》,便正式写出“太公望河内汲人”的句子。此说与《吕氏春秋》“东夷之士”、《史记》“东海上人”、《战国策》“齐之逐夫”的记载不符。因此元代王恽在《秋涧先生全集》中即指出:“不免流于附会而已。”可见,冀州说和河内汲县说都是不可信的。
又,今人杨伯峻先生考证说:“余谓海曲故城,《通典》称其莒县东,则当日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即是其家。汉崔瑗、晋卢无忌立《齐太公碑》以为汲人者,误。”所论至确。试问:东夷之士的姜尚,怎么会在死后把家从东海之滨的吕国搬到河南省去呢?
还是让我们抄录一段王献唐先生的话,来说明这个问题吧!他在《山东古国考》中说:“《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太公是‘东海上人’,《吕氏春秋》也说是‘东夷之士’,可见太公的原籍为山东。《路史·国名记》因说:‘而太公出东吕。吕,莒也’。不管以后日照、莒县和河南汲县的人们,根据这些材料及《博物志》、《水经志》、《环宇志》诸书,纷纷来拉太公作同乡,而太公是山东土著的姜姓,是无可疑的。”
太公是山东土著的姜姓,家住东吕乡东吕里,这就是结论。

http://www./jtg.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