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思录:爱情的三个层次

 tuzididie 2015-03-19


    最近读邓晓芒的《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颇受启发,若有所思。先了解一下层次的概念,层次是指系统在结构或功能方面的等级秩序,具有多样性,可按物质的质量、能量、运动状态、空间尺度、时间顺序、组织化程度等多种标准划分。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既有共同的规律,又各有特殊规律。


    爱情的第一层次便是先验论的层次,也就是实践层面的东西。这种爱情在少男少女和青年男女中最为常见,就是两个人天天在一起,吃喝玩乐。还有,就是在现实中彼此需要,寂寞空虚或者欲望,看似这种爱情是最直接的,但由于只是形式上的东西,所以也是最低层次的。


    爱情的第二层次属于目的论的层次,已经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即认识到爱情是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之上,为了寻求在一起的结果,比如白头偕老,相濡以沫,去寻求爱情,这已经达到实践理性。但这还不是最高阶段,因为还没有涉及到爱情本身。所以对爱情缺乏足够的信心,往往需要外界的一些条件来维持,比如,誓言、婚姻、家庭。


    爱情的最高层次是属于知性的层次。这时,爱情回归到概念本身,为了爱情而爱情,达到思辨的层次,以一种“绝对概念”或者“终极目的”的形式出现,表现为一种“信仰”或“理想”。正因为这样,往往又容易脱离生活实际,这是很多人所不能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模式对这种爱情表面上是推崇的,实际上是反对的,所以才子佳人最美好的结局就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王子和公主永远是“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实际上又往往回归到了第二层次。


    所以中国观众虽然很容易被“泰坦尼克号”式的爱情所感动,却免不了心头会有些遗憾,往往难以理解这种在生死之间、命悬一线时爆发出来的情感,才是导演要表达的伟大爱情的真正含义。不过也有特例,那就是作为哲学家的金岳霖,他对林徽因的爱情,大致就达到了思辨的层次。


    不仅是爱情,其他一切看不见的东西,大致都可以类比分析,比如理想、信仰。我们目前很奢谈这些,这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基因有关,因为中国哲学往往崇“实”,不重视“名”,就是概念,“君子惧名不副实也”,缺乏对“概念”本身的反思,表现为“缺乏信仰”,最终导致放弃这些“虚无”的东西,或者认为它们都根本就不存在。常人的思维很难达到“思辨”的层次,所以在很多人看来,“哲学家”的思维跟正常人是不一样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