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十四篇甲骨文洚字反向左右足印象形表达灾难大洪水时人们逆奔逃状况旧石器时代洪水少至灾难

 文化龙乡 2015-03-20

              第七十四篇  甲骨文洚字反向左右足印  象形表达灾难大洪水时人们逆奔逃状况

                         旧石器时代洪水少至灾难  山岭沟壑暴雨毁家园是出现新石器时期

    为了追根溯源、打破砂锅问到底,上一篇探究了导致我们人类大洪水灾难的“暴雨”,实际上40多亿年之前就在地球上形成出现了。只是那个时候地球上不但没有动物、植物、微生物,连生命的最基本物质“蛋白质”、“氨基酸”,也没有能够形成产生出来,是与现今的月亮、金星、水星、火星相类似的所谓“洪荒”状态。然而就是在长达数亿年至十数亿年的漫漫岁月中,正是由于累累无数的暴雨中所产生出的“雷电”作用,致使大气中的氢、氧、二氧化碳、氮等等的元素们,结合形成为了“氨基酸”,并且伴随着“雨水”最终流进入海洋。后来氨基酸又结合成为“肽”、“蛋白质”、“核酸”、“脱氧核糖核酸”等等的物质,于是地球上才开始诞生出了“生命”的物质。也就是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地球上渐渐地、渐渐地、渐渐地进化演绎形成产生出了“菌类—低等蓝藻—无脊椎动物—红藻、绿藻—裸厥植物—鱼类—两栖类动物—裸子植物—爬行类动物—鸟类动物—被子植物—哺乳动物—灵长类动物”,乃至在3、4百万年之前进化出了我们的直系先祖“直立人”,至今又进步成为具有“高科技”和“信息爆炸”的丰富文化知识与智慧的现代我们。

    笔者还发现认为,即使是下了50毫米的“暴雨”,充其量也不过是5厘米的厚度,实质上连我们人类的“足背”也是淹没不了。所以说导致“洪水”灾难的第二个主要因素,应该是因为“高山峻岭”所特有的众多沟壑,逐级汇合聚集在山腰或山麓形成为大的“川流”,这一地形地貌特征而导致产生出所谓的“洪水”之结果。

那么上古先民们传说史话里称说的“洪水”,究竟是为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

    如《中国地理概览·中国地貌》里说:“中国山脉的褶皱时期早晚不一。自北而南,主要褶皱时期有越来越新的趋势:①在晚古生代【笔者夹注:约2亿2千5百万年以前。后同】的华力西运动中褶皱的,有阿尔泰山、天山、大兴安岭、阴山、昆仑山、祁连山、秦岭等。②在中生代三叠纪末【约1亿8千万年之前】的印支运动中褶皱的,有川西、滇北地区的山地,如岷山、邛崃山、大雪山、云岭等。③在侏罗纪到白垩纪【约1亿3千5百万年以前与以后】的燕山运动中褶皱的,不仅有燕山山脉、太行山脉、贺兰山、雪峰山、,还有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与横断山脉。④在第三纪中新世【约2千5百万至1千2百万年之前】的喜马拉雅第一幕运动中褶皱的,有喜马拉雅山主体、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长白山、武夷山脉等。⑤在第三纪上新世晚期第四纪早期【约2百5十万年之前前后】的喜马拉雅第二幕运动中褶皱的,有山前带的磨砾层堆积。”

    这就说明在我们中华大地上,由于地壳内部的运动挤压,导致地下的岩层隆起与褶皱,从而形成为山岭、山脉,和地层的褶皱与断裂,也就是山岭与山脉的诞生,亦被说为“造山运动”,最早是要上溯到约2亿2千5百万年以前的古生代晚期时期。包括后来的大陆“漂移”过程中,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顶撞,促使了青藏高原的极度隆升,“造山运动”陆陆续续是一直延到了约2百多万年以前的时期。正是“山岭”、“山脉”的形成出来,当“暴雨”降落在山岭、山脉地区时,因为岩石一般不会渗透吸收雨水,而山上生长的植物除了被淋湿,一般也不会直接渗透吸收雨水,故而雨水就会顺着山形地势、依着陡峭山谷往下快捷流淌。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当数条、十数条,甚或数十条以致更多的沟壑、山谷之流水汇聚集中流淌到了山腰或山麓的同一条川谷时,平常只是有几十厘米深的浅浅溪流,就会猛涨升高到几米、十几米,甚或更高,这就是所谓的“洪水”。

    《汉语大字典》“洪”字解释说:“①大水。《说文·水部》:‘洪,洚水也。’王筠句读:‘《玉篇》引,无水字,是也。’‘古音洪、洚同声,故《孟子》以洪,释洚。许君本之。’②大。《尔雅·释诂上》:‘洪,大也。’③湍激的水流。④两水交会处。⑤同‘谼’。大谷;深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水部》:‘洪,大壑曰谼,字亦作洪。’”又,《汉语大字典》“洚”字解释说:“①洪水。《说文·水部》:‘洚,水不遵道。’段玉裁注:‘《孟子·滕文公》篇,《书》曰“洚水,警予”,洚水者,洪水也。《告子》篇“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水不遵道,正谓逆行。惟其逆行,是以绝大。洚、洪二字义,实相因。’《玉篇·水部》:‘洚,溃也。’清王筠《说文句读》:‘“洚,溃也”者,盖即《释言》之“虹【笔者疑虹应是为谼,当是指大谷的深沟,即川流】,溃也。”……《水经注·河水》篇引《禹贡》曰“北,过洚水”,而释之曰:“不遵其道,曰洚,亦曰溃。”夫以“不遵其道”,释“洚”,与许君正同。又云“亦曰溃”,足证《玉篇》所用,为《说文》古本矣。’②下。《说文·水部》:‘洚,下也。’段玉裁注:‘此,别一义。洚与夅、降,音义同。’”又,《汉语大字典》“谼”字解释说:“①大谷;深沟。《广韵·束韵》:‘谼,大壑。’②桥拱;桥下通水道。③大谷名。《玉篇·谷部》:‘谼,大谷名。’④用同‘洪’。大水。”

    通过古代文字学大师们上述对于“洪”、“谼”、“洚”等字的考释解说,特别是马如森先生《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里搜集到的,商殷甲骨一期武丁卜辞佚678或合19869之“洚”字,以及甲骨文的“水”字,并且与水的合字(见附图十九),等等之象形,可以知晓甲骨文的“水”字形状,是与“金文”和“秦篆”的水字形状一样。只是甲骨文的“水”字还多了:如一期2·4·3或合5810是为6个“点”及多一个“弯曲”的繁体水字(可以说明其是为商殷早期使用的“正体”水字,后来才被简化成为与“金文”、“秦篆”同样),以及在与水字的“合字”中,4个“点”完全被省略掉的简笔之“水”字。这样我们就可以弄明白,商殷甲骨一期武丁卜辞佚678或合19869 “洚”合字的左侧,是为简笔的“水”字,右侧则是脚后跟朝前的左右脚脚印。马如森先生在《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洚”字里解释说:“从水、从步,字与降义相近。洚,涉水下行。”

    然而依据甲骨文“洚”字的象形是为水与反向脚印,笔者认为其象形的原始原本涵义应该是为:河川上游迅猛流下来是为平常数倍甚或数十倍的“大水流”,川流里的水位上涨了数米甚或十几米,人们于是背着大水流来的方向奔逃。准确说“洚”字的反向左右脚脚印当是表达为:面对迅猛上涨的川流水位,人们都是背着其方向而急切地向着山岗高处奔逃。此认为妥当否,在此以与读者们共同相商榷。

    其实,《说文·水部》所谓“洪,洚水也”,其“洚”字,才是我们今天称说的“洪水”真正原始原本涵义。而“洪”字,原本应该是指为崇山峻岭之中,由许多山谷的涓涓细流,不断地逐级地汇聚合流,从而在山腰或者山麓的比较大的山谷,也就是一些地方称之的“大壑”或“山沟”或“山冲”或“山洼”,形成为四季流水不断的比较大的“川流”。所以,“洪”字原本应该只是指为:正常情况下流淌的“比较大的流水”。虽然其中包含有“比较大的”涵义,却不是我们现今观念中具有着“灾难性”的洪水之涵义。倒是洚字象形的“反向左右脚脚印”之涵义里面,才真正地表达出是为:面对着迅猛扑来的涛涛灾难性大水流,人们是惊慌地背逆着“洪水”急切奔逃的状态情况。

    再者,《水经注·河水》所释说的“不遵其道,曰洚,亦曰溃”,正是记说“洚”字字义里面是包含有着:是指为一种大大超越了平时正常的汹涌涛涛之“超大水流”,因为水流必然是为由上游高处向着低处下游流淌,段玉裁注说所谓“洚水者,洪水也。水不遵道,正谓逆行。惟其逆行,是以绝大”,我们都知道,任何的水流都是绝对不会从下游“逆行”向上游流淌,故而段玉裁此说的“正谓逆行。惟其逆行,是以绝大”,绝对不是说“洚”水会是从下游向上游流淌,理当是指为:“洚”水乃是绝大的汹涌涛涛水流,在山谷的河道之中,漫溢泛滥,沿途之中则是冲垮、溃败、席卷、毁坏所遭遇到的一切,包括庄稼、田地、桥梁、房舍、家产、牲畜、树木,等等,无一能够幸免遇难。这也就是“洚”字原始原本是指为灾难性“洪水”的真正涵义所在。所谓“湍激的水流”,也正是说此。

    另外,“谼”字的原始原本涵义,则应该是为“川流”的水道,就是所谓河床。其“谷与共”的合字是表达为:重重山谷之中众多的涓涓细流逐级汇合聚集形成为共同的“川流”,只不过“谼”字仅仅只是指为其之“河道”或者“河床”罢了,非是指其流淌的“水流”。所谓“两水交会处”或“大谷;深沟”,说的就是这种众多涓涓细流汇合聚集成为比较大的“川流”的河床河道。但是“洪”字,则是专指所流淌的“水流”。这样我们终于得以发现了解到“谼”、“洪”、“洚”三个字之间相互所具有的特殊关系:“谼”是指为汇合聚集的大的川流水道;“洪”则是指为汇合聚集后,在山腰或山麓平时正常流淌的四季不断流的比较大的水流;“洚”却是指为灾难性的绝大型水流。可是到了秦汉时期,由于“甲骨文—金文—大篆”演绎成“秦篆”,进而又被“简化”成为隶书。尤其是为了简单化,许多字被通假借代使用,“洪”、“谼”、“洚”之间由于这种涵义的特殊关系,不仅被通假借代,而且被淆混。因而“洪”字取代了“洚”字的涵义,甚至连“洪”、“谼”、“洚”各自的真正涵义由来,以及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也都模糊不清。如果不是一期商王武丁甲骨卜辞中发现到唯一“洚”字甲骨文,恐怕永远也不能够弄清楚“洪”、“谼”、“洚”三个字的由来。

    导致大洪水的“暴雨”是形成产生于40多亿年之前,形成“洪水”的山岭沟壑川谷之地形地貌,则是出现于2亿2千5百万年以前的时期,从那个时候开始,地球上就产生有了“洪水”,可是我们人类远远没有形成产生出来,连爬行动物也都没有,地球上只生活有鱼类和两栖动物。如是,第三个问题就需要弄清楚明白:我们人类上古时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曾经确切产生有过的“大洪水”灾难,究竟是发生在什么时候呢?

    这个问题,现在能够弄得清楚明白吗?笔者认为是完全可以弄清楚的。应该说自从地球上形成出现了高山峻岭之后,伴随着每年各个地区都会发生有“暴雨”,并且是不止一场,“洪水”也就已经产生出来了,并且各地各处也都是不止一次。不过依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先民们主要是生活在山岭高岗上,以采集野生的植物类食物和渔猎为生,居住在天然的山洞里。所以尽管年年山腰或山麓的大沟壑川谷里都会发生有“洪水”,除了极偶尔情况下的“遭遇”,“洪水”是来的迅猛,消退也快捷,一般对于当时人们是没有伤害。

    之所以说“旧石器时代的先民们主要是生活在山岭高岗上”,他们只是为绝大多数的人群们而已。依据传说史话,旧石器时代仍然会有一些的人群们是生活在湖泊沼泽或沿海岸边,如第16、第17篇里曾经提及过,我国著名的“天皇”胞族在3万多年前分离出来的5个氏族,就是迁徙来到今冀中的“白洋淀—文安洼—大清河”地区,当时这里存在有着吃人的“鳄鱼”,他们为了给被“鳄鱼”伤害或吞食的族人复仇,在长时期搏杀“鳄鱼”过程中,以无数次被鳄鱼击伤、流血、伤残,甚或死亡的教训经验之中,最后终于发现发明出利用动物尸肉引诱鳄鱼“死死咬住不松口”,或者派人将鳄鱼嘴巴紧紧抱住使它无法咬人,再有人紧紧抱着压住鳄鱼的尾巴,使其尾巴不能够攻击、伤害人,然后强壮的矫健者跳跃到鳄鱼的脊背上,使用大的尖状石块猛烈砸击鳄鱼的项部。这样不仅得以将凶残诡秘的鳄鱼杀死,还可以获得到大量的肉食。他们人群因此自称为“捕食鳄鱼的人们”,就是所谓“五龙氏”。再者,著名的“女娲氏”部落人群也曾经在2万年之前前后来到过“白洋淀—文安洼—大清河”地区,他们在茫茫的芦苇滩中迷失方向后,就用随身携带的黄铁矿块与燧石砸击引燃“火种”,焚烧芦苇,寻找到返回的路径;成为我们中华先民中最早感悟音乐和发现发明“芦笙”乐器的“人群”;还打败驱逐以“水”为名称的共工氏部落人群,开创人类最早“战争”的记说;后来他们又到渤海湾捕捉裂杀“大海龟”为食物。

    除此之外,两河地区考古发现到的“泥版”里也是记载说,巴比伦人与苏美尔人传说史话里最早“先祖”,便是生活在今两河下游,当时是为茫茫的湖泊水域地区,故而他们以“浩淼的水”为名称。后来他们分离出来的一个子辈胞族迁徙到了今波斯湾的沿海岸边生活,就以“海水”,即所谓“咸水”为名称,也就是“提亚玛特”,亦即苏美尔人泥版里记述的“(最初之海)南玛赫”。再后来他们又分离出来一个子辈胞族,迁徙到两河河流的附近地区生活,就以“河水”为名称,即所谓“甜水”,也就是“阿普苏”。另外,古埃及人的纸草纸《亡灵书》里记载流传下来的史话记说,他们最早的先祖是生活在海边,以“海水”为名称,即所谓“努”。努胞族后来分离出的子辈胞族,是以“太阳”为名称。但是早期他们是处于“混沌”时代,还没有能够形成产生出“太阳”的意识观念,不过他们在生活中时常会爬到树上捡取鸟蛋而食之,故而对于大海中早晨冉冉升起的“太阳”,称之为“发光的蛋”。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知晓,古埃及人传说史话的最早“先祖”,应该是生活在红海北部西岸的今埃及东部沙漠,亦称为阿拉伯沙漠的某处。不过当时这里并不是沙漠,应该是与撒哈拉大沙漠当时一样,是为各种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生养繁衍的富饶美丽的“天堂”。

    总之,尽管早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就已经产生有了“洪水”,不过旧石器时代的“洪水”对于人类,除了偶尔情况下,一般不会有着大的伤害和灾难。只是到了新石器时代之后,尤其是人类发展进步入到“锄耕农业高级阶段”时期之后,依据考古发现,特别是我国仰韶文化发现到的西安市“半坡”、临潼区“姜寨”、宝鸡市“北首岭”,等处的“聚落遗址”,表明人类已经有了经常稳定的播种收获,通过播种和牧养牲畜,就能够获得到所需消耗食物的大部分,但是却仍然需要采集野生的植物食物与渔猎以补充食物的不足部分。正是此时期人们必须生活在适宜于种植,有着大量的土壤和四季不断的川流之大壑山谷或者山口地带,建造家园聚落。所以尽管人们会是知晓每一年的“暴雨”时候,“川流”会暴涨,以及可能会产生的灾害,平常会有着防范。但是当遭遇到数十年一遇的特大“暴雨”之特别大的“洪水”之时,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与灾害,也就是所谓的“大洪水”灾难。相对而言,这种情况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时期,一般是不会产生有。

    还有就是当人类发展进步入到灌溉农业的“酋邦社会”历史阶段以后,已如笔者随附的《从越国追索夏代、有夏氏、禹、酋邦社会、专制王朝、中华文明等的起源及历史真相》B、C里辨析说过,灌溉农业就是人们普遍地到大的河流的“冲积”地带,或者湖泊沼泽附近的高地,或者平原的河网地区,挖掘人工河渠或修筑堤坝,以开垦出灌溉农田,形成为“村庄”、“农田”延绵,几千人甚或几万人聚居在同一遍土地上,是由氏族社会的“部落”演绎而产生出的“部族”人群。当进步入“奴隶制社会”之后,为了保卫自己的财产,免遭其他人群的袭击掠夺,部族人群们多会在中心处建造城堡,成为是在“酋邦”组织的统一管理之下,经济上相对独立自主的部族之“国家”。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城堡”多是建造在大的河流交汇处的岸边冲积地带上,或者低洼的湖泊附近,或者平原水网地区,如果遭遇到几十年一见的特别大的“洪水”时,亦可能导致整个的“城堡”被洪水淹没,整个部族国家的人们全部被“洪水”吞噬,城堡的全部“财产”皆被洪水席卷冲毁的重大灾难结果。这就是一般所谓悲伤惨痛“大洪水”灾难传说史话,之历史原本真实面貌所在。

    这样我们就得以弄明白,上古先民们传说史话里的“大洪水”灾难,主要分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属于锄耕农业历史阶段时期,人群们是居住在山谷河川,突然而来的几十年一遇的“大洪水”,会将一个或相邻的多个“聚落”冲垮毁灭。再一种就是属于灌溉农业历史阶段时代,人群们是以整个部族的人群聚集居住在同一遍土地上,或者建造有了“城堡”,突然而来的几十年一遇的“大洪水”,会将他们种植的庄稼毁坏,家园毁灭,甚至城堡淹没,整个部族国家的人们和财产,皆被席卷、冲毁、吞噬,从而流传下悲伤惨痛的“大洪水”灾难传说史话。除此之外,还会有很少的特殊性的“大洪水”灾难。

    其实,人类上古历史中类似这样的“大洪水”灾难,可以说是有很多很多。从全世界的范围来讲,可以说每一年都会产生有,并且不是只发生一、二件。只是所遭受“灾难”的程度,有轻有重而已。大量大量不是很严重的这类“洪水”灾难,是不会成为传说史话而流传保存下来。而且有很多是为整个的部族国家被大洪水“吞噬”而灭亡,由于其后裔的消亡,或者后来被灭亡,其之传说史话也就随同消亡而不再会流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