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石:大家都希望成为马云,不知道背后有多少牺牲的“马云”

 苦楝花香 2015-03-25

Q10:首先非常感谢您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课。对于我这样一个刚刚上路的创客,我经常会面临一些问题,包括很多创业者初期也遇到这个问题,就是挑战,有的时候是不是能够将对一件事情的挑战坚持下去?请王老师追忆一下,您在刚刚创业的时候最难忘、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您如何坚守下去的?

王石: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现在很多年轻人创业,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带来无限的机会,所以经常提到这样的问题,挑战遇到的困惑,挑战能不能成功,值得不值得去做。我是这样想的,就我的经历来讲,我选择做什么职业,什么职业才是值得我一辈子去做的,55岁之前我没有想清楚,也就是万科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后,我都没想清楚。但是之前我做过很多事,当过兵,当过工人,当过机关干部,当过工程师。我33岁到深圳创业,一直创业到55岁,我都不知道什么是值得我后半辈子做的。

现在我觉得房地产牵扯着城市的自然成长,从城市的发展史到建筑本身的结构、美学,现在各个方面的工作,作为房地产开发商,觉得太幸运了。那年轻人问我怎么来接受挑战、怎么来接受挫折?哪个项目能做的成功?我的观点是这样,当每个人都在谈某一个迅猛增长的行业,它一定是泡沫。

大家都希望成为马云的时候,你不知道背后有多少牺牲掉的“马云”。昨天在欧美同学会上有一个人说,他已经5次失败,但还在创业,怀着自己的梦想去做,即使失败了也没有关系。直到今天我得到的结论是,每一件我做的事情,我都没有准备长期做,但是我都认真去做,做好了对我就是一个积累。我们看到了乔布斯的苹果,但是你再看看乔布斯在斯坦福的嘉宾讲演。遵循你的内心去做,至少你想做这个,当然没有成的是多数,能成的只是少数。能成功的,就像我,很有运气,仅此而已。

就像现在都在谈互联网,一个有点互联网概念的企业,还在赔着钱呢,而万科就是传统的房地产,我们一步一步做到今天,你看万科下一步怎么发力?万科发力才刚刚开始。我们不要被迷惑,我相信机器人一定会代替人类,那是未来。至少未来这个星球上不会像我们今天这样。我们在抱怨着雾霾,将来雾霾都没有,机器人不用担心,那是未来的事。我们人类一定要适应互联网,但是说网上教育取代北大了,那才是胡扯,怎么可能。人不是机器人,就需要人与人的交流,这种交流才产生化学物质,才产生变化,为什么很多人从外地来到这儿听?可以在网上听,但人与人面对面是不一样的。

所以中国年轻人的机会才刚刚开始。失败了可以第二次,可以第三次,你们有的本钱就是青春和精力。问我当初怎么做到的,运气而已。我当兵就是想当军官,我当5年兵,没有成为军官。包括当工人,那时做任何事情都是想做做不成。为什么做不成?替我辩解两句。三个月我就知道我不能当军官,因为我非常独立自由,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一离开部队我觉得天马行空,一想到部队生活我就像做恶梦一样。我1973年复员,1983年到深圳创业,别人说很艰苦,我说不艰苦,跟部队生活比起来算什么。我在戈壁滩上开车300公里,早上一顿饭,晚上一顿饭,在深圳青山绿水,就是有点蚊子咬,好极了。在部队需要集体意识,5年部队痛苦的磨炼成为了财富,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有文化积累的人,你的苦难经历是你的财富。但是你没有追求,你没有理想,最主要的,你没有知识,苦难就是苦难,再多了就是灾难。

Q11:在那些危机时刻,能够让你坚守下来的精神资源是什么?是如何获得的?

王石:答案有点庸俗:信仰。在我们小时候,普遍的信仰和苏联很相似,比如卫国战争中的英雄故事。但是,中国传统文化遭到过很大的破坏。对我而言,那种传统的中国价值观,包括社会主义、振兴国家等等,都是最底线的价值。共产主义信仰在过去提得比较多,现在似乎提得不太多了。对我们来讲,现在的信仰应该体现在对社会的包容。

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很快找到信仰的支撑,但最起码在寻找的过程中人是向善的,并意图修正自己。家族、少年成长时代、家庭以及部队等等,包括过去一些痛苦的经历,都在影响着我。

Q12:你提到一个人要有追求、有理想、有知识,可我以志愿者的身份去过老挝,看到身边很多人有理想、有追求也很善良,但他们的人生最后也不是特别好,甚至其中一些人的结局还很悲惨。对于你的话我有质疑,你可以讲一些观点反驳一下吗?

王石:做老实事、说老实话、当老实人,结果就一定会不好,这是你的观点吗?很坦然地说,我是这样做的,结果还不错,但也许即使这样做了,结果也不一定好,毕竟还有运气的影响。但今天论证的逻辑并不是说了老实话、做了老实人就必然会成功,而是当你成功了以后,如果还保持着诚实的品质,才能更好地持续下去。当然,也不排除少数人即使十恶不赦却也很成功,甚至还能善终的可能。因为我们今天讨论的并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不是说这么做就一定能怎么样,不是那样一种机械的唯物论价值观。

Q13:我问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你在22岁的时候,是怎样的人生状态?

王石:我22岁还在部队苦熬呢,23岁才从部队复员。我觉得在部队两年时间就足够了,却耽误了三年的宝贵时间。我是1973年复员,1974年当了工农兵学员,开始上学。现在想起来,才觉得煎熬也是宝贵的财富。就这个问题来看,你非常在乎22岁这个特定年龄应该怎么样,那么我要说,珍惜你的22岁吧,虽然可能有很多彷徨,命运本身是你自己无法决定的,但唯一能做决定的是你能掌握的具体每一件事。正如我们刚才所说,我很多事情都做得不如意,但仍然尽量做好。

Q14:听说您接下来要攀登知识的山峰,比珠峰要难,那您要如何努力呢?

王石:这是定量化的目标。我原本准备三次登珠峰,实际上去哈佛时我还带着滑雪板,不但要登山还要滑雪。可是到了剑桥以后,我很快就感觉时间不够用了。

在学习上,我觉得有三关需要克服。

第一关是语言。语言水平一般还不行,毕竟不是旅游,光会听、说还不够,还要学以致用,毕竟是在大学。即使是要拿博士学位,讲得不好也不太要紧,只要做完功课、通过答辩就可以,专业领域也非常窄。而现在这样交流,包括到商学院给同学们讲课,难度要更大。何况当时不只要学习语言,同时还要完成作业,而周围的同学年纪几乎比我女儿还小。

这么困难还没有放弃,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受不了刺激。什么刺激呢?很多人在网上问:哈佛也有中文班?这话一听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他们认为我到哈佛不是扯么,最多待半年就回来了。其实这么问还好,我不答理这种讽刺就算了。但第二个问法把我刺激到了:哈佛也有老年大学?我心想:是啊,和比我女儿还小的人一起学习,那对我的刺激感多大啊。

每次考试我几乎都最后一个交卷,人家都走了,老师恨不得过来扯我的卷子。全是本科生学的课程,一遇到听不懂的内容,我就得把本科同学的课堂笔记拿回去看,然后做作业交上去,还是可以的嘛。那并不是老年大学,而且在学习上要跟上比自己小三四十岁的同学,斗志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最后一个交卷,这让我感到很惭愧,但是回头想想:和他们较什么劲啊,我是最棒的。这是人生的态度问题。

第二关是定位,就是如何把自己摆到学生的位置上去。原本是一个企业家,到哪里都习惯了秘书接待、司机接送,几乎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挺惭愧的。可到了大学里得自己做饭,突然就发现一切都不一样了,出门没有专车,饭也得自己做,要把自己放到新的生活环境中。

第三关是文化,和社会生活有关。比如办信用卡,在中国很简单,但是在美国却说我没有资格。我很疑惑,明明有三万块钱怎么不行呢?相关工作人员说,因为我在美国没有信用,那怎么办呢?最后通过借贷卡,自己花自己的钱,信用卡办了一个月才下来。诸如此类文化之间的隔阂还有很多,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

以上这三关是互相影响的。要学习一个国家的文化,饮食很重要,有些中国留学生三天不吃中餐就受不了,而我却不吃中餐,尽量回避。要适应当地的生活,一是不说中国话,二是不吃中餐。到了剑桥,这种体验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在剑桥过圣诞节的时候,有几个院士发现我这么如鱼得水,他们自己本身就在剑桥毕业,又受聘并任职于母校,却问为什么我认识的人比他们还多。我说很简单,你们都是中国胃,在这里天天晚上都吃中国饭,但我无论是午饭还是晚饭都要和外国同学在一起,正好有机会练英语。

所以,攀登知识的高峰有什么困难呢?从大方面来讲,是人生和生活的心理感悟,但是要怀着开放、学习和好奇的心态去面对文化和知识,而不是抱以功利的心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