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度研究院副院长余凯:人工智能的温度

 haosunzhe 2015-03-27

北京时间3月22日下午消息,“新智能时代论坛”今日下午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举行。百度研究院副院长余凯作为演讲嘉宾,为“新智能时代论坛”做了主题为《人工智能的温度》的演讲。

  以下为余凯演讲内容:

  余凯:可能很多人今天来到这里的一个原因,到了这里才能够见到一些不光是老朋友,还有一些是传说中的人,平时想见都见不到,大家为什么来到这里,可能是和我一样的体会,早上起来我看微信,发现我是生活在杨静的世界里,因为只要看我的第一屏微信的群,全是杨静的帖子,所以说我是生活杨静的世界里。我和汪老师一样的,早上从广州出发,我昨天去广州开汽车行业的会议,今天中午赶过来的,我也不敢迟到,我开会经常迟到的,但是这个会不敢迟到。原来叫人工智能的温度,有温度的智能也差不多。

  很多人问我人工智能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平时考虑的下三个月做什么事情,经常问我,人类的命运,或者是你们什么时候能出这个,我认为基本反应了两种心态,一种是你们骂人,平时干什么的,做事太慢了,科幻那样了,你们还在这里。还有一种心态是怀疑论,还有一种心态是人工智能有朝一日会做得太颠覆自我的复制,智能,达到了从子束级的发展,人类受到了生存的挑战,我今天是要讲我的观点,这种观点我平时也不想,我平时真的只想后三个月怎么办,怎么把识别率提高一点点,今天来到这个地方,我认为有一个趋势,所谓的装逼指南,工程师要有文艺范,文艺青年要有科技范,需要从人文的角度思考一下。

  有温度的智能,第一是说高低有度,人工智能不会像你想象的,今天我们的生活里面没有的,是在很适度的程度,是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在帮助我们的生活。第二个我要讲温度,是有体温的温度,金属有体温,这种体温来自于一个说是我的主张,包括很多在座的专家,老师,工程师,跟我的主张是一样的,我们希望做这个技术,不是来颠覆我们的生活,是来帮助我们,成就我们的,但是除了这个主张以外,我还要跟大家讲我的分享,就是说你只有做有温度的人工智能,才能够成功。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你成就别人才能成就自己,你做了事情,如果是跟社会的大环境产生共振效应的,跟社会发展的脉搏品路是共振的,你自己做的一点点事情就可以放大,就是说我们要做有体温的。

  我跟杨静是在PPT里面不约而同的用电影里面的星际穿越里面例子,这个可爱的机器人大家可能有印象,前几天我参加一个活动,活动讲的是星际穿越里面的天文物理的知识,这位讲者是中科院著名的教授(张栓楠)教授,是天体物理的教授,说这个电影是硬科幻,和我们的软科幻不一样,前几天看的超人陆战队,那就是软科幻。硬科幻的意思是说里面有科学原理,里面所有的故事绝对不是遵照科学的原理,科学原理之外的,科学没有解释的东西导演可以发挥想象空间,比如说从动,是没有证明的,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天体物理学的知识可以否认其存在,所以可以发挥,这里面很多事情是可以经得起科学推敲的。不光是天体物理的这部分,包括人工智能的部分,我最震撼的部分是(塔尔斯)在帮助宇航员的时候,宇宙飞船时空要坠落的时候,那是很精彩的人机协作的过程,就是首先会问塔尔斯,这个角度是多少,人永远不能精确的计算角速度是多少,让塔尔斯计算,然后有一个操纵杆,使飞船和旋转的角度接上,人知道要这样做,但是做不了,怎么控制操纵杆,使飞船的角速度那么精确的同步,机器人可以做到,机器精确的控制,精确的计算。

  人跟机器是一个协作,机器是听从人的指挥,因为人知道大的局势判断,有一个经验的判断,很多的事情机器人并不拥有,我很欣赏这部电影,人工智能这个领域,这个角度上是相当的经得起科学推敲的。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局限,讲人工智能,就说一般的一个科技曲线,都是横轴是时间,纵轴是期望,这个曲线通常是很多技术的,我叫做忽悠曲线,什么叫忽悠曲线,一开始技术刚出来的时候,比如3D打印机,大家觉得这个东西改变世界,我很激动,过一段时间发现不怎么样,会进入情绪化的帽子,跟垃圾一样的,跌到底谷。有一些人没有灰心丧气,慢慢的研究这个技术,市场也发展,机会就来了。我要讲人工智能的技术处于什么阶段,作为人体,王飞跃老师你认为处于什么阶段?是忽悠的阶段吗?

  王飞跃:差不多。可能还要高。

  余凯:太好了,我再问一下王老师,们认为处于什么阶段?

  王飞跃:我认为有可能会失控。

  余凯:将来有可能会这样的,我们讲今天。我认为是处于这个阶段的,最低点,后面再分享是为什么。

  回顾一个人工之智能历史,1980年,说看到房顶,这些人忽悠,CMO的人忽悠,MIT的人也在忽悠,我们知道那是AI的冬天,而且有好几次AI的冬天。我们讲80年代的时候,是春回大地的时候,那个时候各种神经网络出来了,有因隐层的,基于神经动力学的,启发的神经网络,包括各种算法,最有名的是EB算法,单个隐层的神经网络可以做飞线性的预测,这是里程碑的历史意义,那天起大家发现从数据去学习一个预测,做非线性是可能的。90年代到90年代末期的时候,我用一个词叫草长莺飞,这个时候是各种理论各种模型,各种算法,比如说我们讲贝叶斯的理论,统计学派的统计学理论,还有模型,图模型,SBM,各种各样的模型,算法,我们说EM算法,我们叫各种各样的算法。这个时期是人工智能学术研究大发展的时代。再往后十年,2000年开始是什么时代?这个时代我用润物细无声,这个时候人工智能是在一些领域产生巨大的价值,但是这个价值的话,是无声无息的,老百姓并不一定感知得到?这个价值在什么地方发生呢,就是互联网行业,三大应用,搜索,广告,推荐,如果没有人工智能这些技术,所有的三个方面的价值都亿打个折扣,打个什么样的折扣呢,一个数量级的折扣。比如我们基本上可以估算,那个十年里面,整个互联网行业做这三个方向,从搜索到电商,差不多是千亿美元的产业规模,如果没有这些技术,你的点击率肯定要是一个数量级的下降,成交率是一个数量级的下降,可以做比较,但是那个时候这些技术都是后台技术,实际上是润物但是细无声,因为在前台不一定感知到。

  再往后看十年,就是今天所处的时代,我形容成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这个境界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期望的那么高,我们希望能够跑得更快,我们希望能够更可感知一点,更显性一点,但是没有这样,但是在有的方向,比如说语音方向,又取得了大踏步式的,跨越的进展。我们现在看到了在语音和图象,这些方向都往前,就是大跨越式的发展,当然前面我讲了三个,搜索,广告,推荐,在这个十年继续产生更大的价值,比如今天所有的互联网公司,广告,搜索,推荐,这些东西都是在巨大的价值,新的是说语音,图象,包括我认为后面的话,自然语言,自然语音的分享,,包括机器人。这十年里面,是一个在很多方向上产生突破的,如果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比如像我是听到雷声的,因为像因特耐特,甚至很多超越人类的能力,在一些领域是在产生着很大的能听到的雷声。从产业来讲,背景也更加宏大,那个时候是PC互联网,现在是移动互联网,后面的五年,对物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影响和渗透,还有大数据和深度学习,帮助让AI的技术从后台走向前台,从不可感知变成更可感知,比如语语音,图象,语言。保守估计这十年里面,人工智能技术已经产生了万亿美元的规模。我再预测,这个纯粹是胡说八道,因为是没有发生的事情,20年到29年,我想人工智能应该是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首先认为是需求带动的,交互无数不在,以前的交互信息,浏览器是惟一的入口,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的APP在分化,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就不是一个,所以入口在碎片化,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物联网的时代,上次听说人机交互有一个词,移动时代叫Mobile ,背景里面无处不在的交互,还有简单重复性的工作需要被解放,因为人天生具有想求新,求奇的能力和愿望。

  第二是产业趋势,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能,王飞跃老师也讲了数据会成为石油,我认为数据可以成为商品,可以定价,可以交换的,技术趋势从感知到认知,上个十年语音图象都感知了,但是认知的话是被知识的收集整理和推送。如果感知不做好语言是没有办法做好的,语言和这个东西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还有一个趋势是云端结合。有很多的智能会在端上面出现,还有很多在云上做处理。这个趋势,这个时候的机器,我认为这个判断,大家不要担心这个十年会对人工智能产生什么样的威胁,因为这个时候的机器,没有好奇心,没有情感,没有自我意识,是智能的机器人,不是智慧的机器人。没有智慧,人不愿意做简单重复性的工作,比如说扫地机器人,甚至是开车,人要做创造性的工作,王飞跃老师讲了一个不谋而合的观点,从已知探索未知,这是人的观点,今天看不到任何一个可能,今天的人工智能会做机器,会去发现新的数学定理。因为没有这种探索未知的好奇的驱动,我今天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人工智能的冬天还会来吗?

  我的回答已经在我前面的讲话里面了,我们已经在春天了,冬天还远吗?夏天还没有到,今天是产生了万亿级美元的规模,后面看这个产业的规模,每十年都是一个数量级的变化。到了下一个十年的话,我觉得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在自动驾驶领域,很多领域会对我们的生产和产业组织形式,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面的机会是非常大的。

  以下为观众提问:

  提问:你的看法和我正好相反,我觉得太热了,我觉得人工智能就是两个季节,夏天和春夏,我希望有秋天,能够收获,我对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你不一样,现在很多做的东西对我们来说都不是人工智能,现在认可了这个网络就算因为计算智能来了,60年代的时候完全是控制里面的东西,最后现在都默认了,你说的广义的人工智能是怎样的,什么维度,BAT,Flac都起来了,我总认为有点不一样,加上起点,一定霍金我就头大,有段时间你们也在推起点。

  余凯:刚才已经表达我的观点了,我讲的是高低有度的智能。已经讲了智能在我们看到的,是看到了地平线,并不是他讲的那个世界。

  王飞跃:我的观点是猴子不应该判断人类。人类是猴子进化来的。

  主持人:王飞跃老师的意思是机器人是我们未来的人类,我们是猴子,是这样吗?

  余凯:人工智能到最后是帮助我们的,很难说是挑战的,因为很多基本的能力不具备的,我今天看不到那么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