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维度重新定义“国际化大学”

 無情360 2015-03-27

  【核心提示】最重要的不是如何定义“国际化大学”,而是如何找到国际化的发展途径和适合的发展模型。同时,“国际化大学”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评估体系的创新。比如,应该设立更多的“评估项目”,而不仅仅是“评估机构”。

  近年来,随着“综合国际化”(con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sation)、“世界级大学”(World-class University)等词汇的出现和流行,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与此同时,究竟什么是“国际化大学”(International University),引发学者们的热议,认为应对其重新诠释并作出新的定义。近日,世界大学新闻网发布文章《什么是“国际化大学”》(What Is 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就该问题进行了探讨。

  “国际化大学”≠“国际化定位”

  意大利米兰圣心天主教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中心(CHEI)主任汉兹·达威特(Hans de Wit)认为,近年来,我们在各种政府报告、教育类文件中都常见与“国际化”相关的词汇,如“国际化大学排名”等。然而,这些只不过是一种解释和标签,更像是时尚词语,至于什么才是真正的“国际化大学”,至今尚无严格而统一的定义。前不久,泰晤士高等教育网(THE)发布了“2015年世界前100名最国际化大学”排行榜,但大致还是依循老路,通过传统的几大方面,如国际化学生数量、教师数量等进行评估、排名。

  不过,目前欧盟国家对大学评估更倾向于一种新的方法,即多维度评估。如多维度全球大学排名计划(U-Multirank),该计划是2008年欧盟会议所呼吁的一种新的大学评估方法,主要是在国际背景下,针对大学不同类型的优势对其分门别类地评价,而非只给出单一的指标。其中,多维度评估、按绩效排名和用户导向是该排名体系的三大基本出发点。多维度全球大学排名于2013年1月在欧盟轮值主席国爱尔兰都柏林会议上正式启动,第一轮结果已于2014年初发布,今年2月发布了第二轮结果。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法用“国际化定位”(international orientation)取代了“国际化大学”,并致力对“国际化大学”进行重新定义。

  据了解,多维度全球大学排名计划在大量咨询利益相关方,进行有关信度、效度和可行性的方法学分析的基础上,囊括了大量指标,从而使用户能够在五大维度,即教学质量、研究声誉、知识转化、国际化取向和区域参与上对各机构的绩效进行比较。通过搜集所得到的这五个维度上的各个指标值,多维度全球大学排名能够给用户在线提供两类排名,即机构整体排名和机构在某具体领域的排名,以此慢慢明确,到底什么是“国际化”指标,具体又指代什么。

  达威特认为,“国际化定位”这种思路至少是有所进步的,但欧盟的这一排名也或多或少地使用了泰晤士高等教育的量化指标,比如,参考大学中海外学生的数量、海外教师的数量以及出版论文中国际学者的共同参与,等等。

  “有什么”≠“能做什么”

  达威特说,如果我们认为“国际化”仅仅是关注大学“有什么”(有国际化的学生和教师队伍),而不关注大学“能做什么”,那么,提高它们的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就会被人们所忽视。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育研究领域副教授简·奈特(Jane Knight)对此也作了相关定义。她认为,在大学国际化过程中,教师们时常感到疑惑,不知道“国际化大学”到底该做些什么。她认为,最重要的不是如何定义,而是如何找到国际化的发展途径和适合的发展模型。

  奈特提出了“国际化大学”发展的“三个世代”。第一,拥有多样化的国际参与者,如国际学生、国际教员,开展国际化的教学活动;第二,建立国际化的卫星办公室(Satellite Office),并覆盖到各大分校、研究中心和项目管理办公室;第三,建立大学独立的国际化机构,但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合作伙伴机构共同组建,这些合作伙伴机构应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达威特将奈特的三个基本观点概括为国际化合作(internationally cooperative)、国际化活动(internationally active)和国际化运转(internationally operative)。

  达威特表示,“国际化大学”还远远不止于此,他认为,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评估体系的创新。比如,应该设立更多的“评估项目”,而不仅仅是“评估机构”。目前,欧洲联盟认证机构(the European Consortium for Accreditation,ECA)开发了一种评估量化手段,用于评估大学国际化的质量并作出相关认证,对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机构以及项目都进行一定的评估,且以颁发证书和执照的形式进行认定。今年2月在巴黎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欧盟对此已进行了初步试点,对8个相关机构和项目作了评估。

  不同于以往的评估方式,除了量化指标外,该认证还将评估大学在国际化过程中的教学质量和影响,改变以往的“拥有国际化的因素”为“产生国际化的影响”。相关标准包括预期国际化(intended internationalisation)、行动计划(action plans)、实施执行情况(implementation)、强化监督管理等。欧盟表示,希望在大学里真正实现跨文化的学习、教学和科研活动,让国际化的各个因素互动起来,并不断地完善标准,塑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产出和教学产品的“国际化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侯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