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夜漫话 关山(南山)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古人称元夜(春节称元日),潮汕人俗称为十五夜。元宵节始于何时,为什么有此节?众说纷纭:有人说是道家的节日,有人说是佛教的节日,有人说是祭祀太一(天神)的节日,有人说是汉族汉以前本无此节,南北朝之后才有元宵列灯观赏之事,可能是此节乃来之域外。我想元宵之热闹,古已有之,隋炀帝杨广曾有元夕“灯燃千光照,花焰七枝开”之诗句。元宵节盛于唐宋以后各朝,如唐时京都实行宵禁,夜间都不许百姓通行,但元宵前后三日取消宵禁,任由百姓外出观灯。可想而知,禁锢多日的黎庶难得有此自由,那三个晚上必倾家外出观灯。古时元宵节欢庆之程度甚于今,甚至有的朝代放假十天的,热闹非凡,称之为“闹元宵”。元宵街市花灯万盏,游人如织,有笔记记唐代元夜“灯明如昼,山棚高百余尺”,“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写到此,我也深有同感。文化大革命前,汕头市中山公园元宵游园,园内遍吊各式各样的花灯,夜间有几台潮剧,还有电影游艺等。十点钟烟花开始燃放,天空如仙女散花,璀璨如昼,观者人山人海。散场之时,十几万人(一些是来自周边城镇或农村的)只能从两条並不宽的中山桥和月眉桥挤出,我那时只有十多岁,也是足不蹑地俗称“浮脚行”地被人群挤出了公园。说也奇怪,那时也从未出现挤压死人或伤人的事件,只不过在第二天一大早,两条桥上能捡到几只昨夜游客摩肩接踵时遗落的拖鞋、布鞋。 古时候,那些平时寸步不出家门的深闺少女、少妇也外出赏灯,这让那些风流男子也可大饱眼福。一些古装戏剧,都有元宵夜才子佳人赏灯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的故事;也有一些不良阔少、公子哥儿调戏妇女,甚至抢亲的故事。潮剧《陈三五娘》、《王老虎抢亲》和《薛刚闹花灯》等,都是发生于元宵夜美女赏灯的事。现汕头多美女,打扮时髦,娱乐也众多,且社会治安尚好,夜夜可外出,用不着象古代女子那样期盼元宵那几天晚上外出看灯,更无被王老虎之流抢亲之虞。我想,这也算幸福汕头之一吧! 潮汕地区元宵节据说以前也是热闹非凡,从农历十一起各神庙张灯结彩,也有集体举行花灯盛会。各家各户都得吊喜灯,十三日到宗祠神庙去挂灯笼,至元日十五将灯笼提回家吊于家门,意为兴灯(灯与丁谐音,意为多子多兴旺多福气)。此外,拜老爷、祭祖先当然是重要的一环。还有游老爷、赛大猪、赛大鹅、游旗标、游灯、锣鼓弦乐巡游、猜灯谜等等。志书还记载明清时有荡秋千和元夜妇女行桥度厄之俗,此俗至今只在潮汕地区极少数地方保留着。 时代在前进,一些传统节日和一些民俗也在逐步淡化。现在汕头市的元宵节清冷多了,没有什么花灯等文艺游行,没有较大型的花灯展览,没有烟花爆竹,没有张灯结彩的节日气氛。多数人只是在家吃点汤圆(本来应是一家团团圆圆一起吃的,但一些在外地工作、读书的子女春节假期后早已离汕),看下电视上的元宵文艺节目。现在很多小孩,家住高楼大厦,除了上学读书,夜晚深居简出,多在长辈的监督下看书做作业。庆元宵只能手提制作得很漂亮的各式各样的塑料花灯,独自在家里转转,玩了一会又被通知做作业去了(因为元宵不放假,写作业是免不了的)。有一些幸运的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在家附近走一走,算是游灯了。写到这,我就想到我这一辈人,中小学时好象都没什么作业,读书很轻松,玩耍的时间特别多,大人们也不那么严管我们。我们小时候自制花灯,元宵前后几天晚上,相约呼唤着一群邻里的小朋友,提着花灯,在大街小巷里奔跑追逐戏耍。那童趣,那快乐,真是今天那些有着丰富物质生活,被无限宠爱着和束缚着的孩子所无法比拟的。 以前的元宵节,是城市里热闹,什么灯展、花展,什么游园、文艺游行,什么舞狮、舞龙、舞鯉鱼、舞英歌,什么文艺汇演、灯谜会猜……乡下人都到城里闹元宵来了。如今的元宵节,城市里静悄悄的。一些青年人耐不住城里的沉寂,倒往乡下跑,去看祠堂里祭祀祖先和食丁桌的大排场,去看游神赛会的大场面,去观赏各种花灯之精巧,去观赏田野里的桃花、油菜花之自然美,去领略新农村元宵佳节之欢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