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国文学史讲稿-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金品之文集 2015-03-28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十七世纪的欧洲文学有巴罗克文学、清教徒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学之分。但巴罗克文只是一种文风,不是文学思潮,不具有普遍意义;清教徒文学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只出现在英国,不属于整个欧洲。古典主义文学才是遍布欧洲的文学主流。

  

        巴罗克文学

“巴罗克”,语出西班牙文baroque,意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后来此词用于建筑业,指的是精雕细刻、富丽繁复的造型艺术。再后来借用于文学中,专指词藻华丽、堆彻典故、比喻新奇、句式工整的一种文风。

西班牙是巴罗克文学的始作俑者,代表诗人有贡戈拉(15611627),他的夸饰的文风又称贡戈拉主义(Gongorism)。代表作有《莱尔马公爵颂》、《孤独》等。

法国巴罗克文学的代表是小说家奥诺雷和诗人马莱布,前者的《阿丝特蕾》写牧羊人与牧羊女的爱情,其中有无数的插曲和缠绵的对话,共5大卷20册。后者的《圣彼得的眼泪》堆积意象、爱用夸张,色彩浓烈,表意曲折。

在英国,早在16世纪下半叶,大学才子派作家约翰·黎里就写过一部题为《尤丽绮丝――智慧的解剖》的著作,他那种矫揉造作的文风被后人称为“绮丽体”,已经开了巴罗克文学的风气之先。

 

          清教徒文学

清教徒文学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这场革命是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的,斗争主要在保王的国教和革命的清教之间展开。清教徒主张纯洁教会,反对铺张豪华的宗教仪式,认为《圣经》是唯一的权威,从而拒绝传统的宗教法规和崇拜方式。弥尔顿和班扬是清教徒文学的杰出代表。

 

         弥尔顿(16081674

弥尔顿生于清教徒家庭,从小喜欢文学。毕业于剑桥大学。1649年,国王被革命派送上断头台,共和国成立。弥尔顿积极参加革命工作,并担任克伦威尔领导的革命政府的拉丁文秘书。1652年,弥尔顿双目失明。1660年,王政复辟,弥尔顿被捕下狱,出狱后专心写诗。代表作有《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等。弥尔顿的诗语言雄辩、结构严谨、思想深刻、主题严肃。后人称他为“道德的诗人”(a poet of moral)。

《失乐园》

撒旦原是天上处于最高地位的大天使,他生性高傲,当他听到上帝赋予独生子基督比自己更高的地位时,便十分恼火,奋起反抗上帝。于是一场激烈的战争在上帝和撒旦之间展开。最后撒旦和他率领的反叛天使败下阵来,被上帝打入水深火热的地狱。

撒旦不甘心失败,召集同党图谋东山再起。他们认为复仇的最佳方案是破坏上帝创造的人间乐园。撒旦化身为蛇,潜入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居住的伊甸园,诱惑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上帝派神子来到乐园,对撒旦作出缺席判决,同时也判决了亚当和夏娃,责令他们离开伊甸园。

《失乐园》是一部写宗教题材又超越宗教思想的伟大著作。情节由两条线索交叉而成:一条是撒旦的堕落,导致他失去天堂;另一条是人的堕落,结果失去了伊甸园和永生。我们以往的评论总喜欢抬高撒旦的形象,还说弥尔顿热情地歌颂了撒旦这个反叛者。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弥尔顿对撒旦的谴责是十分严厉的。他让撒旦说得振振有词,不是肯定他的行为,而是让上帝从一个更高的论辩平台上击败他。弥尔顿说过一句话交待了自己的写作动机,应引起我们特别的注意:“为后代留下点什么,让他们不会轻易自暴自弃。”

 

       班扬(16281688

班扬是一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贫穷的补锅匠。后来他与一个与他一样贫穷的女孩结婚,女孩唯一的陪嫁是两本皱巴巴的书:《通往天国的普通人之路》和《祷诫》。班扬熟读了这两本书,这对他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后来,他因违反教规和召集宗教集会被投入监狱,一关就是十二年。《天路历程》很可能在监狱中所写。1678年,《天路历程》出版,他也因此时来运转,成了一名著名的传教士。1684年,开始写《天路历程》第二部。1688年逝世。

《天路历程》

《天路历程》是一部讽喻小说,作者通过梦境,展现了17世纪英国王政复辟时期的社会风貌。一个名叫基督徒的人在宣道师的指点下,走上寻找天国的旅程。一路上,他经过灰心沼、死阴谷、名利场、死亡河等地方,最后终于到达天国之城。原先嘲笑他的妻子、儿女发现他生活在极乐世界里,也走上了寻求天国的征途。

班扬用饱含寓意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丑恶现象。作品中的人名都是类型化的,如基督徒、顽固、私心、嫉妒、马屁精、老世故、宣道师,等等,这种用具象表现抽象的写法,其好处在于它的高度的概括力和由此昭示的普遍意义。幻想与现实的奇妙结合,忽虚忽实的意象,使作品平添了许多艺术的魅力。

 

          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是王权意志在文学上的体现。在英国,1649年爆发克伦威尔领导的革命,废除了君主制;而后仅仅过了十多年,代表封建贵族利益的斯图亚特王朝便实行复辟;1688年,资产阶级将威廉三世捧上台,实行所谓的“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终于使原先敌对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实行和平共处。在法国,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也是势均力敌,最后经过王权的调停,建立了君主专制的国家。倡导规范、理性、秩序的古典主义文学应运而生,恰到好处地呼应了时代的潮流。

古典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笛卡尔的名言是“我思故我在”。他认为感觉是不可靠的,理性是先天的认识能力,是一切知识的根源。人凭理性认识万物,判明是非。万物之美在于真,真存在于条理、秩序、统一、均匀、平衡、对称、明晰、简洁之中。笛卡尔的唯理主义成了古典主义文学的理论依据。

古典主义文学有自己的文论家,此人叫布瓦洛,他用诗写了一部文论著作《诗的艺术》。在这部著作中,他规定理性是文学的基本原则。他倡导文学家向古希腊罗马作家学习,将他们的创作经验当作文学创作的最高准则。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说过:“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模仿。”布瓦洛据此发挥,为戏剧确立了“三一律”的创作标准:即情节、时间、地点的“整一”。具体地说,戏剧写作必须围绕单一的剧情,不应该有插曲;剧情得在一天内进行;必须在同一个地点进行。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以法国的成就最大。诗人马莱布既是巴罗克文学的代表,又是古典主义的开创者。他认为诗歌要说理。在《劝慰杜佩里埃先生》中,友人失去了女儿,诗人劝其节哀,说理透彻而委婉,充满理性的精神。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最丰硕的成果出现在戏剧。悲剧家高乃依、拉辛和喜剧作家莫里哀的作品代表了古典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

 

        高乃依(16061684

高乃依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法兰西学院院士。他的《熙德》是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作。

《熙德》

贵族青年罗狄克与贵族女子施曼娜相爱,但施曼娜的父亲因妒忌罗狄克的父亲当上了王子的教师,当众侮辱了罗狄克之父,还打了他一记耳光。罗狄克处于两难选择中:是维护家庭荣誉呢,还是忠于爱情?最后他决定先洗刷家庭所蒙受的耻辱。在决斗中,他一剑刺死了施曼娜之父。施曼娜虽然深爱着罗狄克,也只能置爱情不顾,请求国王处死罗狄克。罗狄克也主动来到施曼娜跟前,请求她用剑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时,传来摩尔人入侵的消息。罗狄克之父鼓励儿子上战场为国立功。罗狄克英勇杀敌,俘虏了两个摩尔人的国王,被摩尔人尊称为“熙德”(意为“君主”)。罗狄克凯旋后,施曼娜再次要求国王为自己伸张正义。国王同意罗狄克与施曼娜的求婚者桑肖决斗,并宣布决斗的胜利者可以娶施曼娜为妻。罗狄克向施曼娜表示:在决斗中他决不自卫,以满足她为父报仇的愿望。施曼娜则对他说:“记住,你只准赢,不准输!”罗狄克大受感动,最后将对手击倒,与施曼娜终成眷属。

贯穿全剧的主要矛盾是个人情感和家庭荣誉的冲突,家庭荣誉和国家义务的冲突。高乃依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让青年男女的爱情服从家庭的荣誉,家庭的荣誉又服从国家的利益。形式上《熙德》似乎没有完全遵守“三一律”的创作原则,尤其是时间,不可能在一天中完成。

 

        拉辛(16391699

拉辛,他跟高乃依一样,也是法兰西学院院士。代表作是《安德洛玛克》。

故事取材于古希腊传说。女主人公安德洛玛克是特洛伊大将赫克托的妻子。特洛伊陷落后,她和儿子阿斯提阿那克斯成了希腊的俘虏。联军将领,爱比尔国王皮罗斯对她一见钟情,欲娶为妻。皮罗斯的未婚妻爱弥奥娜见自己的心上人移情别恋,纵恿一直迷恋自己的奥雷斯杀掉皮罗斯。安德洛玛克则宁死不肯做使她国破家亡的刽子手的妻子。但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惨遭毒手,只好假意答应皮罗斯的要求。她准备先将儿子托付给皮罗斯,然后在婚礼上自杀。婚礼如期举行,奥雷斯为了讨好爱弥奥娜的欢心杀了皮罗斯。爱弥奥娜见爱人已死,无情地辱骂了凶手,以剑自刎。奥雷斯最后发疯。

此剧歌颂理智,警示情欲的危害。剧中的皮罗斯、奥雷斯和爱弥奥娜,都是因情欲而失去理智的人,他们的非理性导致了自身的毁灭。唯有安德洛玛克是作者竭力歌颂的人:她忠于祖国,忠于丈夫,是一个贤德而有理性的女子的典型。

 

       莫里哀(16221673

莫里哀是古典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是继希腊人阿里斯托芬之后最伟大的喜剧家。他生于宫廷室内陈设商的家庭,从小具有戏剧天赋。莫里哀是他的艺名,真名叫波克兰。他与女演员贝雅尔组成“光耀剧团”,由于经营不善,负债累累,莫里哀被控入狱。出狱后光耀剧团与另一剧团联合,离开巴黎,到外省演出。12年后返回巴黎。莫里哀是剧团的领导、演员、导演,而且还是剧本的唯一提供人。终于积劳成疾,1673年死于肺病。

莫里哀的代表作有《伪君子》《吝啬鬼》《唐璜》等。

《伪君子》

宗教骗子达尔杜弗以教士的名义寄住在富商奥尔贡家里,此人表面上虔诚庄重,骨子里凶狠歹毒,灵魂丑恶。当侍女桃丽娜袒露胸脯走过来时,他会掏出手绢,要她把胸部遮掩起来,说他不便看见;奥尔贡的夫人走过来时,他又会一把抓住她的手,向她调情求爱。奥尔贡的儿子亲眼看见达尔杜弗向他的母亲献殷勤的丑态,将事情告诉了父亲;但奥尔贡执迷不悟,坚持认为达尔杜弗是个圣徒。他还决定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达尔杜弗,写下契约,将全部财产赠送给伪君子。为了让奥尔贡醒悟过来,妻子让他躲在桌子背后,让他亲眼目睹了达尔杜弗向她调情求爱的情状。奥尔贡省悟后决定驱逐达尔杜弗。但此时达尔杜弗原形毕露,利用契约反而要将奥尔贡一家赶走。他还利用一张字据,说奥尔贡为害国家。最后是国王明察秋毫,派法警逮捕了伪君子。

《伪君子》揭露了宗教人士的欺骗性和伪善性。正因为剧本批判了教会,巴黎大主教亲自出面,向国王控告莫里哀。迫于教会的压力,国王不得不下令禁演此剧。直到支持教会的王后去世,莫里哀向国王提出撤销禁演的请求才获批准。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伪君子》虽然批评了教会,对国王是歌颂的。莫里哀只是揭露社会的恶习与流弊,主张社会的改良。在这一点上,他跟阿里斯托芬不一样:阿里斯托芬借荒唐的情节表达了改革社会的愿望,莫里哀只要求纠正社会风尚,对于王权本身,则持拥戴的态度。

《吝啬鬼》

主人公阿巴贡是个吝啬刻薄的高利贷者。妻子去世后,他对子女冷酷无情,为了金钱,强迫儿子娶一个上了年纪的寡妇,要女儿嫁给一个年过半百的富翁。他自己年逾花甲,却想一文钱不花娶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为了讨好少女,他破天荒请人吃饭,但要车夫当厨师,准备八个人的饭让十个人吃。阿巴贡所追求的少女玛丽亚娜恰好是他的儿子的情人。儿子克里昂特是个游荡子,挥霍无度,负债累累,最后只得经人介绍向高利贷者借钱。谁知这放债的高利贷者就是他的父亲阿巴贡。克里昂特后来偷走了父亲藏在花园里的一万金币。阿巴贡气急败坏,扬言要杀死全家,然后自己上吊。最后克里昂特向父亲提出条件:把金币还给他,但他必须放弃追求玛丽亚娜,成全他们的婚姻。阿巴贡答应了儿子的要求,金币失而复得,有情人喜结良缘。

这部喜剧的主题是:金钱能毒化人的灵魂,扭曲人的自然本性。阿巴贡就是一个被金钱扭曲了灵魂的守财奴的典型。

在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吝啬鬼形象有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再一个就是莫里哀的阿巴贡了。就“吝啬”这单一的性格特征论,阿巴贡的刻画是非常成功的,决不亚于莎士比亚创造的夏洛克。不同的是,夏洛克除了吝啬,还具有其他的性格特征;阿巴贡则是单线发展,除了吝啬只有吝啬。莫里哀这种绝对化的人物形象塑造,显然将自己框定在“三一律”的艺术规范中而不能自拔。莫里哀的例子表明:遵循“三一律”的创作标准固然能写出非常优秀的作品,但生活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三一律”表现不了的。

除了法国,英国的古典主义文学也有较高的成就。获得英国第一位“桂冠诗人”称号的约翰·德莱顿(16311700)不仅写出《亚历山大之宴,又名音乐的力量》这样的诗歌佳作,而且在戏剧和文学评论上有很高的建树。此人在政治上是骑墙派:他曾经热情地歌颂过克伦威尔领导的革命,后来又转向歌颂王朝的复辟。除了他,亚历山大·蒲伯(16881744)也是重要的作家。他善于写讽刺诗,善于用庄重、华美的语言表现滑稽可笑的生活内容。《夺发记》是他的代表作。诗人故意小题大做,使用严肃、典雅的笔触记述王宫中的一位花花公子的所作所为:此人开玩笑剪下了一位贵族小姐的一束头发,从而引起了一场家庭纠纷。作者意在讽刺上流社会的空虚无聊。此外,他还创作过《批评论》《道德论》《人论》等著名诗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蒲伯的生活年代已经在18世纪,这时启蒙文学已经成了文学的主流,蒲伯和约翰逊等人在那里坚持古典主义,已是古典主义的回光返照了。

德国、俄国也有古典主义文学,但成就不大,这里不一一介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