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我是歌手》:商业价值成功 音乐功能变调剂品凤凰娱乐讯 随着韩红夺得歌王,第三季的“我是歌手”也落下帷幕。从收视率和影响力来讲,本季的“我是歌手”依然还是国内音乐选秀节目中的翘楚,让其它同类型节目在与它的对比中相形见绌。而且也因为“我是歌手”在音乐选秀节目中的代表地位,让它甚至成为了一种电视平台的乐坛形象,成为很多人了解音乐和乐坛的窗口。尤其是后者,也成为“我是歌手”被许多人诟病的地方,毕竟它的节目属性,其实完全无法承担这样的音乐功能。 进入到第三季的“我是歌手”,就节目的制作来讲,已经和第一季有了明显的提升。踢馆赛的加入,一些规则的改变和细化,歌手阵容的越来越壮大,歌手退赛这种或有剧本或临时起意的话题性,以及级别更高的决赛帮唱明星等等,都让这个节目有了更多的看点。但回过头你再将第三季“我是歌手”和前两季在音乐内容上进行对比,却会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它在演唱、编曲等等音乐环节上,不仅没有任何提升,甚至因为观众的审美疲劳,以及音乐团队的疲劳,使得它在音乐成色上已经减弱了不少。 一个被标榜为音乐节目的节目,音乐上不进反退,但节目收视却不退反升,这种现象的唯一解释,那就是“我是歌手”一直只是围绕着节目制作这个环节狠下工夫,却并没有太重视音乐本身。在以音乐为本的前提下,从音乐的角度来提升整个节目的音乐品质。这个事实也是很明了的,“我是歌手”是一个优秀的电视娱乐节目,它服务电视平台的需要,远远高于音乐传播的目的。甚至可以说音乐只是一种节目主题的调剂品,同样的团队,也同样可以制作出优秀的“我是主持人”、“我是舞蹈家”、“我是厨师”或者“我是神枪手”。 作为一个从韩国购买版权的娱乐节目,经历了三季的“我是歌手”,其实在制作过程中已经有了很多中国特色的改良,以便于适应中国电视观众的收视需要,也可以说这个如今的这个节目,其实除了版权和基本规则外,相比韩国原版的节目早已经面目全非。而作为一个歌唱类的节目,“我是歌手”在突出歌手技巧、高音的同时,却一直忽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歌手真正唱现场的One Take还原。除了决赛之外,所有的节目都是提前录制,在追求所谓播出效果的同时,其实也让应该在现场证明自己的歌手,变成了“我是录音歌手”。虽然回放的效果,有现场的掌声、人声,但经过后期制作的程序,实际上那些音频作品,就是用录音室方式制作的翻唱歌曲而已。 第三季的“我是歌手”,要说音乐上给人最大的印象,那就是整个音乐团队的疲态。虽然像梁翘柏、刘卓、刘效松、黄仲贤等等,都是整个华语乐坛最好的音乐人和演奏家,但也许是因为这几年参加选秀节目的录制太多,早几年对于一首作品改编的那种灵感式创意,已经逐渐让位了比较程式化的设计,以及职业化的工作态度。因此本季的“我是歌手”几乎没有给人留下任何深刻印象的改编,那种可以和原作一较高下的编曲版本。像韩红的《莫尼山》、孙楠的《梦开始的地方》等作品,虽然在演出当时的效果非常不错,现场的观众更有可能被华丽的编曲和品目繁多的乐器震慑,但从美学的角度来讲,这不过是一种比较简单粗暴的编曲元素叠加,是最表面的融合,而没有真正和作品本身激发出化学反应。 从今年“我是歌手”的情况来看,这个节目无疑已经成为了一个音乐与电视双平台最佳资源的组合平台。在音乐方面,像梁翘柏、刘效松,以及参加节目的韩红、李健等等,都是整个华语乐坛最顶尖的人才,但有时候最顶尖的人员和资源组合,却未必能呈现在音乐环节。音乐毕竟还是一个感性、讲究创造力的艺术形式,对录制“我是歌手”这样一档音乐节目来讲,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有钱却未必是无所不能的。当业内所有的资源,从广告到媒体,从电视到音乐,看似都集中在这个平台时,但如果只发挥了平台这个传播娱乐看点,并借助看点帮助艺人得到事业提升的作用,那也只能说是一个好的商业平台,而非一个好的音乐平台。 据说第四季的“我是歌手”,也将祭出与韩国原版制作方共同开发的绝招,在节目制作手段上,想必又将因为一种全新的角度和方向,提供给观众许多的槽点和议点。而从今年帮唱环节,都能请到崔健、吴秀波、陈奕迅这样的大咖,也可以预见新一季的“我是歌手”,会在明年的歌手阵容上,做更大的升级。毕竟这种眼球效应的升级,是增长节目收视率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但因为前三季“我是歌手”一直是这么做的,当你用这样的手段在短时间起到效果时,也必然会遇上观众形成抗体的问题。当折腾比赛名次、歌手临时退赛等等看点无法再对观众起作用,明星大咖的出现也让人见怪不怪,这个时候的节目,除了提升音乐本质,让观众通过这个节目听到更多全新的音乐,以音乐本身自然而然形成话题点之外,也就无法再对观众保持一直的吸引力。但这个要求,对于“我是歌手”的节目制作团队来讲,显然是比较难。毕竟,他们是一个好团队,而不是一个好乐队;他们擅长的是写剧本,而不是曲谱。 (作者:爱地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