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土与火的结晶 陶

 云中公子 2015-04-01

土与火的结晶 陶


  • 夹砂红陶罐


  • 西阴彩陶


  • 饕餮纹陶范

  • 陶器的出现,离不开人类对火的认识和使用,它承载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与文化的面貌,可谓脱胎于烈火的精灵

    陶器,是用泥土制作成型,然后经火烧成的一种器具,是人类首次把一种天然物质加工而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发明创造。自它出现起,满足了人类对于烹饪、盛放和储藏食物的需要,大大改善了生活条件,并由此陪伴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直至今日。在考古人的眼中,陶器的考察范围包括原料、烧制工艺、器型、纹饰等方面的传承或变化,承载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与文化的面貌,可谓脱胎于烈火的精灵。
       陶器的出现,离不开人类对火的认识和使用。一般认为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已经学会使用火,考古资料证明,我国山西西侯渡旧石器文化遗址,以及云南元谋人化石地点,都发现过原始先民的用火遗迹。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我国原始先民已经掌握了用火的本领,从此告别茹毛饮血的生食时代,开始了熟食生涯。
       食用熟食和定居生活使人类产生了对烹饪、储藏等食物器皿的需要,土与火的结合便成为陶器产生的契机。原始先民或许偶然从经过火烧的泥土变的坚硬而受到启发,由无意的发现到有意的试验,逐渐懂得用水和泥转制成型,经火烧烤变成陶器。
       所谓最早的陶器,只是一个相对概念,迄今尚难对此有明确的时间界定,也难以有具体的描述。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陶器遗存,有江西万年仙人洞、广西桂林甑皮岩、江西潥水神仙洞以及河北徐水南庄头等多处,其中最早的已经超过一万年,证明我国也是陶器起源的故乡之一。
       夹砂红陶罐,1962年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为我国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可基本拼凑成型的陶器。
       新时期时代的陶器,从陶色来分,有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等品种,另有一些过渡性的间色,如红褐陶、灰褐陶、灰黄陶、灰黑陶等。陶色的差异,通常与制陶原料和烧成气氛等有关。
       原料。制陶原料是黏土,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到黏土的可塑性,从旧石器时代起,原始先民就已经用黏土塑造某些形象,如一万多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遗址中,曾经发现野牛和熊等黏土塑像。
       黏土中多伴有不同杂质,如果制陶的黏土含铁量较高,在氧化气氛中就烧成红陶;在还原气氛中则烧成灰陶;倘若火焰控制不佳,灰陶发色就不纯,成灰黑色或灰褐色,质地也较为疏松。
       根据陶质可区分为泥质陶和夹砂陶两大类。夹砂陶是在陶土中掺入砂粒等羼和料,目的是为了提高陶土的耐热和耐急变性能。除砂粒外,其他羼和料还有蚌壳末、云母片末、炭粒屑、草壳、谷壳以及碎陶片等等。
       火焰。如果用陶土抟制成型而不经火烧,只能称为土器,遇水则化泥。最初人们在地上点火直接烧器,燃烧时火焰充分接触空气中的氧气,这就是所谓的氧化气氛。毋庸置疑的是烧制温度越高,陶的质地就越好。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烧成温度普遍较低,同时存在地域的差异:黄河流域一般为900℃—1050℃;长江中下游一般为800℃—950℃;华南地区早期陶器为680℃,晚期则达到900℃—1100℃。
       窑炉。随着烧陶经验的不断累积,先民修建陶窑以求获得更高的火焰温度。考古所见较早的陶窑以仰韶文化中地下穴窑为代表,陶窑的发展经历了横穴窑到竖穴窑再到地上窑的过程,陶窑的密闭性也越来越好。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已经可以在各地的出土陶器中看到灰陶的身影。相对于红陶,灰陶质量更高。到龙山文化时代,灰陶已经取代红陶而居于主要地位,此后绵延不绝,成为我国历史上陶器的生产主流。
       陶色的不同,既有原料、工艺条件上的原因,又有时代、地域和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复杂因素。如白陶集中出现在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中游的湖南大溪文化,具有较明显的地域特色;红陶、灰陶、彩陶出现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父权制确立后,则出现了精美的黑陶和白陶,其时代性也较为明显;而彩陶的纹饰和黑陶、白陶的流行,可能还与某种原始宗教信仰、礼仪习俗和文化心理有关。
       彩陶是我国新时期时代广泛流行的一种精美陶器,主要特征是在陶胎上用红、黑、白、赭等颜色进行描绘,再经过压磨后烧制而成,其彩绘不易脱落。经光谱分析,赭红彩中的主要色剂是铁,黑彩中的主要着色剂是铁和锰,白彩中除了少量的铁外,基本上没有着色剂。
       原始社会各个文化时期的彩陶纹饰,是一种观念形态的艺术形象,它是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在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制度下的产物。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从渔猎、采集,到农耕生活,获得了艺术创造的源泉,并大胆发挥了想象力,把自然事物提炼为艺术形象并作为彩陶的装饰。例如漩涡纹常见于河流附近的文化类型当中,漩涡的线条形象地传达了来自河流的影像;垂嶂纹是从张挂的渔网中变化而来;网格纹更与编结的渔网完全一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各种鱼纹盆、山西夏县西阴遗址出土的彩陶纹,则以写实的手法,刻画出鱼、花朵等生动的形象。在马家窑文化类型的彩陶上发现了一些“○”或 “#”等纹饰,应与当时的水井有关。有证据表明,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水井。
       进入夏商周三代,我国跨入了青铜文明时代。青铜器成为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代表,也是贵族身份、权利、地位的绝对象征。与此同时,陶器的制作工艺更趋精湛,其中的代表即铸造青铜器所使用的陶制模范。
       模范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先要取土,精心筛选地表下一米的马兰黄土;在和泥的同时添入一定比例的草木灰和细沙,以此使做出的模范具有韧性和透气性,继而制作“模、范”。模要设计成青铜器的样子,纹饰凸起;范是用泥块压到模子上翻的,所以是凹下去的。由于铜的熔点高,模范还要进行阴干和烘烤,最后化铜、浇注、剥离、打磨,一件璀璨夺目的青铜器就此产生。可以说,璀璨的青铜艺术正是脱胎于陶器的怀抱。
       秦汉时期,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不仅是我国文物考古的又一次重大发现,更集中展示了秦代制陶工艺和雕塑艺术已达到承前启后的新境界。时至东汉,制陶工艺逐渐迈向另一个高峰:原料愈加精选,陶窑结构更趋合理使火焰温度更高,并且在器胎表面人工施釉,瓷器开始正式出现。此后,陶、瓷并用并称延续两千年至今,甚至成为国人文化内涵的象征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