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墨在中国画中的独特体现 - 今日头条 -手机光明网

 金扬珊图书馆 2015-04-03
url:http://www./html/2015-02/04/content_211593.htm?div=-1,id:0

笔墨是绘画的基础,造型、构图和书者情感都是通过笔墨技巧表现的,笔墨包括笔、墨、设色。一幅画的好坏,要看用笔、用墨、设色是否恰到好处。用墨和设色都是通过笔行走而形成点、线、面,所以用笔又成了三者的核心。

用笔讲究笔法。笔法包括笔力、笔意、笔韵、笔气、笔象。笔力即骨法。中国画奇特在于用最柔软的笔,写出最有力的线条,给人的印象是力能扛鼎、力挽万牛、力重千钧、力能通神。反映在画面上的力有刚力(如竹杆)、柔力(如兰花)、寸力(爆发力,如牡丹、花蕊)。因此,在行笔中应体现实与虚、正与侧、顺与逆、轻与重、缓与急、提与按、干与湿、浓与淡的变化。骨法用笔的线不管粗细都可表现为力量感与飘逸感相结合;流畅感与拙朴感相结合;干涩和圆润相结合;厚重与灵巧相结合;工整与变化相结合。

笔意是指线条要有书写性,就是人们常说的书画同源。行笔时开得进,留得住,铺得开,求变化。黄宾虹先生在《画论》中提出“用笔须平,如锥画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坠石;用笔须变,如四时迭运”。这就是画家在题款时都题“某某某写”而不题“某某某画”的道理。凡是能流传千古的画家一定是书法大家,如赵孟頫、赵之谦、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等。笔韵是指行笔的节奏感,就像音乐一样,有轻重、缓急、起伏的节奏感。笔气是指行笔时一气呵成,一根线条即便是断开的,也能让人感觉是连着的,称“笔断意连”,画面的“势”是通过行笔的笔气形成的。笔象,即画的气质,是画的最高境界,是画家笔墨功夫、笔墨语言以及画家学养的凝结,是看不到但可以感觉到的气息,这就是朦胧的精、气、神。就像人一样,有的人虽然五官长得很正,但让人感觉平淡;有的人长相一般,但能打动人。

中国画讲究“笔笔见笔”,如何能见到行笔的轨迹,用墨很关键。墨因水而发,因笔而行。“墨分五色”是说墨在不同量的水所发出的多种颜色,用水的多少决定了墨的颜色。用水过多,使线条肥和滑,见不到笔触,用水少使墨在画面上形成“死墨”,或过于干涩,使画面“火”气很重。“以墨代色”是说一切颜色都可以用墨色来代替,不仅不会让人感到单调,反而会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力,给人带来高雅感、韵味感。用墨恰到好处,才能把画的情感、主题很好地表现出来。

评论一幅画的好坏,看其颜色搭配是否恰到好处。设色画讲究色彩搭配,色彩搭配得好,才会有好的色彩效果。行画和工艺画都是大红、大绿,为什么“俗气”、“匠气”,原因就是色彩搭配不好。色彩原理告诉我们,色彩的运用要遵循规律,即画面中要有基本色、对比色,色与色之间要相互呼应。红、黄、蓝是基本色,以此为基础,可以调出各种色。将红、黄、蓝色降低纯度,只要往里加白、加灰、加墨色。红、黄色是暖色调,蓝色是冷色调,黑白是过渡色,也称“无色”。当以红色或黄色为主色调时,对比色是蓝色,过渡色是黄或红色。当以蓝色为主色调时,对比色应是红或黄色,中间过渡色为黄或红色。没有一种颜色是孤立存在的,如果只是一种颜色,当光照时色是死的。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服装颜色,无论通体是红的黄的还是蓝的,在某一个地方一定会有小块的另两个颜色存在,这样服装才好看。色彩的对比包括色相的对比,冷暖的对比,进退的对比,缩化的对比,无彩有彩对比,指向倾向。色彩在中国画上的运用一定要注意上述三种关系,否则画面显得脏、乱、板、艳、匠、俗。每种色彩的比例多少,要注意黄金分割比例。

一切美感来自自然,大自然的颜色搭配是天成的。四季更替,晨曦晚霞,花瓣花蕊,鸟的羽毛等等,它们艳而不俗,无不给人带来感官的享受。中国人是非常聪明的,他们通过对大自然色彩的观察和提炼,制造出各种好看饰品和艺术品,如少数民族的服饰等。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他们对色彩的感应和运用到了极致,他们的画作对人的视觉冲击力很大。因此,作为画家一定要注重写生,从大自然中获得美感。

王宝军

来源: 江西晨报电子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