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隍城--美丽的千年文化之乡

 丰城往事 2015-04-05

隍城——美丽的千年文化之乡

陈海燕

    隍城,坐落于丰城市的河西走廊,为丰城、高安、新建县市的金角,山环水绕,鹤峰耸入云表,狮岭凝腾紫气,有九龟朝北斗之雄;境内九龙山众壑汇合为九龙沟,曲曲弯弯,流入“龙门大桥”石板滩入清溪。先有清流之溪,再有清溪小村。源头活水,穿过村中湖塘,汇成水聚天心,辉映六角莲亭。

   隍城属丘陵地带,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森林茂盛,富硒资源丰富,旅游景点众多,拥有独特的富硒温泉和天然原生态森林,晋代的“画松亭”、“天符庵”、“镇水铁牛”、美丽的仙姑岭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隍城镇素有“文化之乡”的美喻,文化底蕴深厚,农民诗人、农民作家层出不穷,享誉千年的“社火”、“梅烛”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古老而神奇的隍城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一、“隍城”来历溯源

    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说文》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的亡魂。
    城隍庙说在西北部,像是现在的隍城。而隍城说在在九坊归德乡,应该也是现在的隍城一带。

    隍城,北宋元丰(1073—1085),陈氏由高安陈家湖迁高安大田再迁此。后人口繁衍,渐成集镇,每逢农历、六、九日当圩。以境内原有隍城大庙得名。
    隍城庙在九坊归德乡,旧名仰山庙。明知县谢龙文以其甲名易之。(甲名:因人口多,秀才多。)

    据野史记载:乾隆下江南,在浙江发现丰城方向有一道白光,遂前往私访,发现一尼姑庵,与其中一俗家女弟发生私情,生下一儿,因当地人陈姓为多,遂取陈字一边,因是皇家,故为隍,所以叫隍城。

    而正史有云:唐朝一官员名陈陶,因不满官场黑暗,遂隐居新建西山附近,因当地因地势低,百姓修筑堤坝挡水,其堤坝叫城隍,又叫隍城,故取名隍城。1958年因其中一条水系叫圳头,故设立圳头乡,1997年撤乡改镇,恢复期故名隍城。

二、千年文化遗产探究

“梅烛”来历

    丰城梅烛起源于唐代初年,丰城梅烛是丰城农村特有的一种民俗节庆活动,在河西地区的隍城镇清溪村一带尤为盛行,每年农历正月十晚举行。场面浩大,气氛热烈,方圆百里影响较大。

    事实上,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每年农历正月十日成为隍城一带不行文的法定感恩节。梅烛活动是庆祝这一节日的重要内容,因而祖祖辈辈丝毫不敢马虎、大意,特别尊重、虔诚,历年活动,由族上各房长轮流主事,筹备充分,计划周密。正月十日,全村各户户主都要斋戒沐浴,出一块桥板灯。活动出门前,要漱口洗手洗脸,举行试烛发(点)烛仪式,装灯鸣爆扛板灯出门到宗族祠堂前广场安板接龙,这就是当地俗称的“金板搭银桥”。广场由主事按房划分好地段,各房房长按分支派别、家庭排行次序由大到小排列。以隍城清溪李家村为例,全村有五房十支,大房在前、小房接后,房里又分老大、老二、老等依顺序相接,将每户出的桥板灯接成一条长龙,共有桥板百余块,板上烛灯一千多盏。

    号炮响,鸣锣开道,梅烛出巡。族长长衫礼帽,手端香盘,文质彬彬地在前面引路;龙头两旁两个手执钢叉的大汉维护秩序、排除障碍;还有数个放礼炮的花炮手、数个掌朝灯的房长,后面为花钗锣鼓队、喜乐队和挑花灯的队伍,在震耳欲聋的喜爆喜乐声中,随着飘扬的清平盛世幡旗和闪烁着烛光的火红灯笼,浩浩荡荡游动。

    梅烛,古老而典雅,取“梅占百花之魁”“烛乃光之源”之义,意境深远,属于大型群体活动,所谓独木难支、众志成城。全村每户一板,“金桥搭银桥”,连成长龙,形态逼真、构思巧妙、活动自如、充满磅然大气。舞龙者肩扛别家的板,眼盯自家的灯(笼),手眼并用、身心合一。一板一灯,浩浩荡荡在夜幕中游动,宛若一条翻腾缭绕的长龙,再现人仙境,巧夺天工。场面热烈壮观,充溢喜庆吉祥色彩,凝集民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厚重、独特的民俗文化,2008年5月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社火”来历

    社火,在旧时的丰城亦称庙会,是一个流传近百年的民间节日,始于元末,盛于明清,淡于民国,衰于文革,复兴于改革开放初期,繁荣于科学发展的今天。虽几经磨难而不灭,其缘故乃社火本身有着根深蒂固的民俗文化深厚底蕴。丰城社火,较广泛地流传于丰城赣江以西的隍城、梅林、湖塘、董家、泉港、曲江等乡镇。社火节日,一般为每年的农历七月底到农历十月底,每个村庄都有一个固定的日子,不同的村庄拥有不同的社火日。关于社火的起源,史料无一详细确切的记述,只是民间有一个这样的传说:元末明初,由于连年战争,天下大乱,饿殍遍野,瘟疫盛行。丰城赣江以西大部分乡镇惨遭瘟疫厄运,不少人病倒甚至死亡。一年的农历七月下旬,一位才识博精的得道高僧游走于这些地区进行佛教点化,为消灾保命,一些地方村庄开始按照高僧指示塑神建庙,说来也怪,从此病者日渐好转,疫情渐息。于是,大小村庄纷纷效仿,为祈求全村人畜平安,人们在庙宇落成之时都要举行隆重仪式,抬菩萨、扛彩旗、鸣铳放炮。因为大多数村庄庙宇建成都是在“双抢”农忙结束后的农历七月底、八月初,秋收之后的农历十月初、十月底,因而,社火节日一般集中在这些时段的日期里。塑神建庙最著名的是隍城天符庵。据民间传说,当年乾隆下江南微服私访,曾在天符庵住宿一晚并作祭文一篇祭祀天符庵菩萨,祭文已失传,然门粱上乾隆亲题为“作善降祥”横匾一直保留到了文革时期,令人扼腕痛惜的是,这块流传了一代代的文物在文革时被造反派砸下当作“毒草”焚毁。 

   旧时的丰城社火,人们都要抬上一尊菩萨在村镇出游。这一日,家家酒肉飘香,户户亲朋满座,村头巷尾,大街小巷到处人山人海,耍杂技的、赌博的、占卜算卦的、卖唱的、挑杂货担的满眼都是。菩萨“来”时,人人自觉让道肃立一旁,有时拥挤着的人们会全部跪下叩头。但见游神队伍,由几十人或上百人组成,以数十面彩色绣花龙凤旗开路,鼓乐队随后吹打不息。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社火游神活动被取消,但各家各户亲朋好友仍走访不绝。高兴地吃喝一顿,尽情地热闹一番。文革时候,社火活动基本销声匿迹,但有的人会偷偷地做些只有社火节日才能吃到的油炸糯米丸、酿点糯米酒,亲朋好友绝不敢随意走动,一旦发现必揪出批斗。日月轮回,斗转星移。历史的车轮浩浩浩荡荡驱向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丰城社火这深深烙上封建迷信印记的传统节日开始受到现代文明的猛烈冲击。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勤劳、聪慧、淳朴的丰城河西人们以他们敏锐的目光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追求,积极赋予了这一传统节日崭新的内涵。以湖塘集镇农历十月初四社火日,隍城圳头、坎上等村十月二十八社火日为例,一年一度的社火节日成为了这些地方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大会。旧时和儿时记忆中的社火讲的是祈求菩萨保佑,兴的是吃喝玩乐,如今大多数地方的社火讲的是买卖、招商,兴的是文明、品位。如隍城圳头、坎上等村,他们依托临靠集镇的优势,把社火节日提前到农历十月二十六,推迟到农历十月二十九,四天时间里,集镇街头所有摊位全部抢登一空,上万人的集镇家家亲朋好友欢声笑语。香喷喷的油炸糯米丸,醇酽酽的特色糯米酒,不仅把亲情友情乡情酿造得浓郁郁的,更把八方致富信息、经营理念渲染得人心振奋、信心倍添。 

    纵览整个丰城社火,归纳起来已经形成了三种独特的文化(以下部分资料曾参考陈后功先生《隍城社火》一文): 

    饮食文化。丰城社火的饮食文化主要体现在糯米丸子(俗称斋丸子)和糯米老酒(又称封缸酒)及米粉肉(俗称滑参)三种独特的饮食上。这三种饮食是社火日每个家庭必须准备的,客人来时首先吃的第一项饮食便是斋丸子。斋丸子是把糯米磨成浆,滤干后晒成干粉,然后揉成团,大小如乒乓球,用菜油炸成金黄色,吃时酥软香脆。滑参的做法是,把米拌以少许茴香炒熟磨成粉,猪肉切成长条块,加佐料和开水泡一两个小时,然后与米粉相伴,盘入事先用青菜垫底的蒸笼里蒸熟。米粉吸起肥肉油腻消食化瘀,爽口香喉,毫无油腻之感。封缸酒则是纯糯米酿成的,瓦缸密封,年代越久,酒质越浓、口感越醇。五年以上的封缸酒颜色暗红,喝时非常香醇甜嘴,男女老少皆宜。除却这三项主要饮食外,还有两种传统的饮食,挂面和肉丸子。社火之日,各家灶堂几乎从早到晚炊烟不断,路上食客川流不息。所有的亲戚朋友,认识的不认识的,只要肯进门,主人便十分高兴。花费多少也在所不惜,乐此不疲。 

    商业文化。丰城社火名气远扬,规模宏大,客流量多。董家、梅林、泉港等乡镇年年在社火日举办招商引资恳谈会,每年效果非常看好。以隍城圳头、坎上社火为例,从农历十月二十六到十月二十九,两村方圆四五里人家是宾朋满座,人山人海,车水马龙。附近几十里的村民每年都要预留一笔钱来这赶场子。商潮的涌动、商机的诱导,丰城、樟树、高安、新建、南昌、抚州、上高,甚至九江、上饶等地的商家也纷沓而至。举目商棚连云,各色货品,农副产品一应齐全。各商贩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招揽顾客,场面五花八门,煞是热闹。每日人流量不下十几万众,至于日成交量,谁也无法统计。从二000年开始,隍城镇巧借社火节日,共开发出占地两百四十多亩面积的社火交易市场,市场内分有农副产品区、服饰区、手工业产品区、竹木交易区、畜牧交易区等等。同时,一年一度的“药材黄栀子节”也在这些日子举办。 

    群众文化。丰城社火的群众文化历年来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建国前社火来临时,大多数村庄常有卖唱戏班子光顾。建国后,各种文工团及中小学、乡镇机关自行组织各种演出会在这一时间助兴。“文革”十年几乎无文化活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电影、马戏、各种地方采茶剧团年年都会在丰城社火时期巡回各地演出。二十一世纪跨入,丰城社火的群众文化已到鼎盛繁荣时期。泉港镇农民文化艺术节年年举办,董家镇、梅林镇、湖塘乡等乡镇每年都要举行一系列的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最典型的是隍城镇,如2001年10月社火日,全镇五家农民剧团会同丰城市电影公司、宜春市采茶剧团、丰城市剧团连续五天五夜狂欢助兴。2002年、2003年、2006年、2007年,隍城镇先后举办“爱党爱国爱家乡农民诗书画展”、“隍城农民诗歌会”、“隍城农民才艺表演会”、“隍城农民歌舞晚会”等系列大型群众文化活动。 

   “年年庆社火,岁岁文明讴。农村新气象,歌上一层楼”。丰城社火,火红的生活,火红的日子;火一般的热情,火一般的追求。

三、养生圣地——富硒“温泉”

    富硒“温泉”圣地位于宜春丰城市隍城集镇约1公里处,占地208亩,分布范围大约3平方公里,水温常年在31.90℃左右,有四露头,分布在泸田、圳头两处。其中:泸田温泉主要露头有两处,相距250米,日流量均达684.1吨,隆冬季水温达25℃。圳头温泉有两处大型露点,日流量分别为3229.6吨和112吨,冬季水温为27.5℃。水质清澈透明,无色无味无嗅,矿化度低,水中硒、锶含量好,口感极佳,同时含锗、偏硅酸、锌、锂、钙、镁、重碳酸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温泉四周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有悠久深厚的民俗文化与历史文化资源,享有禅宗文化、民俗文化之乡。历史遗存有画松亭、天府庵、大斜庵、娘娘庙、剑泉,史书有记载、民间有传说。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有《丰城岳家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清溪梅烛》、《许真君的传说》,还有热烈壮观的“社火”民俗活动,其盛景曾多次在中央、省电视台播放。

    近年来,隍城镇依托丰城市委、市政府开发中国养生硒谷度假区为契机,全力打造“生态·旅游·文化·幸福”隍城。围绕仙姑岭旅游区建设,结合庄园经济,全力构建“生态之乡、休闲度假民俗农家”的大生态旅游格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