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低调的荀攸和曾国藩

 尚雅轩 2015-04-06

    三国时期曹操的著名谋士荀攸,智慧超人,谋略过人,他辅佐曹操征张绣、擒吕布、战袁绍、定乌桓,为曹氏集团统一北方、建立功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朝20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就在于他能谨以安身,避招风雨。曹操有一段话形象而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这一特别的谋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见荀攸平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参与军机,他智慧过人,连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对曹操、对同僚,却不争高下,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怯懦。

  他为曹操“前后凡划奇策十二”,史家称赞他是“张良、陈平第二”,但他本人对自己的卓著功勋却是守口如瓶,讳莫如深,从不对他人说起。有一次,荀攸的姑表兄弟辛韬曾问及他当年为曹操谋取袁绍冀州的情况,他极力否认自己的谋略贡献,说自己什么也没有做。

  就这样,荀攸与曹操相处20年,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但却从来不见有人到曹操处进谗言加害于他,他也没有一处得罪过曹操,使曹操不悦。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在从征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说:“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并赞誉他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这都是荀攸懂得收敛锋芒,低调处世的结果。孔融、杨修则是反面的例子,不懂得低调最终惹来杀身之祸。

  因此,可以说,主动摆低姿态,这不是消极厌世,而是一种智慧,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洪应明的《菜根谭》中有句话叫“矜名不若逃名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喜欢夸耀自己的名声,倒不如避讳自己的名声显得更高明。

  低调不是懦弱,而是大智若愚,低调是一种洒脱的态度,一种超然的心境,一种博大的胸怀,它和含蓄、优雅联系在一起,代表着成熟和理性,是人类个性的最高境界之一。曾国藩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典范。

  年少的曾国藩并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年少气盛,一语不和就大动干戈。他时常以《中庸》中的“圣者无名,大者无形。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来训诫自己,让自己时时保持低调,即使具备鹰的凌厉、虎的勇猛,也不轻易外露,更不以自己的学识和家世欺人。

他的一位同学性情比较暴躁,有一次,那个同学看到曾国藩的书桌放在窗前,就说:“我读书的光线都是从窗户那里来的,你的桌子挡着我的光线了,赶快挪开!”曾国藩什么话没说,就把桌子移开了。曾国藩晚上点灯用功读书,那个同学又说:“平常不念书,夜深还要聒噪人吗?”曾国藩又只好低声默诵。
    低调不是怯懦,不是怕事,不是委曲求全,更不是一味忍让,低调其实是一种藏万丈雄心于肺腑之间、纳恢弘气度于平和之表、遇到忤逆不怒形于色、遭受鄙弃不暴跳如雷的自我保护的大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