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何会分三六九等? 由每个人的天分决定
本文系腾讯儒学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里面强调学习的基本方法。你知道我该去学这个东西,不如我想要去学这个东西,想要去学这个东西,不如我学它就乐在其中。对待性命之学也是一样。性命之道,你知道有这样的一个东西在那里,你想不想学是另一说,当你想学了,已经不错了,但是只有当你感觉到乐在其中的时候,你才能够真正地达到一种高度。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就是孔子的一个基本立场的体现——差等观的体现。因为孔子认为人是有差等的,基因是有分别的,所以人呢分为“上智”,和“中人”,和“下愚”。有很多道理你只能给中人以上的人讲,给中人以下的人讲他们是听不懂的,也不愿意听的。性命之道也是这样。性命之道,你只有给中人以上的人讲,他才能够接受,对于中人以下的人,他们是不会接受这些东西的,也做不到。 其实在这些观点上,几乎所有的中西方的所有的大哲贤人都有共同的见解。所以西方的学者强调真理必须要秘传,为什么真理必须要秘传?因为真理一旦如果说向大众公开的话,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有很多的真理,你跟他讲,他永远无法理解,他认为你在说的是荒谬的话,所以老子也这样说:“下士闻道则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那种天分最差的人他听到你跟他讲真理他哈哈大笑,如果他不笑,你这就不是真理了。他的笑恰恰就证明了你的是真理。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孔子在这里面其实是在片面地回答了樊迟的问题,他并不是给你详细地完全地解释什么是“仁”什么是“知”,他只是根据樊迟当时所处的位置给他讲,你做哪些行为就是符合“知”的,做哪些事情就是符合“仁”的。 孔子是一个有神论者,我们现在的口语里面经常说“敬鬼神而远之”,实际上是不信鬼神的意思。孔子不是这个意思,孔子讲“敬鬼神而远之”第一是真心地虔诚地去侍奉鬼神,第二不要去轻慢鬼神,这叫“敬鬼神而远之”。 那么仁者他的一个特点是什么呢?“先难而后获”,要身体力行。这就是《中庸》里面讲的要“笃行”,要亲身地去做。 (作者:徐晋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