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 学语文 杨庆:著名儿童心理咨询师故事:两个大人都管不好的小孩 杨太真是个小学三年级的男生,爸爸妈妈一起把他带来中心,他们认定杨太真出了问题。原来,两年半来,尤其是这半年来,杨太真迷恋电脑、成绩下降,故意激怒父母,彼此严重对立,尤其让父母寒心的是,他还有暴力和报复现象。 第一次见面,我看到一个神气十足的小男生,爸爸妈妈却脸色灰暗、神情疲惫。爸爸开口“控诉”,妈妈一语不发,杨太真则不断地打断父亲,与之争辩。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儿子躲在母亲身后向父亲发起战争。 爸爸说:“这孩子心态有问题。特别残忍。”爸爸历数杨太真的罪状,譬如被爸爸批评了,他就在爸爸的拖鞋里涂上胶水;生气时,拿玩具枪对准父母扫射;把“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词改编成“让你一个人上天堂”,在学校天天唱,以此攻击同学。 杨太真却说:“你们可以打我啊,被你们打的时候,我就像吃了鸦片一样,好舒服啊!”一语既出,孩子得意洋洋,父母垂头丧气。 爸爸说,全家每天都在为了孩子的做作业、玩游戏不停地吵啊、骂啊、打啊,就像地狱一样。妈妈说,都是我无能,我还是回娘家好了。 前三次咨询,都是这样:父亲指责、孩子辩解、母亲落泪。我也慢慢知道了更多这个家庭的故事: 孩子从出生到3岁,一直在老家和爷爷奶奶生活;3岁到7岁,和妈妈在另外一个城市生活;7岁,才和妈妈一起来到苏州,三口团聚。没想到,在一起的生活没有变得更好,孩子的表现反而越来越反常,经常与父母争吵和对抗。爸爸开始让妈妈全职在家,专门管理孩子,但情况还是没有好转,爸爸不断指责妻子,妻子承认自己失败,但觉得委屈,常常抱怨丈夫。 看着这一塌糊涂的家庭,我问:为什么两个大人,都管不住一个10岁的小孩?两人语塞,孩子趁机爬到妈妈身上,开始提要求:我要买游戏卡! 我决定一方面和家庭谈话,共同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另一方面,单独为孩子做游戏治疗,用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表达情感和学会自我控制。 第四次和第五次咨询,我发现了父母之间的积怨和矛盾,他们常常以为,当对方指责孩子的时候,其实是在指责自己,所以与孩子的战争最后统统都演变成夫妻之间的战争;同时也发现,那个被描述成“小魔头”的杨太真,在和我建立了安全的关系之后,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出礼貌、很好的控制和对规则的尊重。 我把对孩子的看法告诉父母,妈妈很感激,爸爸则不以为然,慢慢他也开始反省:“我现在似乎已经看不到他的优点了。”这段时间,孩子的一门功课有了进步,全家去餐馆庆祝,爸爸的脸虽然还是绷着,但妈妈已经开始带着笑容,说话也会笑着斜睨丈夫了。 第六次,杨太真和我玩游戏的时候,说了许多关于内心感受的话。我问他:“愿意自己去和父母说吗?”这次,杨太真在父母面前发表了长篇大论,主要内容是:小时候被父母留在老家,他伤心了很久;另外,妈妈总是表扬别人、打击他,其实别人没有那么好!在他“控诉”的时候,我提醒他不要大叫大嚷、指手划脚,又提示父母不要打断、专心聆听。这次,是一个转折,父母第一次发现他们的孩子心里有气! 第七次、第八次咨询,我主要和父母讨论孩子的“气”。他在没有“气”的时候,是个很好的孩子;他“气”了,什么坏事都做。问题是:他的那股子气是从哪里来的?父母的回应依然是防御性的,为自己辩护。妈妈说,一直想和孩子好好谈谈,他却说没什么好谈的。 爸爸认为孩子不懂得家庭的难处,他们把孩子留在老家是身不由己。妈妈叹气,说孩子其实也可怜;爸爸沉默了,说他晚上看见孩子睡着的样子,也觉得孩子很孤独。第一次,夫妻俩没有批评孩子,也没有互相批评,而是回忆起很久以来,家庭都没有出去玩了。不知多久,爸爸忽然说了一句:孩子这种样子,和我们吵架太多有关系!妈妈眼泪立刻涌出,爸爸低下了头。这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父母开始领悟到,孩子的问题不是孩子自己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和家庭、和他们夫妻关系有关了。 第九次咨询。这次咨询,妻子不断痛哭,丈夫在旁边如坐针毡。妻子历数多年来独自带孩子的艰难、控诉公公婆婆的不是之处、指责丈夫不愿理解。丈夫愈辩解,妻子愈激动。最后,妻子泪流满面地说:“我有时候真的很气,就拿孩子出气。我们对不住孩子!”丈夫开始难过了,伸手揽住妻子。这个时候,我觉得他们之间的坚冰,随着泪水在慢慢融化了。 第十次、第十一次。咨询室的气氛改变了,夫妻俩不再唉声叹气,开始精神抖擞地讨教怎么和孩子斗智斗勇。我们一起讨论,怎样避免孩子利用父母的矛盾来操纵父母,这正是杨太真“屡屡得手”的主要策略。其实,他们也带来很多杨太真的好消息:玩游戏的事情已经得到控制;和父母顶撞少了,不再和父母对立;学校老师表扬他成绩提高了。妈妈甜蜜地笑,表扬丈夫:他最近给我洗碗了! 最后一次,是妈妈单独来,我猜她要说一些话给我听。她说,三个月前她很灰心,想和丈夫离婚,而来做咨询是最后一次尝试,如果没有好转,她就要离开这个家庭了。现在,她觉得一切都朝好的方向在变化,她相信她的家庭已经好起来了。 我也这样相信。分析: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孩子的问题 影响孩子行为的个体因素有:先天气质、性格特点、性别、年龄等等。影响孩子行为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两个:婚姻关系和教养模式。除此之外,还有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也在影响孩子的行为。 许多家庭看到孩子问题的时候,往往聚焦在:我的孩子出了什么问题?比如杨太真的爸爸,他把问题归咎于孩子“恶”的天性,同时认为孩子妈妈的教育方式错误。 这样的想法,或者是把问题局限在孩子一个人身上,忽略了孩子仅仅是网络上面的一个点这个事实。其实他会受到周围的人、与他们之间关系的影响,尤其是受到家庭里父母之间婚姻关系的影响。 又或者,把孩子的问题归结为父母某一方的错误,除了使其与另一方产生强烈对立,或致力于为自己开脱辩护,并不能使之改变方式、找到新的模式。因为,某一方的做法,也和整个家庭的关系、夫妻的关系紧密捆绑在一起。 所以,解决孩子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只是从孩子身上入手,而要把问题纳入家庭的夫妻关系,系统地看待孩子的问题。 从这个案例来说,杨太真的爸爸是个典型的甩手掌柜,整天忙于工作,把家庭事务、孩子的教育,完全丢给了妻子一个人。如果这是两厢情愿的分工,倒也无妨,但杨太真的妈妈并不满意这种生活方式,她希望丈夫能够更多地关心她、照顾家庭、一起教育孩子。妻子的问题,丈夫无法解决也无法面对,因为这还牵扯到以前的家庭历史和种种恩怨。所以,丈夫把注意力转到孩子的缺点上面,以此来强调分工的理由和维持目前的家庭状态,但这引起妻子的更大压力、对老公更加生气。 长期下来,这个家庭变得越来越极端,父亲逃避在外,母亲满心怨恨,孩子纠缠在复杂的夫妻关系中间。 夫妻俩日渐疏远、积怨愈重,又无法找到解决的办法、甚至找不到出口,于是,孩子的问题成为他们关系的维系点:这既然是争吵最容易找到的理由,于是就成为情绪发泄的出口,在吵架中,至少还能保持起码的接触、沟通和共同体的感觉。这就是孩子的问题成为家庭问题焦点的原因。但是,时间久了,老是原地踏步、循环往复,会让其中一方感到绝望,杨太真的妈妈就首先想要退出这无休无止的战争了。 至于孩子,他既是母亲的唯一寄托,又是母亲的出气筒;他在爱与恨之间,会感到无所适从,所以索性让自己麻木不仁,表现得残忍冷酷,倒是可以保护自己。在父亲那边,他不相信父亲的爱,因为从小父亲就不和他生活在一起,现在也很少陪伴他,而是常常指责他、苛求他。他向父亲发动的攻击,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妈妈,毕竟,他爱妈妈大大超过爱他的爸爸。 所以,解决孩子的问题岂能绕开家庭的夫妻关系?建议:夫妻关系是家庭的第一关系 孩子的教育是“欲速则不达”,不是仅仅像操兵一样地教训孩子就行,而是先得“致远”,才能得到“宁静”。 要花一点时间,画出家庭整幅的情感地图,确定父亲、母亲的位置,才好帮助孩子找准自己的位置。 要让爸爸明白:你儿子和你老婆是同盟,他对抗你,可能是为妈妈出气。所以,你想要让你的儿子听话,恐怕你得先听你老婆的话。也就是说,你要得到儿子的心,要先过你老婆这一关。 同时,也要让妈妈明白:你和儿子缠得太紧了,也许你儿子愿意制造麻烦,引得爸爸妈妈斗起来,自己可以借机喘口气。所以,你要让儿子乖,恐怕得让你儿子知道无缝可钻,你要考虑,在自己身边给他的老爸留个位置。 明白了这些,一个10岁孩子的问题,岂是两个大人所不能搞定的呢? 本文刊载于《读写月报 新教育》杂志,原标题《家庭是一个系统》,系【问对教育】原创首发,转载请获授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