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天山诗派及其意象运用
一
诗词,中华民族的瑰宝,上世纪曾长达七十年以上备受冷落;改革开放以后,桎梏基本解除,久遭压抑的诗词首先在以老干部为主体的人群中喷薄而发,迅而异军突起,汹涌澎湃,其作品也渐而成熟,风格多样,流派纷呈。
所谓“天山诗派”,是以新疆诗人为主,自觉或不自觉地依据地域特色、文化背景、审美趣味、价值取向为追求,诗词风格基本趋于相近的一个群体。它的形成和确立当以星汉先生《天山诗派初探》发表为标志,因为星汉先生之前,尽管熊盛元、熊东遨、何永沂、王佑夫、李志忠等诗家学者多有谈及或论及,但都没有以“天山诗派”为研究对象,展开系统论述。就连2009年中华诗词学会致新疆诗词学会换届的信中,也只是提到“诗词界认为以雄浑壮阔为主调的天山诗派已初步形成”,这充其量是对新疆诗词成就的嘉许和认可。
新疆“三山”“两盆”,幅员辽阔,苍茫雄奇,在意象获取上为诗人创作边塞诗提供了独占性、可能性。倘没有在西陲生活过或游历过的人,很难写出雄浑壮阔的作品,这已经为文学创作理论所反复证明。当然,也有一种观点,“依靠历史地理读本,唐代许多诗人即使没有亲临边地的经历与体会,也能在乐府诗歌创作传统与惯性的驱动下,凭借从这些历史地理读本上获得的边疆地理知识构想边地情景,创作出诸多虚设边境的边塞诗。”(钱焱《唐代边塞诗艺术特色探讨》)尽管这些虚设边塞诗其意象运用更为密集于亲临边地的诗作,但终非第一印象。这是由于诗词写作完全不同于其他文体而享有的特例,那就是天马行空般的想象。
天山诗派的概念尽管提出于今天,但不能把它看做一个孤立的现象。一个事物的诞生有它的渊源及其归宿。在西陲生活或游历过的诗人,从汉唐至今就没有间断过,他们或因于官方,或因于个人;或戍边,或执政,或谋生,数不尽的诗人来到西陲,挥动他们手中的笔,描绘边陲的山川景象,记述人们生活的场景和情感,赞颂他们为之奋斗的精神和品质,留下了具有西域显著特征的作品。他们为天山诗派的形成,引出了一江之源。在时间这个永不停歇的长河里,还会有数不清的后来者,继续讴歌西陲的雄浑和壮阔,他们或许是天山诗派更为活跃的生力军,会有更丰富的边塞作品彰显于世。
不论是古人作品,还是今人篇什,作品的大部分都能看出他们具有相同的审美趣味,大都使用相同的意象,体现相近的风格。一是秉承“汉魏风骨”的传统,批判继承地发展和繁荣,留下了以岑参、丘处机、洪亮吉、林则徐、于右任、刘萧无、李般木、欧阳克嶷、星汉、邓世广、唐世政等人为代表的大量边塞诗,作品充满了蓬勃向上的精神,显现了以英雄气概、报国情怀为主基调的慷慨雄壮的风格。二是使用古代意象,或创新新意象,反映边疆风光和生活情趣,形成了边塞诗赓继不绝的的优良传统。三是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作,今天比古代更为丰富多彩。古代汉人在西域定居者少,往往是为征战而戍边,短居军帐幕府,作品多是反映军队生活、杀伐战场和恶劣的天气环境,还有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和思亲怀乡的哀情愁绪,而今天的诗人,就天山诗派群体而言,虽大部分祖籍内陆,但基本上都已在这里安家定居,成为地地道道的新疆人,加之又处在安定和开发建设时期,其情志与古人根本不能同日而语,故而作品少了冷峻,多了热烈,少了深沉哀婉,多了明丽健朗,少了痛苦牺牲,多了快乐奉献。即便是怀乡诗,情调也迥非古代。
二
天山诗派的诗人诗作中,亦如古人一样,大量运用了西陲的地名意象、民族意象、风物意象、自然意象,意在强化其地域特色。
意象,是由物象、事象的本质特征赋予的。物象、事象一旦渗入了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就不再是简单的物象和事象,便具备了诗的元素和内涵,成为走进诗词的必要组件。
1.承袭与演变
古代边塞诗中,这种诗化了的物象、事象,比比皆是。通常见到的有:与战争、军旅相关的,如旌旗,鼙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等,都是军旅使用的器物;还如楼兰,阴山,凉州,关山,羌笛,玉门关,阳关,长城,单于,吐谷浑,折杨柳,受降城等,都与战争的人事、地点相关;再如大漠,瀚海,月,雪,碛里,这些都是边塞的景物。在诗里只要见到这些字眼,那就不仅仅是一个地点,一件器物,一种风景,马上就会有战争或军旅的联想,因为这些“象”里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色彩,且久已固化,那就是西北地区的苍凉与悲壮,雄浑与辽阔,鲜活与宏大。
这些意象,随着时间推移,时代变迁,人们情感的变化,并没有死去,依然为诗人所用。且看两种《当代西域诗词选》、《新疆诗词卷》中的诗句。“瀚海春回芳草绿,天山雪映早霞红。”(于钟珩《丝路》)“将军天马阳关近,公主穹庐汉月圆。”(马千希《伊犁河大桥怀古》)“画角凝寒彻夜吹,马蹄翻飞掀霹雳。天兵怒气冲霄汉,逆酋授首伊江畔。九城环卫镇西陲,虎帐貔貅轻百战。”(王亚平《惠远古城放歌》)“朔漠雄关连紫塞,今朝险隘铁门开。”(王延龄《题铁门关》)“萧萧铁马乱征旗,遥想当年血战时。”(王野苹《昌吉土梁子拜民团首领徐学忠墓地》)“人道岳公留胜迹,铁甲雄兵何处?”(邓世广《金缕曲·游巴里坤》)“出阳关更远,诵塞诗边词仰岑高。八月飞霜雪,爱欹鞍啸傲,踏镫呼号。夜听叩角吹笛,沙碛响狂飙。”(孙传松《忆旧游·纪念高适诞辰一千三百周年》)“投笔巴陵道,矢志戍轮台。”(李庚元《水调歌头·赞湘籍战友从军戍边五十周年》)“万里辞亲西北去,月荒荒从此暗刁斗。沙碛远,断魂瘦。”(许波《金缕曲·以词代书致郭文涟兼示伊犁师院中文八一届毕业诸同学》)“华夏文明天下慕。丝绸路,琵琶羌笛胡旋舞。”(纪昌盛《渔家傲·军垦史赞》)“十万兜鍪出酒泉,功收三箭未言旋。张弓谁敢射天狼,五十年移万古荒。”(官福光《赠老战士》)活着的古诗意象在这几本书里随处可览,有些是直接拿来,有些是稍加改造,保留部分词素,既有古代苍凉的意味,又平添新时代新情感赋予它明丽朗健的色彩和内涵。
2.发展与创新
意象的本质属性当归于词汇,因为它依附于词汇而存在。语言是发展的,词汇是变化的,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语言。上世纪后半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局面新开,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改善,这些会自然而然地影响诗词写作,会有全新的语言表达。先看张道理先生的《踏莎行·放牧》。
放牧深山,鲜花里住,花衣花帽花民族。花前月下喜相逢,
男邀女唱欢歌舞。 牧马雕鞍,驰奔上路,马蹄声里多威武。
甩开鞭子赶白云,悠悠长调飘山谷。
其词是新声新韵。词里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牧区生活的描写真切自然。再看星汉先生的《西江月·阿姊开车,带我绕赛里木湖》。
换了大型玩具,汽车又载童年。雪山白发两高悬,只是心情
未变。 犹记家乡教我,似乎今日依然。湖心岛外转圈圈,画
个几何图案。
这词非常浅显,用语俏皮诙谐,读着如身临其境,且夸张、比拟方法信手拈来,充分表现了姐弟二人的真切感情。再看孙刚前辈的七绝《游葡萄沟》。
车行缓缓溯溪流,来访葡萄十里沟。
九月珠玑犹满架,阿娜尔汗展歌喉。
此绝玲珑精巧,没有深宏的重大主题,但访葡萄沟的轻松惬意见于字里行间。
以上三首诗词运用的意象显然是全新的,完全不同于描写西域风貌的古诗词,但又分明看出写的是新疆事物。再看,“清清坎井甘泉水,滋润东湖瓜果香。”(马森《丝路火洲》)“塞外桃源锦绣堆,兴来乳酪醉千杯。”(王介民《丝路抒情》)“穹庐错落点山陂,好是春深草盛时。”(王百谷《边疆女儿行》)“跃马天山四十秋,屯边已白少年头。”(毛乃舜《老兵抒怀》)“崖松凝正气,涧鸟噪清泉”(戴步新《车过山中》)“一扫六朝脂粉气,边关大漠暮云平。”(窦融江《石河子感怀》)“云淡风清天籁静,鹜闪鹏飞鹰疾。”(凌朝祥《念奴娇·登喀纳斯湖观鱼亭有怀》)“一缕轻风裁绿叶,几丝疏雨润白杨。”(刘树靖《库车路上偶得》)“一朵雪莲羞掩色,何时粉作岭南开。”(王善同《天池畔作》)“柳絮绵团疑雪簇,杨花新羽惹蜂忙。”(刘刚《浣溪沙·春》)恕不一一列举,几本书中崭新的意象触目皆是。比如:花帽,歌舞,葡萄沟,坎儿井,瓜果,乳酪,鹰,白杨,雪莲等等,这样的词语很少或根本不见于古代西域诗词。但有些也脱胎于古代诗词的意象,如:牧马,雪山,穹庐,屯边,崖松,涧鸟,疏雨等等。
3.借鉴与共用
新疆已经不同于旧时代的新疆。古代属于边鄙之地,关山阻隔,交通落后,荒蛮悲凉,而今天,虽然相对地理位置未变,但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设施的进步,更有互联网推波助澜,新疆除经济不如沿海地区发达外,人们的思想意识,认知观念,丝毫不比内陆落后;加上科技的相通共用,内陆有的,新疆基本都有,即使没有的,也能迅速运达。这种现状必然体现在诗词写作里。作品倘是不看标题或不知写作背景,很难判断作者写的是新疆还是内陆,其意象也不再为内陆所独有。
一睹湖光不忍归,飞龙阁畔尽芳菲。
漫天春水无穷碧,细浪粼粼照夕晖。
万顷银波荡画船,长堤十里柳如烟。
桨声欸乃歌声脆,飞入芙蓉梦里天。(唐世政《北湖春晓》)
唐世政先生是天山诗派主要作手,风格俊健老辣,《北湖春晓》当是他的另类。把它当作内陆风光亦无不可,但它分明就是石河子的景点。这类诗词还可以从其他作手作品里找到。本人也有类似现象。比如近期写的《叶尔羌河题照》,“夕阳河上美,酒沃蒹葭醉。千年静静流,富庶百川水。”不看题目,说是内陆的老河流也恐无疑议。新疆与内陆已经融为一体,渐少轩轾。
就是说,天山诗派这个群体在意象采集上已经具有了无比的优越性,他不但独占西陲的风物风貌,也可尽情地运用属于内陆的诗词意象。
三
作诗必有意境,无意境则不如不作;至少意境应作为诗人写作的理想和追求目标。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必要组件,那意象的采集运用就有非凡意义。
社会一如既往向前飞速发展,新事物不断诞生,新观念不断伴生。古人云:“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南齐书·文学传论)李渔也说“不新可以不作。”(《笠翁余集·窥词管见》)诗人须紧跟时代潮流,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不断创造新的意象,反映新的生活和新的情感。比如“鼠标”,凡是操作计算机者,无不熟悉。它的作用说经天纬地也不过分。三年来,它反复侧身拙作。“沉浸风骚午面屏,鼠标滑破未伶俜。”(《立春日奉和史文山吟长辛卯春节述怀律句》)“鼠标滑遍天下,东注望春潮。”(《水调歌头·春诗QQ群》)“鼠标潇洒农民手,尽取情资敢占先。”(《农村新景象》)“案中积简谁消尽,无趣文心动鼠标。”(《镇日》)“鼠标关注海疆巡,早惯空谈那几人。”(《海事感怀》)“个性任扬阴雨后,自由难夺鼠标前。”(《元玉奉和宗弟君明半百华诞》)“鼠标任意东千里,工友忘年昔一邻。”(《QQ与故友聊天》)“管甚天明与天黑,鼠标在手卧隆中。”(《和傅占魁先生》)诗人在大体确定吟咏对象后,要积极寻找崭新的词语来表达,以上“鼠标”在不同的篇章里随着不同的情思,因意及物,或感物生意,每每有新生意象。鼠标,再不是原来的工具,它成为缔结友人的媒介,洞察世界的瞭望镜,猎取信息的收集器,排遣不良情绪的发泄桶,还可以鞭笞阴暗,颂扬光明,宣泄情感,从而使诗词构成新的艺术境界。类似“鼠标”这样的新生意象在天山诗派这个群体里俯拾即是,恕不再行举例。
诗人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用心,一切事物都再不是单纯的,它饱含观察人的情感,走进诗里,便成为意象。首先要善于捕捉,把瞬间的灵感付诸笔墨,这种感悟往往最妙,所以一旦产生写作冲动,立马笔下生花,意达天外。其次善于雕塑,利用诗人所独具的想象力,广阔联想,调动辞格,化概念化、口号化、公式化等僵硬腐朽之语为神奇,活画出惟妙惟肖、千姿百态的形象。三要借助形象思维,把吟咏对象形象化,典型化,个性化,由形似进而神似,成为大写意的水墨画。不必追求古奥、艰涩的言辞以示学问,平淡之语,往往是名篇佳制的共同特点。
诗词,伴随人类的历史走过了数千年。天山诗派没有理由不发扬光大西北边陲之诗的山川,诗的民族,诗的生活,诗的追求和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