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日,今年的主题是“科学治疗、律动生活”。你知道吗,写字越来越小、步伐越来越小,都有可能是帕金森的前兆。 对于帕金森病人而言,连稳稳地捧起一杯水都是一种奢望。这些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症状,很多病人害怕被别人嫌弃,宁愿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而不愿被外人“指指点点”。 但近年来,这种病正呈现出低龄化趋势。目前,我国帕金森病患者约有200万到250万人,是全球此类病患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而这其中,仅仅有50万名患者在接受治疗,还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患病。 帕金森病人:这是别人不懂的世界 47岁的李勇(化名)隔着帘子,蜷缩在病床上。他说:“发病时,无法控制身体,连小便都憋不住,经常尿湿裤子,让我尴尬。” 中午12时,李勇的姐姐来给他送饭,顺便帮他换上干净衣物。“弟弟患病了,全家人轮流照顾,他严重时无法行走,吃饭要人喂,上厕所也要人帮忙,生活质量差。” 没有亲人在的时候,李勇静静地坐在病床上,有什么需求也不按床头的呼叫器,向护士寻求帮助。没有表情,没有话语,静静地待在自己的世界里。 一些帕金森病人向记者吐露心声:“害怕孤独,但更害怕被嫌弃,每次上街看到人们对着自己指指点点,就感觉非常自卑,有时觉得生活一片黑暗,看不到出路。” 手抖不一定是帕金森病 说到帕金森病,许多人对于它的认识就是手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神经生物学研究室主任陈彪教授表示,帕金森病的表现之一为震颤,即大家所说的手抖脚抖,但并不是所有的震颤都是帕金森病。震颤可以分为很多种,常见的有生理性震颤、原发性震颤及帕金森病震颤。 原发性震颤多表现为活动时震颤,静止时很少出现。帕金森病的震颤往往是静止时出现不自主地有节律的颤抖,通常会出现单侧手搓丸样运动,其后会发展到同侧下肢和对侧肢体。此外,患者还会出现运动迟缓、肌张力高、姿势和步态异常等,如走路只能走小碎步、“面具脸”——病人表情呆板像是戴了一副面具。 年轻患者不断增多 帕金森病一贯被称为“老人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老人,目前没有方法可以治愈。诱发帕金森病的具体原因目前不明,但认为衰老、遗传基因和环境毒素暴露是最主要的相关因素。但是有关报告显示,因受环境污染、脑外伤、吸毒等因素影响,年轻人也有可能患帕金森病。临床上遇到的50岁以下的帕金森病患者不断增多,30多岁的年轻患者也屡见不鲜,甚至有十几岁的患者。有统计显示,“青少年型帕金森病”患者占据该病总人数的10%。因此,及时发现身体发出的患病信号非常重要。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神经生物学研究室主任陈彪教授指出,帕金森病分三个阶段:一为易感期,二为高危期,三为运动症状状态阶段。所谓高危期就是已经患病,但还没有出现震颤、运动迟缓等症状,此时会出现一些非帕金森病人特有的表现:如嗅觉减退、便秘、睡眠障碍、抑郁等。出现以上症状的人群应提高警惕,尽早排查帕金森病 早期治疗很关键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需警惕帕金森病早期的蛛丝马迹,尽早到专业机构进行诊断。陈彪教授强调:不要等到帕金森病影响到了生活质量才进行治疗,一旦确诊,就要立即治疗。 一项调查表明,对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是导致近八成的帕金森病患者未能及时就医的重要原因。陈彪教授说,虽然帕金森病仍然无法彻底治愈,但有调查发现,发病后1—3年内便开始治疗的病人,在自理能力、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等方面明显优于发病后4—6年才开始治疗的病人。 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而其中药物治疗作为首选,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一经确诊,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左旋多巴。 每天运动一小时可以帮助预防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一份研究证实,每天运动一小时可以帮助预防帕金森症。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博士以43368人为研究对象,经过12.6年的跟踪调查后得出了上述结论。研究发现,运动、遛狗、洗车、休整庭院、家务劳动以及上班时步行到汽车站或是地铁站等时间加在一起达到一周6小时的人比运动时间不足2小时的人患帕金森病的平均比率低43%。此项研究结果已经登载在英国神经科学专刊《脑(Brain)》最新一期上。 >>>链接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临床上以锥体外系运动障碍为特征,表现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和强直(rigidity),此外病人还可出现吞咽困难,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痴呆。估计目前在中国有200万以上患者。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大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帕金森病患病人数还在增加。临床表现: ——震颤(Tremor):不自主抖动 ——肌强直(Rigidity):肢体、关节运动阻力增加,僵硬、不灵活 ——运动迟缓(Bradykinesia):随意运动减少,减缓运动/不能运动 ——姿势步态异常(Postural Instability):站立或行走时姿势异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