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羽《茶经》解读 与 杨青平"增补"----草木之灵

 风歌一曲 2015-04-12
陆羽《茶经》解读 <wbr>与 <wbr>杨青平"增补"----草木之灵

陆羽《茶经》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叶著作,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原文7000字,言唐代茶事。而一千多年后,茶事已今非昔比,所以无需照搬原文,只需掌握于今有用的部分即可,但需要解读与增补。

一、茶的起源《茶经》原文摘译简编:
茶树起源于南方,矮者几尺,高者几丈。其字,或写作“茶”,或写作“荼”。野生茶树为上,人工栽培的次之。阳坡茶树为上,阴坡茶树次之。茶因产地不同而不同,品质差异很大。

解读与增补:
现代植物学也肯定茶树起源于南方。茶树分为灌木型茶树(矮者几尺)和乔木型茶树(高者几丈)。茶的利用可追溯至神农。“神农氏尝百草,曰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古代之“荼”,一字三义:一、茅草、芦苇之白色的花絮,有成语“如火如荼”;二、苦菜,《诗经》里有“荼”字;三、就是指茶,“得荼而解之”就是说茶叶可以解毒。据说汉代就有“茶”这个字,到唐代“茶”、“荼”并用,陆羽《茶经》用“茶”字,不用“荼”字,慢慢地人们也都不再用“荼”字。野生茶树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当然比人工栽培的好,可惜现在野生茶树太少了,只能靠人工栽培的茶树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阳坡的茶树日照充足,光合作用强,当然比阴坡茶树好。茶因产地不同,其所含成分有差异,所以品质、品味也有差异,但是差异并非像古人认为的那么悬殊。不同产地的茶叶的差异主要是品味的差异,而品味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加工方法的差异,在加工之前,鲜茶叶是有差异的,但差异不大。


二、茶叶的采摘和加工《茶经》原文摘译简编:
二月、三月、四月采茶,采四五寸长如笋之芽叶,清晨带着露水采,雨天不采,阴天不采,只在晴天采。鲜叶蒸熟,置臼中用杵捣烂成泥,填入模型中,勿使汁液外溢,焙干,成饼,用竹条穿起来,以便贮藏运输。此过程,需用十五种器具。

解读与增补:
二月、三月、四月采茶,皆为春茶,未记载夏秋采茶,可证唐代无夏茶、秋茶。采四五寸长如笋之芽叶,可真不算短,不算嫩。唐尺一尺约30厘米,比今少3厘米,四五寸长为12~15厘米,怪不得“如笋”呢!今之绿茶,如毛尖、龙井等,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长度不过几厘米;今之红茶以及其他发酵茶,采茶如薅草甚至如割草,则足有十几厘米长。论嫩度,绿茶胜过红茶。可是,现在唯嫩为优亦不可取。只采芽,不带叶,太嫩,营养成分太少,卖价却很高,只是满足了买者和饮者的虚荣心。茶叶茶叶,只采芽,不带叶,岂不成了茶芽!芽带叶,营养才丰富。如今采茶季节,不分清晨、傍晚,不分晴天、阴天,争分夺秒,以保产量,哪像古人那么讲究。其实不必那么讲究,因为带不带露水,是晴天还是阴天,茶叶的质量没有显著差异。更有别的茶书记载,采茶必用处女,每采一叶含在嘴里片刻再吐出,则为上上好茶。这便是荒唐了。

茶叶加工始于唐代,却是用蒸的方法。在唐代以前,茶叶是不加工的,采来鲜叶直接煮了喝。蒸茶叶的加工方法在宋代以后就淘汰了。现在炒制茶叶的加工方法是从明代开始的,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发酵的,如龙井、毛尖等,泡出来的汤是绿色的,故称绿茶;一种是发酵的,所谓发酵,就是闷起来沤一沤。发酵的程度又各不相同:有的两成发酵,泡出来的汤发黄,如君山银针;有的五成发酵,泡出来的汤颜色更深一些,如铁观音、乌龙茶;有的九成发酵,泡出来的汤呈红色,这便是红茶;有的十成发酵,如普洱茶,泡出来的汤红得发黑,也叫黑茶。茶叶的风味与茶树品种有点关系,但更主要与加工方法及发酵程度有关,几百年来,天下饮茶的人各取所好。茶叶中含有三百多种有机分子,十几种无机分子,都有益于人体,其中含量最多是茶多酚,约占茶叶重量的20%。茶多酚可以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抗血栓、抗癌、抗菌、消炎、解毒……好处多多。但是,茶多酚随着发酵程度的加深而被破坏。一般来说,不发酵的绿茶的茶多酚含量,是五成发酵的乌龙茶的2倍,是十成发酵的普洱茶的4倍。所以,茶学家建议人们首选绿茶。但是,茶多酚有收敛作用,对胃有刺激,胃寒的人不宜喝,而红茶、普洱茶的茶多酚含量少,故有暖胃之说。另外,茶叶中的咖啡因也随着发酵而遭破坏,有的人喝绿茶兴奋,睡不着觉,喝红茶、普洱茶就没事。这只说了茶多酚、咖啡因,还有几百种成分难以一一细说。总之,各种茶叶各有优缺点,很难说谁比谁好。

最近几年,普洱茶被炒得沸沸扬扬,炒作者忽悠得无数消费者都相信普洱茶是最好的茶。普洱茶的特点是充分发酵,可以长久贮藏。可是“充分发酵”被炒作成“营养保健价值最高”,“长久贮藏”被炒作成“越陈越香”、“无限增值”。其实,茶叶的发酵主要是为了方便贮藏和运输。绿茶不发酵,虽然茶多酚含量高,却极易被氧化,怕吸潮怕见空气,所以不适合长久贮藏和远程运输。在马帮时代,几个月走几千里路,只能贩运发酵茶,为了方便驮运,又把发酵茶压制成茶饼或茶砖。这样的饼茶、砖茶,若用鲜嫩的茶叶,其营养保健价值、经济价值也是很高的,但是,绝大部分饼茶、砖茶用的都是粗枝老叶,发酵过程如同沤粪,制成后主要销往草原和高寒山区,那里没有蔬菜,而茶叶含有维生素,茶多酚还能促进人体对维生素C的吸收,所以游牧民族不可一日无茶。

普洱茶为什么可以炒作成功呢?
原因是:一、打市场牌。普洱茶市场份额少,控制货源所需资金就少。因为市场份额少,所以人所不知,如果人所共知,就难以忽悠。普洱茶在清代沿着几条茶马古道运往缅甸、西藏、广东、中原、北京,民国以后渐衰,建国以后几乎停止生产,转而发展绿茶与红茶,改革开放以后才有所恢复。普洱茶市场份额少,盖因如此。二、打文化牌。西北有丝绸之路,西南有茶马古道,这是多么深远悠久的文化呀!2005年到2008年,普洱茶茶商们组织一拨又一拨的马帮驮着普洱茶,穿着民族服装,向北京进发,沿途8000里,一路热热闹闹,观者如堵。网上能搜索到的新闻报道据说有18600篇。普洱茶就这样火了,价格翻着跟头涨。三、打收藏牌。普洱茶经过完全发酵,不怕氧化,所以耐贮藏,而耐贮藏的东西宣传它只会增值,不会贬值,就有人信。这三张牌打出来,价格就炒上去了,这时炒作者该出货了,大赚特赚,而跟风者都砸在手里了。不过不要紧,不是“越陈越香”吗?留着慢慢喝吧,这辈子喝不完,就留给子孙后代喝,只是贵了点。

2009年,普洱茶退烧了,茶商们又开始炒作普洱茶茶膏。现代人很少听说过茶膏,更别说喝了。茶膏也可追溯至唐代。陆羽《茶经》里就有“膏”字,是指茶叶蒸熟捣泥过程中溢到表面的浆汁。宋代,把此浆汁取出,凝成膏,单独冲泡,谓之曰精华。宋代只是有人这样做,并未普及。到了清代,其他茶叶已无茶膏传世,只有普洱茶茶膏尚存。清代普洱茶茶膏一般是用大锅熬制的,作为贡品,贡献给朝廷。现代人一听说是贡品,以为珍贵得不得了,其实在封建社会,地方上的土特产品都是贡品,属于实物税,缴上去供朝廷享用。现在的普洱茶茶膏据说100公斤茶叶才能提炼出5公斤,用的是生物技术和低温萃取的方法,不是大锅熬制。

普洱茶产于云南思茅市。思茅在元代叫“思么”,方言音,不解其意,叫着叫着,到清代就成了“思茅”。新中国成立后思茅市是地级市,辖九县,其中一个叫普洱县。普洱在元代叫“普日”,叫到明代,史书上记为普洱。普洱县在清代是普洱府府治,管辖着思茅。普洱府所产茶叶就叫普洱茶,此名一直叫到现在。在普洱茶炒作高潮的2007年,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

不厌其烦地介绍普洱茶,是要告诫饮茶者:各种茶叶各有特点,各有风味,不分伯仲,全在个人所好。馒头与烧饼,口味不同,但都是面食,营养价值是一样的。


三、煮茶的用具和方法《茶经》原文摘译简编:
煮茶需用二十六种器具(略)。茶饼需用火烤。先近火烤,烤得起小疙瘩,离火五寸再烤,烤得冒热气为止。装入纸袋,封口,不让香气散发。放凉了,置碾槽里碾成细末。烤茶饼,木炭火为上,柴火次之。用水山泉为上,江河水次之,井水再次之。烧水,锅底冒“鱼目”样的水泡为一沸,锅的边缘冒水泡为二沸,锅中间翻腾为三沸。一沸放盐,二沸放茶末,三沸舀茶喝。水面有白色泡沫,连白色泡沫舀起,趁热喝下。

解读与增补:
唐代饮茶,比现在的功夫茶还费工夫。现在的茶不同于唐代的茶,所以其煮茶用具和方法不必效法。只是用水与现在同理,可是我们住在城市里,喝的自来水是加了漂白剂的河水,连唐代“再次之”的井水也不如。


四、茶事的历史记载《茶经》原文摘译简编:
从唐之前的史书中选择了四十七则茶事记载,与之相关的名人有:神农氏(炎帝),周公,春秋末期齐国的丞相晏婴……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扬雄……三国时期东吴国主孙皓(孙权之孙)……西晋第二代皇帝(晋惠帝,著名白痴皇帝),西晋文学家左思……东晋名相谢安(为淝水之战运筹帷幄)……唐初瓦岗寨军师徐茂公。

解读与增补:
从神农氏到唐初跨度三千多年,历史名人灿若繁星,却只摘录四十七则茶事记载,所涉名人也仅几十位。由此可见,唐以前,饮茶并不普遍。民间普遍饮茶,始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这也是陆羽生长的年代,这个时期属于太平盛世,所以饮茶蔚然成风。盛世饮茶者众,古今皆然。改革开放以前,城里人几两茶叶喝一年,农民几年也不喝一两茶叶,豫东农民甚至把白开水称为茶。


五、茶叶产区《茶经》原文摘译简编:
唐代有八大茶叶产区,都在秦岭、淮河以南。淮南茶以光州(今潢川)为上,义阳郡(今信阳)、舒州(今安庆)次之。

解读与增补:
现在茶叶产区要比唐代大得多。不说南方,只说北方。陕西的汉中、甘肃的陇南、山东的日照都是茶叶产区。新茶区缺乏历史文化,但品质并不差。老茶区常以陆羽《茶经》记载而自豪,但是陆羽对淮南茶的评价常令人困惑。潢川县的茶叶没有信阳县的茶叶好,尽人皆知,可是陆羽记载怎么是反着呢?我们应该这样想:唐代是蒸茶,现在是炒茶,也许一千多年前潢川的蒸茶就是比信阳的蒸茶好。许多人不会这样想,于是就硬说陆羽时代的光州就是现在的信阳县。

饮茶,都在乎它的历史文化。福建武夷山的大红袍,因茶树长在岩石上面,号称岩茶。有几棵老茶树据说有一千多年历史,格外珍贵。据说尼克松访华,毛主席送给他四两武夷老茶树茶叶,尼克松嫌少,周总理说,一年总共才产二斤,四两就不少了。其实,从科学角度讲,老茶树与新茶树相比,其鲜叶所含有机成分并没有多大差别,甚至老茶树还不如新茶树呢,因为新茶树生命力旺盛。


后记陆羽《茶经》可谓经典,阅读、理解、掌握其实一点也不难。其他经典呢?亦如此。古为今用,学以致用,我们应从经典中获取于今有用的营养。喝茶如此,其他亦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