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真的了解中国人的素食智慧吗?

 青梅煮茶 2015-04-12

大抵中国古典意义上的素食主义者,莫不与佛、道相关,因此都喜欢来点玄的。然而以“玄之又玄”的妙论而把世人搞得“恍兮惚兮”不知所云的众多老祖宗中,自然又非老子《道德经》莫属,所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素食主义”在古代并不等于“不吃肉主义”。“素”字本义是指白色、干净和质朴,素食在中国古代有三种含义:一是指蔬食,此义与我们现代意义的素食重合,《匡谬正俗》中记载:“案素食,谓但食菜果饵之属,无酒肉也。”在《庄子.南华经》中则直接用了“蔬食”一词:“蔬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二是把生吃各种瓜果植物,与现代意义上的天然纯素食有相近的地方,区别只是现代人已很难吃上他们理念中的“天然纯素食”了;第三指无功而食禄,此乃由肚皮上升到大脑的高度上去了。

按照中国的古老传统,人不应该追求浓烈肥厚的饮食,“平易恬淡”才是养生的硬道理。汉朝时期豆腐的问世,可以说是把中国古代素食提高到“主义”的高度的划时代的大事。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蔬菜瓜果品种的增加,民间饮食市场的素食品种亦日益丰富。后来,随着佛教东传,梁武帝更把佛教与素食共同推广到他的率土之滨。在北魏时期,贾思勰着的《齐民要术》内,就将素食专门列为一章,并论述了它的制作方法。


延至宋代,中国人民又重新掀起了学习中国古典素食文化的新高潮。据《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记载,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的餐饮业中,已经有专营素菜的素食店了。在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记载有一百多种食品,其中大部分为素食,包括花卉、药物、水果和豆制品入菜等,还首次记载了当时有“假煎鱼”,“胜揉夹”和“素蒸鸡”等“素菜荤作”的诸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技术。此外,还有陈达叟的《本心斋疏食谱》记录了20种用蔬菜和水果制成的素食。清末薛宝辰曾有素食专著《素食说略》,其中记述了200多种素食,其生动性和丰富性已大大超过前代。

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饮膳正要》、《本草纲目》等古籍中都记载有用蔬菜制作素食的饮食疗法。比如现在人人都知道的常吃芹菜能降压、健胃、利尿;常吃萝卜、山药能健脾消食、止咳化痰、顺气利尿、清热解毒;常吃黑木耳、香菇等有清涤胃肠,滋胃降压、强心补肾脏等作用等。总之从古至今,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民间观念中,都保存有素食养生延年益寿的思想。

古人也将吃素纳入神圣庄严的场合,凡重大的祭祀活动前夕,一定要“茹素数日,以净其身,清其心”。通过斋戒来修身养性,通过寡欲来清心明神。随着佛教的迅速发展,“素”与“斋”成了汉族佛教徒最明显的特征,逐渐吃“斋”与吃“素”也就变成同一个意思了。

在佛法的古老智慧中,清净素食正是作为调适身心的最普遍的手段而保留下来的。当然除单纯的调适身心以外,素食也初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和道德层面上的意义。素食即是爱护众生,即是慈悲,即是仁德。这些理念如今已深深地印在东方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无论你信还是不信,它都仿佛每个人背后的一只无形的手,悄悄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