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画侍玉 不俗仙骨--王一卜玉雕作品赏析

 苏迷 2015-04-12


云兽
梵音

流莲

溢相



一叶一菩提



沉浮

观音双燕

止观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虚怀若谷

游心
洞天福邸
             
  “春日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站在制高点望十全街,鳞次栉比的黑色瓦檐后隐藏着玉兰与嫩柳,一派老苏州的风情。王一卜玉雕工作室内偶有客人到访,泉水在壶中煮沸,泡起新添的茶,几句浅语叮咛。玄关处几块石,墙上几幅画。室内青花小碗、梅瓶、毛笔透着清欢。锦绣小匣中珍藏着各式精雕细琢的美玉。
  恰若他本人的名字一样简洁,王一卜的玉雕作品初见便觉得精炼,素简。明朗的线条带着几分禅意,可见其功力之深厚。他毕业于苏州工艺美院书画鉴定专业,师从著名玉石雕刻大师葛洪。
  深厚的书画底蕴赋予他手中玉料别样的内涵,不管是手法或题材,都有独到之处。王一卜说,雕刻就是做凹凸艺术。一般雕塑都是往外凸,但他别具匠心,不断尝试从凹中做凸、凸中做凹,不仅丰富了画面,也给视觉带来强烈的反差。细细把玩之间,似乎人生的大道理也不言而喻。
  在接触玉雕的最初三年,王一卜并不觉得绘画对他的玉雕创作有很大帮助,在他眼里,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随着创作道路越走越长,绘画与他的玉雕创作联系愈来愈紧密。绘画和玉雕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离不开文人的气性,彼此相通。而中国传统文化无非“阴阳”二字。绘画讲求阴阳,玉雕也是如此,它不过是比绘画多了一个立体造型。譬如,他所雕刻的一方观音,那兰花指便是取自古画,通过点线面完美地刻画了纤纤玉手。
  对于玉雕师来讲,点线面在画面的分布以及彼此之间的虚实、疏密、强弱往往能成就一件作品。而闲暇时期,王一卜总是潜心钻研魏晋石窟造像,取其古意盎然的超然之韵,他欣赏宋元水墨的空明幽淡并将其融入玉雕。也许是天赋,加上如今的勤练,王一卜对线条具有极强的把控能力。一件作品上,仅仅是简单的几条线,却因为线与线之间有所起伏变化,所以整块玉也“活”了。画面虽简,意境却郁勃澹宕,耐人寻味。
  “深画眉,度清讴,添香入金兽,笙箫下画楼。”珠玉宝石是工匠精心雕琢出的艺术品,但在金粉敷面之时,心底的愿望却是洗尽铅华。精湛的手艺再融入文人化的思想、精神,玉不再是那块普通的玉,而是将它的存在转为了时代记忆。
  常言道“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大抵是说凡夫俗子面对凶恶的神反而惧怕,但面对慈眉善目的观音便也心怀善念了。观音眉目端正,集大善大美于一身,这也是王一卜常选的题材。佛像和莲花,几乎是陈词滥调的组合,如此境遇下想要推陈出新,用心与勇气缺一不可。不过王一卜刀下的观音确实推陈出新,就像是一出极简主义的实验。譬如他的《流莲》,所有表现对象无一以完整面目示人,且线、面绝少,大开大合、收放自如的气度充斥其中,涵括了长短、宽窄、凹凸等多种变化,无有单调、简单之感。莲柄以空灵的姿态随意流动,不落俗套。又譬如一件《观音双燕》,长条的阳起线勾勒出观音的鼻梁,上端凸起小圆珠,下端辅以简化唇形,由此隐现整个面部轮廓,这是王一卜所熟稔的手法。
  当今苏州玉雕名家迭出不穷。像王一卜这个年岁的后起之秀也正在用自己的阅历、对世间万物的感悟去寻找自己的道途和表达手法。若问起怎么负担昂贵的原材料,王一卜倒是轻松一笑。他说若有苦楚,也是来源于工艺上。如何提高手艺和创新风格是个难题。如果外界反映自己的作品和前辈太相似那他便会沉思,什么才是属于自己的语言。
  “我经常会问自己,到底喜欢怎么样的风格,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价值,跟他人不一样。”王一卜说。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乃通灵之物,得之,养之,爱之,信之。久而久之,玉因人而润泽,人因玉而忠厚。人玉合一,相得益彰。玉在精心呵护弄玉人的情怀心灵,而玉雕创作者也是在赋予玉一种秉性,并且无法相离。
  □大沐

  王一卜简介

  号一卜山人,毕业于苏州工艺美院书画鉴定专业,师从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葛洪。2012年成立个人工作室。现为苏州市玉石雕刻行业协会理事,苏州市玉石雕刻行业协会平江分会副会长。
  2013年作品《慈》获天工奖银奖;2013年作品《笑·容》获子冈杯金奖;2013年作品《易》获子冈杯最佳创意奖;2014年作品《浮沉》获子冈杯金奖;2014年作品《云间》获神工奖金奖;2014年作品《净》获苏州新人新作展金奖;2014年作品《天人合一》获百花玉缘杯金奖;2014年作品《梵境》《淳和》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银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