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徐简 □985工程极大地增强了部分高校吸纳教育资源的能力,把它们推到了高等教育分层结构中的顶层 □绝大部分最初生源质量排名靠前的985高校维持了优势 □一些生源质量排名原本不相上下的高校,因为进入985与否而扩大了排名差距 -------------------------------------------------------------------- 985工程对于本科生源的确存在一种聚集效应 2013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就业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以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该文件实施效果如何有待日后观察,但其背后暗含的逻辑悖论让人深思:一方面,政府通过出台并强有力地推行211和985等含有强烈国家意志的高等教育扶持计划和振兴工程,极大地增强了部分高校吸纳教育资源的能力,把它们推到了高等教育分层结构中的顶层,同时使得非985工程和非211工程高校落到分层结构中较低的位置。这客观上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因其不同的高校出身而具有不同的结构性位置;另一方面,当市场作出反应,把毕业生据此划分为三六九等时,政府又判之为违反了公平原则,应该禁止。 这样的市场反应也将对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格局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个潜在的后果是:一些非常出色的专业类高校——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因为未进入985工程,其毕业生面临尴尬的处境,如任职重点高校的机会微乎其微。可以想见,在不利的市场反馈下,这些高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会逐渐降低,它们的发展会日益逊色于综合性更强的985高校。 如果说就业市场——毕业生的出口角度的反应现在已经引起了相当的关注,那么,从招生——学生的入口角度来看,这些国家意志的工程是否正在导致高质量生源向这些“工程类”高校集中,从而使得“非工程类”高校处于相对劣势的位置呢? 这需要用数据来证实或者证伪。我们主要运用网络上公开发表的中国网大大学排行榜中关于生源质量一项的数据,具体包括高校新生1998级、2001~2006级、2010~2011级,横跨14年,共9个年级的生源数据,来对此进行分析。 无论是通过对单个高校生源质量排名的历年比较还是对数所高校生源质量排名的历年比较都可以发现,985工程对于本科生源的确存在一种聚集效应:对于那些生源质量排名本来就靠前的985工程高校来说,进入985工程加固了它们的地位;对于那些生源质量排名本来较为靠后的985工程高校来说,进入985工程提升了它们的生源质量排名。 财经类专业的吸引力冲抵没能进入985的不利影响 985工程政策对非985高校生源质量有影响吗?曾经拥有高质量生源的高校是否因为没有进入985工程而日益失去高质量新生? 10多年来生源质量一直位于高考平均录取分数排名前38位的非985高校有7所:北京邮电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另外,北京交通大学和外交学院各有一次,北京语言大学有两次未能进入前38位,其他年份则全都位列其中。 有趣的是,这10所高校都属于非综合性专业特色类高校,包括3所财经类高校、3所语言类高校、1所政法类高校、1所外交类高校、1所信息技术类高校和1所交通类高校。从排名变化折线图可以看出,虽然3所财经类高校的生源质量总体上仍然在提升,但是中央财经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生源质量排名的提升速度明显下降,3所语言类高校的生源质量排名稳定中有微弱下降,其中,2001年和2002年是重要的分水岭。北京邮电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近些年的排名一直在下降,北京交通大学在经历急剧下降后现在比较平稳,外交学院则是在保持了多年的高生源质量排名后在2011年出现直线下降。 这一方面说明没能进入985工程的确导致生源质量下降,另一方面也说明985工程不是影响生源质量的唯一因素,还有专业的影响。其中,财经类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乃至于可以冲抵没能进入985工程的不利影响。 我们就以几所财经类高校作一个比较。部属财经类高校共有8所,我们对其中7所高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作推理分析。如果没有进入985工程导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在生源质量排名上有所下降,而专业的吸引力又提升了所有财经类高校的生源质量,那么,这3所高校与其他4所高校之间的生源质量排名的差距会逐渐缩小。正如我们所预期的,数据清晰地表明,一方面,7所财经类高校的生源质量排名都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其他4所财经类高校与这3所财经类高校之间的生源质量排名差距的确在逐渐缩小。 一些曾经排名靠前却未进入985的高校生源质量下降 一些高校的生源质量排名曾经位于前38位,如北京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等,它们的生源质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985工程以综合性和理工科高校为主。我们以同属理工类、且在985工程政策前生源质量排名相当的一些高校为例,通过比较他们后来的生源排名变化,来分析进入985工程与否对他们生源质量所产生的影响。 具有鲜明对比的是北京理工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1998年,两校的生源质量排名分别是37位和39位,在经过几年的胶着状态后,从2004年开始,二校的差距开始拉大,没有进入985工程的华东理工大学的生源质量排名明显低于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南大学的比较也耐人寻味。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南大学(其前身之一是中南工业大学)都曾经是冶金部所属的实力很强的高校,因位处北京的地域优势,北京科技大学的生源质量一直优于中南大学,但是自2001年中南大学进入985工程以后,二者的生源质量排名差距逐渐缩小,到2012年二者的生源质量排名已经非常接近。 另一比较有趣的对比是对同处北京且同以工科见长的5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的比较。在985工程推出之前,北京邮电大学排名最为靠前,之后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但是自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入985工程后,这两所大学的生源质量都有提高,而三所非985大学的生源质量都相对有所下降或持平。 985工程虽然只是国家推出的众多教育工程中的一项,但是显然,在985工程政策下,绝大部分最初生源质量排名靠前的985高校维持了其优势,绝大部分最初生源质量排名靠后的985高校提升了其生源质量排名,部分最初生源质量排名靠前的非985高校逐渐掉出排名前列,而一些生源质量排名原本不相上下的高校,因为进入985工程与否而扩大了排名差距。985工程正在重塑中国高等教育格局,部分顶级的专业特色类高校面临严峻挑战。 我们提出985工程影响本科生源的重要机制之一是就业市场的反馈,虽然教育部出台了有关严禁高校出身歧视的文件,旨在打破这个机制,但是其文件执行范围也只能囿于隶属其管辖范围的“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就业招聘活动”,对管辖范围之外的就业市场却爱莫能助。 在就业市场中,每个毕业生都有双重身份,一是就读的高校,一是所读的专业。就业市场目前对高校排名的重视远远大于专业排名,这将引导高校选择综合发展的思路;就业市场若是更加重视专业排名,这对富有办学特色的专业类高校则将产生莫大的激励。 (栗晓红为同济大学副教授,张莉娟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副研究员)(原标题:专家视界 进不了985 一些名校生源质量下降 部分顶级的专业特色类高校面临严峻挑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