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达斡尔族优秀散文】《最后的莫日根》

 廿氏春秋 2015-04-15

达斡尔族优秀散文《最后的莫日根》作者 晶达


晶达,女,达斡尔族,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

1986年出生。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毕业。

鲁迅文学院首届青年作家英语培训学员。

处女作散文“脚步”发表在《内蒙古日报》

2003年8月28日“北国风光”专栏;

2008年在《草原》7期发表组诗“润土”;

2009年《民族文学》3期发组诗“海的女儿”;

散文“以翱翔的方式诉说”入选《人民文学》、《民族文学》联合举办的“我与奥运”征文集《我和你》;

组诗“润土” 2009年获第六届呼伦贝尔文学“骏马”奖和中共莫旗委宣传部同步奖;

2011年在《星星》诗刊第十期发表诗歌“我是一颗熟了的核桃(外一首)”其他作品散见于《内蒙古日报》、《骏马》、《呼伦贝尔报》、《鄂伦春》、《纳文慕仁》等报刊杂志。长篇小说《迷之弦之——青刺》于2011年9月30日与北京凤凰壹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商业出书合同。

曾在通辽电视台“都市之窗”栏目工作两个月;

长篇小说《迷之弦之——青刺》于2011年11月11日与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签署数字版阅书合同。

《中国诗歌》2012年3期发表诗歌“瓶子”外一首。

《民族文学》2012年4期发表组诗“木偶”。

2012年7月长篇小说《青刺》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最后的莫日根

晶达

1

曾经邂逅过一只自由的狐狸,在110国道上。

两旁磅礴无边的田野让国道看上去像一条灰色的鹅肠,是那种还没有被滚烫的火锅加工的鹅肠,虽稍有蜿蜒,却平整绵延。

那只狐狸垂着硕大的尾巴从我们的车前从容跑过,除了留下一双令人难忘的深褐色回眸的眼睛,它没有留下脚印。我们擦肩而过,车继续飞驰,它继续向远方跑去。

远方有一座原始森林,茂密,幽深。那紫色的雾霭是一道天然屏障。同去的朋友劝住我不愿停下的脚步,他说,那里有狼。我说,你怎么知道?他说他曾在森林更深的地方看到了狼粪。

令我信服的,不是我没嗅到的狼粪,而是那只颜色奶白的狐狸。也许它正是传说中的那只列那狐,从西伯利亚南迁到大兴安岭,正为孩子的肚皮奔波着。也许它会狡猾地将那随地大便的狼耍得团团转。

我们没有进入神秘的原始森林,我们不是猎人,我们没有猎枪。


2


在我们的族语里,猎人被通称为“莫日根”。这是笨拙的音译,要发出这个音节,需要你的舌头非常柔软,在说“日”音的时候,舌尖轻微却迅速的一颤一卷。

这短暂的音节富含丰富的意味。你可以想象他骑在马上,英姿挺拔。他不需要身型高大,却要品行优良;他不需要貌若潘安,却要勇敢坚毅;他不需要才高八斗,却要果决友善。他一定要有两个朋友相伴,一个是马一个是枪,他杀死林间动物,却也因它们的死去而悲伤。

当然,这也意味着并不是每个拍马持枪入林的人都可以称为“莫日根”。儿时,在一个停电的傍晚,看着园子里果树野草的清晰脉络渐渐融进黑夜,老人给我讲了一个至今都令我嗤之以鼻的民间传说——

从前,不知前到猴年马月,有位不知道姓甚名谁的莫日根。故事里没有记录他的模样,只知道他枪法精湛,弹无虚发。他也和其他村屯的莫日根一样,每当狩猎归来,都会将猎获的肉分一些给村里的鳏寡孤独之人——这是达斡尔人自古的传统,因此历史上从未有过因饿而死的达斡尔人。

莫日根拥有很高的威望,像他这样的神枪手并不是辈辈皆出的。木秀于林时,就一定会出现嫉妒嗔恨的家伙,只是这次前来挑衅的并不是另一位莫日根,而是一只成精的狐狸。

老狐狸在朝阳晖晖的时候跑到莫日根家的大门口,抬起侧腿将骚尿尿在门桩上,连续三天,臭不可闻。莫日根终于按耐不住,他端起黑猎枪,骑上黄骠马,在第四天老狐狸一出现的时侯,便策马狂追。

狐狸一路奔,莫日根便一路撵。狐狸奔了多远,他便撵了多远。一路上,莫日根一直端枪射向那只胆敢前来滋事的狐狸,可不同与往日,明明瞄准的子弹却总是阴差阳错地落于老狐狸身旁的雪地里。雪地开出朵朵被子弹炸开的花,就是不见丝毫血迹。

他们整整跑了一天,眼看天就要暗了,黄骠马滴下的汗流成了一个小溪,可莫日根绝不放弃,他作为神枪手的名誉一定要以狐狸的尸体来见证。狐狸也继续奔跑着,终于,它来到险峻的悬崖边。

除了鸟,没有任何生物能攀上那悬崖顶端的片石。成精的狐狸几乎是破釜沉舟地向上奔去,它坚信只要爬了上去,它就是最后的赢家。它成功了,可就在它回头的一刻,莫日根也已驱马而上。老狐狸真的折服了,在这场挑衅中,它在此刻是五体投地的折服,它望着已要近身的一人一马,张嘴喝彩,喊道:“好!”

狐狸竟说了人话,人马俱惊,突然失重,便向悬崖下倒去,那不堪负重的片石也断碎了,原本的“豪杰”化作了三具尸体,永远长埋深谷之中……

他们三个的死似乎很有争强斗狠而后两败俱死的感觉,猎人再也不能为村屯做贡献,好不容易成了精的狐狸也在通往仙家的路上半途而废。“古惑仔”互相厮杀还有地盘之利的原因,这三个“豪杰”既无侠气也无义气。这样的死法,让这个无名氏在我心里成了一个心智不成熟的普通青年,立刻没收他的“莫日根”称号。

3


猎人,是穿梭于丛林间的勇士。

他并不会专以杀戮取乐,也不以与猛兽较量来衡量能力。他夺取其他物种的生命只是为了果腹取暖,以及用多余的皮张与汉族人交换回生活所需的食盐、子弹、布料或者孩子的玩具等物品,如同临海的人打渔、草地的人放牧、田间的人耕犁。

我是一个达斡尔族姑娘。我的族人与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共同生活在大兴安岭,都曾以狩猎为生产生活方式。如同我在散文《吃生肉的人》里说的一样,八十年代生于边地小镇的我从没有见过猎枪和端着猎枪的活人,无论怎样这份遗憾在我心里都挥之不去。博物馆里的蜡像告诉我,猎人们周身覆着狍皮或鹿皮,从头到脚,帽子和长靴,都是粗糙的“皮草”。

不像如今的贵妇,族人曾习惯身着动物皮毛并不是因为它稀有名贵,达斡尔族人从未掌握过轻工业,不懂纺织,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个叫黄道婆的女人,没见过织布机,更不能像花木兰一样“唧唧复唧唧”。在北纬49°的酷寒下,只有将自己化身为膘肥毛厚的动物才能得以生存。也许正因如此,我们民族的女人不少都具俄罗斯女人的特质——一旦结婚生子,神灵便赐一个丰硕的屁股来御寒。

猎人,被博物馆的蜡像在我心上打了一个标签,每每提到这两个字,我联想起的都是那被动物皮毛覆盖得只剩下脸露出的人。可北纬49°也并不总是常年落满白雪。

这里有短暂的夏日,也可以热得让人周身发黏。这个季节的松鼠会失去那条与身等长蓬松的大尾巴,尾上的厚毛尽褪,它看上去倒跟老鼠差别不多。其他动物们的毛也从冬季的厚重退到轻薄。

没见过棉花的族人依然只能从动物身上索取材料制作夏装,同样是从猎获的动物身上剥下的整块“皮草”,只是需要去毛,熟软,缝制,比制作冬季的衣服还要麻烦。

固然不是以棉线来缝,手艺精湛的女人从猎回的鹿或狍体内抽出筋,经过繁复加工后使其变成“线”;再将成片的皮裁剪,缝成裤子、裙子、衣服。不知那些穿着兽皮、露着大腿的猎人行走在丛林间,会不会很有一种“人猿泰山”的模样?

如今,这工艺已流入历史之河,化作一粒卑微的河沙。

4

有时候,除了马和枪,猎人还有另外两个朋友。

它们的名字经常被当做贬义——武侠电视剧里有一句熟烂的台词:他是朝廷鹰犬。不过总好过“走狗”这词,有了一个“鹰”字,似乎意味着这人至少是个能人将士。

犬,总是忠诚的,它对人的热爱与生俱来,自远古母系氏族,犬就为人类所用,它的忠诚通常使它是一个从属、一个附加,因为它的忠诚没有代价,不需底线。虽说猎人养的狗便成了猎犬,掌握的技能也较普通狗多,但它始终不渝地为猎人马首是瞻。

可鹰不同,它不是人类天生的朋友。

它需要经过落入圈套,被擒,再经过激烈地、长久地负隅顽抗这些过程后,被迫成为猎人的伙伴。而这个过程,被称为“熬鹰”。

被生擒的鹞鹰永远都是以它的愤怒作为“熬鹰”的开始。猎人用皮绳将鹰的双脚系在横放的木桩上,让它多次挥动翅膀企图飞走的行为变得徒劳;鹰的愤怒渐渐疲软,到了深夜,它想睡觉,可猎人们轮流用一根细木棍不停拨弄它,它的愤怒又被激起,用它尖细如弯钩一样的喙狠命叨那根无辜的木棍,可终究也是徒劳的。

猎人们没日没夜地拨弄它,不喂食不喂水,三五天后,鹞鹰便筋疲力尽,猎人们在它奄奄一息时“趁虚而入”,扮演救世主的角色,给它吃喝,这傻傻的小家伙便感恩戴德地像犬一样为猎人马首是瞻了。

我忘了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形象——身着博物馆蜡像猎人一模一样的人骑在马上,小臂上立着一只鹞鹰。猎人要将自己的大臂端平,小臂与大臂成90°直角,让鹞鹰稳稳地用两个利爪抓住他的皮衣。这应该是狩猎的预备姿势,因为在我的印象里,这个猎人即将微震手臂,鹞鹰便展开双翅向奔跑的猎物飞去……

我曾有幸与一只尚未成年的鹞鹰面面相觑,那是在母亲一位朋友家6楼的楼房里。我见到它的时候,它早已放弃之前每日拼命向玻璃窗冲撞的徒劳之举,它肯定以为可以让自己振翅高飞的天空就在眼前。

它的栖息之地是与天花板只有几十厘米之隔的铝制暖气管,有时是那个阿姨家壮硕的橡皮树。见到生人进屋,小鹞鹰惊恐地疯狂扑扇翅膀,可楼房的天花板只有三米高,它怎么飞也总是离我们那么近。

后来,是一块精瘦肉安抚了它。阿姨非常自豪地像是表演一样切了一块瘦肉放在窗台,小鹞鹰飞下来用爪子踩住,而后低头用喙一次次地叨食,阿姨开心地对我们说:“你看!你看!它就这么吃!”她为拥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宠物而欣喜并骄傲,且不管是她的夫君在林子网鸟时意外地套了谁家的“孩子”回来。

过了一些日子,听说那位阿姨终究因为于心不忍将小鹞鹰放生了,只是不知过惯了饭来张口生活的它还能否在林中自由地翱翔长大。

5


野兽的眼睛在夜里是落下的星星。

扛着枪的人,不再需要马,犬,鹰。他们不叫猎人、不叫莫日根,他们被人厌恶地叫做偷猎者。偷猎者不用像莫日根一样,通过野兽的粪便和脚印来揣测它的体重和踪迹,不用花费很多的时间去追寻一头合适的猎物,不用整夜窝在雪地里只为一顿饱餐。

偷猎者就像投机倒把的商人,他们利用人类文明的发展“发明”了一种新型狩猎方式,方便快捷,被称作“照灯”打猎——他们的工具非常司空见惯,一台汽车、一个强光灯具,他们只需开着大车随意在林中停下,用长长的电线把强光灯具和汽车电瓶连接,然后在深夜探照那些草丛里的“星星”。

不需要任何技术含量,反正他们有的是时间,他们就像踩狗屎一样碰运气,能否遇到野兽或者遇到多少野兽,完全凭运气。当野兽们因为好奇而张开双眼,被强光照射的眼睛反射出的光芒便成了它们让人夺命的靶子,偷猎者们只需在百十米射程内用装有高倍瞄准镜的步枪射杀。枪声落下,那些明亮的星星就永远地熄灭了。谁也来不及为它们的死去哭泣,因为偷猎者见到两个便射杀一双,从不手下留情,他们的杀戮毫无底线,他们的目的只有沾满血腥汗臭的人民币。

我见过的那只自由的白狐,我为你祈祷,希望你那一身本是保护你的、用来御寒的美丽皮毛不要为你惹来杀身之祸,即便有祸,也希望你能逢凶化吉,让属于你的星星再闪耀得更久一些。

6

在我以为莫日根已经消亡的年代,还有一个猎人在坚守。

在大兴安岭腹地有一个曾经的猎民村,现在也盖起砖房、建起学校,这个自称“苏莫日根”的人便是这个学校的老师。他在狩猎的同时,也像我一样痛恨那些偷猎者,也痛恨那些因没有猎枪便在林中设下陷阱的村民。

他养着马、养着犬、养着刀,他像传统的猎人那般在林间穿梭、追踪,他喜欢将偶尔猎获的动物用马匹驼回村里,让猎犬在一旁轻松快乐地奔跑。与此同时,他也跟现代人一样使用手机、电脑、网络,开博客、遛网页,曾在电影中串过猎人群众演员的小角色,喜欢阅读海子的诗歌“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进山狩猎时还会带着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若不是因为他毫不示弱给现代人的“潮”,我还无法了解到在大山的皱褶里,还有这样一个寂寞的莫日根。

在狩猎还是重要生产方式之一的年代,猎人们要去打猎通常会组成一个“阿讷个马贝”,翻译成汉语大概是“野外露营狩猎小组”的意思。到了森林深处,每个猎人都有各自的职责——看帐篷煮饭的、专门驱赶动物的、原地伺机开枪的等等,他们的分工就如同格林童话《老鼠、小鸟和香肠》一样,要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承担不同的职责,比如,看帐篷煮饭的大概是枪法不佳的一位。

可如今,这位苏莫日根要一个人完成一个“阿讷个马贝”要做的所有事——自己搭帐篷、自己拾干柴、自己去河边砍回冰块。我想象这样一个场景——过去“阿讷个马贝”的成员在进山的路上用达斡尔语互相开着玩笑,笑声惊飞飞禽,他们抽着旱烟,在林中留下他们的味道和踪迹;而苏莫日根,他的脚步无声,可能只是偶尔踩断一个枯枝,他的背影萧瑟,可能只是偶尔唤一唤由于得意忘形而跑远的狗,他骑在马上,会不会有一种“古道西风瘦马”的凄凉?

有人骂他,有人颂他。

他说,我的所作所为,只是怕遗忘。

每当我看到他射杀一只野鸭,我会因为无辜的死亡而悲愤;可再当我看到他骑在马上那似来自血源的模样,我又因民俗的保留而欣喜,这是一种两难的心境,就像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在他的随笔《猎枪在颤抖》中说的那样:

“……叫我担心的是当我再一次端起不肯放下的猎枪的时候,它在我的手中也许会抖动、会尖叫,那将令我伤心,因为我承接的是一种文化,就我个人而言,也养成了一些林中猎手难以祛除的恶习,变成一个作梦都在出猎的、处于两难心态的狩猎者。”

虽然苏莫日根以他自己的生命在坚守着,他偶尔也会带儿子进入山林纵马狂奔,吸纳原始的、血性的气息,可他依然不能以儿子的前途为代价,依然要让儿子参加高考,去往更广博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我们即便是石头,也会被时代的洪流冲刷成沙。

他们,是最后的莫日根,我真不知是该庆幸,还是悲哀。

————— 《边疆文学》2013年六期


【每日教学】简单达斡尔语【餐饮词汇】和【家居用品】


餐饮词汇饮

《餐饮词汇》


饭桌 xii-re

小碗 qia-qug

大碗 kee-lu

筷子 sar-pe

饭勺 maa-sa

羹匙 so-mug

酒杯 qo-moo

酒盅 huan-teg

酒壶 air-gi hoo

瓶子 long-ke

水舀子 hot

pen-si

坛子 boo-ten

tulu-ma

en-qi

擀面杖 bi-longk

锅铲子 hab-sun-ku

tu-gua

锅盖 tu-gua dai-be

锅刷刷 hai-xonk

笊篱 zhao-le

tos

hataa

am

gole



< 家居用品 >

被子 nem-si

褥子 der-si

枕头 der-be

炕柜儿 hor-ge

笤帚 he-ser

脸盆 tun-pen

毛巾 hon-ke

扇子 del-ber

deng-nian

镜子 bil-ko

摇篮 daar-d

痒痒挠 mai-jin-ku

玻璃 guu

火柴 qu-du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