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学生的阅读习惯不大好,读后写感想的仅占20% ,阅读中思考的仅占10% 。课外阅读时学生多数只注意故事情节,无语言积累意识,更谈不上情感熏陶,实践运用,思想启迪和审美乐趣。 “快餐阅读”已逐渐成为一种休闲时尚,并越来越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它以一种无目的的随意性浏览,放弃思维的辅助,成为了填充大脑中暂时的空白状态的消遣。现在流行的书报、杂志等都是以快餐为主,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新颖荒诞的视角、低级庸俗的幽默……都难掩其内容的贫乏与苍白。青少年长期受“快餐阅读”的影响,难免变得浮躁,即使面对课堂语文学习,也只是浅尝辄止,而静不下心来走进文本细嚼慢咽,获得精神的愉悦。“快餐文化”的强力冲击,给阅读教学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长期缺乏深层次的训练,学生将很难从阅读教学中获得情感世界的深度体验,也很难谈得上人文精神的培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所追求的只是那些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热爱。日常语文教学中,有些教者自己对教材钻研不透,与学生的对话蜻蜓点水,失去了不少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生成智慧火花的机会,使一堂课看似流畅实则肤浅,看似热闹实则低效,不能不说是一种教学遗憾。教师在备课时缺乏文化意识,无法从深度上探究作品的精神内涵,无法从广度上扩展文本的文化意味,成了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 学生必须进入深度阅读,积极主动参与语言文字的训练。 文学作品是由语言文字堆积而成,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思想的载体。阅读就是解读“文字密码”,获得内在意义。无论是学文还是明理,最关键的是要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揣摩、感悟,品味内容的精妙,收获丰富的体验。 西方的母语教学,他们把思考放在了首位。在日本,把“使学生思考明晰起来”定为国语科教学的第一目标;法国规定,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学会分析、批判事物,发展自己的思考力和判断力。 对具备初步阅读能力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以思考为主,在思考中学习表达,或许更能培养出鲜活、生动的语文能力。 但在实际生活中,也不能完全排斥快餐式阅读,只注重深度阅读。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与每学期区区二十几篇范文相比,课外阅读如浩瀚的大海生生不息,滋养着阅读者的心灵。若阅读能坚持精读与略读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相互融通,长此以往,学生必将收获广博的文化知识,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迪金森说过:“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要使小学生的阅读思维由浅薄走向深刻、感性走向理性,适宜的深度阅读是产生这一美丽蜕变的必由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