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50501.崤函古道过三关,黄河古渡豫晋陕

 殷地安人 2015-04-17
崤(xiao)函古道,西出长安起于潼关,过秦函谷关,经陕州(三门峡),过硖石关到新安县东,出汉函谷关到洛阳,全长200公里。滔滔黄河自北向南,在潼关弯折90度向东,大河两岸,自古有蒲津渡、风陵渡、大禹渡、茅津渡等著名渡口,沟通中国北方通往关中的要道。
 
 书法之乡新安县,始置于秦,取“新治安宁”之意。
 
 
秦汉时期的新安县城,故址在今渑池境内,现今的新安老县城,是唐朝贞观年间迁治而来的,
 
 
走进新安博物馆,了解一下崤函古道的最东端。

 
 精美的白瓷


人物花卉梅瓶
 唐三彩


 
 
唐三彩釉色的化学成分


 


 

 
 
 
公元前114年,汉武帝接受原籍新安关外侯楼船将军杨仆的建议,将秦函谷关向东迁移了300里,从此,杨仆再也不“耻为关外民”了。其实,“武帝意亦好阔”,扩展了京畿领域,君臣一拍即合。
 
 新迁的函谷关关址,在新安县城东500米处,
 
这是1923年,康有为在千唐志斋书写的“汉函谷关”

驱车前往汉函谷关遗址,铁门紧锁,正在维修,禁止参观,遗憾。
 

一、 汉关  (汉函谷关)
 
 
离开遗址, 至县城新区的紫霞文化古街,

 

 
 已是大雨倾盆,
 流瀑成河
 
午餐后, 冒雨西行,

 右侧山道,有龙窝村,
 山顶是金斗道观
 也是薄姬庙,
薄姬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之姬,文帝刘恒之母,景帝刘启之祖母,她醇厚慈爱、忧国忧民、辅佐文景二帝,创立了“文景之治”,后尊为神。
金斗山高达秀美,形如倒扣金斗。北有黄河贯虹,南有中岳屏障,西有涧水银带,东拥函谷雄关,山顶堆岚映月,紫气缭绕,四方环卫,神灵香盛。
沿G310国道继续西行,至铁门镇 “千唐志斋”,
 千唐志斋是已故国民党起义将领张钫先生所营造园林“蛰庐”的一部分,
是中国唯一的墓志石博物馆。
听香读书室 
”千唐志斋“是 一走廊、三天井、十五孔的拱式砖窑建筑,
有墓志石刻1413件,
其中唐志1185件,另有西晋、北魏、隋、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等各代墓志228件及书法、绘画、造像、经幢等石刻艺术品,
 因大部分是唐代碑刻,故名"千唐志斋"。
 
 蛰庐正中的院落,

 
 
 
1988年修建的仿古双亭,两亭相对,名之“千千亭”、“又又亭”
 蛰庐
 
继续往西, 至义马市区南、渑池县千秋镇二十里铺村,寻访秦汉新安县“故城” 和“楚坑”,
这里已无遗迹可寻, 甚至看不到废墟的点滴, 只有一旁的高大烟囱冒着滚滚浓烟, 遗址上的一片桃园, 弥漫着呛鼻的化工味道。看到路边墙上的小广告: ”专治血液病“,令人毛骨悚然, 赶快离开。   
“楚坑”,即坑秦卒处。公元前207年,项羽立秦降将章邯为雍王,派司马欣领章邯部下降卒南渡黄河伐秦,行至新安,听到秦降卒中有抱怨声,遂报告项羽,项羽与黥(qing)布、 蒲将军,夜间突然动手,坑杀秦卒20万于新安城南。
 渑池县城西南1公里,在渑水、羊河汇流的台地上,有古秦赵会盟台,
 秦昭襄王时,三次发兵攻赵,赵虽失利却不屈服。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邀赵惠文王至渑池会盟。会饮时,秦王胁迫赵王鼓瑟,并令史官记入秦史以辱之,赵王随从蔺相如正气凛然,强请秦王击缶,亦令赵国史官记人赵史。
 秦国官员不服,胁令赵国割15城给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迫请秦国割都城咸阳给赵王祝寿。如此针锋相对未果,只得言归于好。为表偃旗息鼓,停止战争,双方士兵捧土埋藏兵器以示友好,遂成会盟高台。
登上会盟高台,
环顾 “盟台夕照”,四周是解放军驻渑池某部军营。
 冷雨寒风, 有十几只无家可归的狗儿,蜷曲在台下树丛中。
 崤函古道有一段800多米的遗迹,在310国道陕县硖石乡车壕村的东南,6-8米宽的石板坡古道上,有车壕印痕100多米。唐朝诗人杜甫路过这里,写下了著名的《石壕吏》,   
 因天色已黑,不能前往探访遗迹,雨夜直奔三门峡。
宿金月商务酒店, 带早餐158元大床房,
翌日清晨,雨过天晴,蓝天白云, 
 三门峡国际文博城,阳光下金光闪闪,
至陕州公园,
这是在陕州城故址上建起的开放式公园,
 
 宝塔苑中,
 
故城留下来的唯一古迹,
就是“宝轮寺塔”, 
也是全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中国四大回音建筑为:北京天坛回音壁、三门峡宝轮寺、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磴琴声”、山西永济普救寺的莺莺塔。)
 塔下远处,以卵击石,可以听到塔中'蛙鸣“
硅化木,化石是在义马市千秋乡青龙山中发现,迁移至此保护。
 绿茵上,缩头龟,
挺头龟, 
 三门峡博物馆,建在陕州故城原址上,
 造型优美,器型精巧。
 金镯子
复建的钟鼓楼,
又称谯(qiao)楼,始建于唐,跨街而建,气势恢弘,楼下用大青砖砌起的拱门系原来的北城门,
甘棠苑建在原陕州古城的北大街上,
甘棠苑也称召公祠。西周时期,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由两个叔叔周公、召公分陕而治,辅佐朝政,“周公营洛,召公主陕”。

 
召公(姬奭shi) 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

清代诗人薛成兑诗云: “蔽芾(fei)诗章留古今,召公仁政得民心。甘棠剪伐犹知护,足见当年遗爱深。”
 甘棠苑后, 便是黄河,
 等厅眺望,大河东去,
  
 古城残迹,掩映在杂草中,
 

 转至黄河岸边,见游人熙熙攘攘,
 走马观“花”,
靠近天鹅湖,是一个黄河渡口, 名曰:太阳渡。每至初春和深秋, 这里是大批天鹅的驿站,南来北往,年复一年。
虢国博物馆是建立在西周虢国墓地遗址上的一座专题博物馆, 



墓地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是保存完好的两周时期大型邦国公墓。其中,有虢季和虢仲两座国君大墓。




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发灭商后,封文王姬昌的两个弟弟为虢国国君,虢叔封东虢(荥阳西汜水镇),所属之“制“又名“虎牢”,为成周雒邑之东大门,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虢仲封西虢(宝鸡市东南),是丰镐的西大门。




 


周武王之后第12代周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南阳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终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



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周平王,平王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由镐京迁至雒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西虢国国君也随周平王东迁至今河南陕县东南(三门峡),西虢灭掉当地的姬姓焦国,占领上阳城为国都,东迁后的虢国,地跨黄河两岸,河北称为北虢,河南称为南虢,实为一国。因此, 三门峡地区,是当今郭姓和焦姓的发源地。 




 公元前658年,晋国“假道伐虢”,灭掉虢国,而河阳之虞国,遂也“唇亡齿寒”,步入历史尘埃。
 

 
 
《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塑,假道于虞以灭虢。” ;《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 复假道於 虞 以伐 虢 。 宫之奇 谏曰: 虢 , 虞 之表也; 虢 亡, 虞 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 虞 虢 之谓也。”

 
 阳燧,是西周时期发明的铜制的凹面镜,用于对着太阳取火。
 


青铜器原为实用器物,因为古人相信鬼神一样要饮食起居,于是这些使用器物成为祭祀的礼器,上面铸有铭文,以说明自己权力地位的来历,并世袭给子孙,于是成为贵族世袭权力地位和财富的凭证。
烹饪器:鼎、鬲(Li)、甗(Yan)等,三足。
盛食器:簋(Gui)、豆等,圈足。
温器和饮酒器:爵、角、斝(Jia)等,三足。
盛酒或饮酒器:觚(Gu)、尊、觯(Zhi)、觥(Gong)
、卣(You)等。
盛水器:盘、盂、匜(Yi)等。



 ”兽叔“盨(Xu)---- 饭盒嫁妆。 
 
 
 回首龙纹铜方甗(yǎn,) ----盛饭器具。
 
 
 
倒水洗手器和接水盆。

 
造型精美的酒器----铜壶,用于盛酒。
 盉(He)----用于调酒。
 
 铜爵----用于饮酒

 

 
 銮铃----安装在马车上的部件。
 

 玉璧,是一种礼玉,
 玉琮,外方内圆,天圆地方,也是一种礼玉。

 
 
 梁姬灌,储藏用具。
 

 

玉柄铜芯铁剑,剑长20厘米,茎长13厘米,距今2800年,比秦国铜柄铁剑更早200年,是名符其实的“中华第一剑”,玉柄铁剑制作精美,集铁、铜、玉三种材质于一体,涵盖石器、青铜器、铁器三个时代社会发展阶段,预示着青铜时代行将过去,宣告铁器时代,也就是封建社会即将来临。
 
 真品藏于河南省博物院,是“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车辚马萧,这里按原地、原物、原状保护并展出了已清理的车马坑遗迹。

 三座虢国国君、国君夫人、虢国太子陪葬的车马坑紧密相连,是中国最大的车马坑群。 
虢君 虢季墓
 
会兴花苑,是沿河开辟的一处黄河公园, 
最东部区域,就是黄河三大古渡之一  ----  茅津渡
 一渡:茅津渡,距今有2700余年的历史。茅津古渡自秦至唐,一直是黄河漕运的重要码头。


晋国南渡黄河,”假虞灭虢“ ,就是从这里渡河直达虢国上阳城的。


 


解放战争时期,茅津古渡也是陈(赓)谢(富治)大军,率太岳兵团强渡黄河,挺进中原的重要渡口之一。


 紫光亭下小憩一下,
 
听着久违的手风琴,曲声抑扬、随风阵阵。

 
 一路向西75公里,至灵宝王垛村,

秦关地势,
 二、秦关(秦函谷关),
函谷关之“函”,是匣子的意思,山谷深险如函而得名。战国时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
春秋末期,柱下史老子李聃看到周室将衰,行将西渡隐居。而原居大夫之职、善观天文、习占星术的尹喜,时任函谷关令。
公元前491年,尹喜见东方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将至。不久老子驾青牛薄板车至函谷关,尹喜请老子著书,乃出《道德经》五千言。


太初宫,即是老子著《道德经》的地方。




话说公元前523年,孔子携弟子南宫敬叔入周(雒邑)问礼于老子,





老聃赠孔子言道:“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



面对滔滔黄河,孔丘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恍然大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孔子谓鲁国众弟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1988年秋修建的函谷碑林,南北长100米,东西宽40米,有石碑62通。台湾政要宋楚瑜感悟“善政无为”,也立碑其间。



尹喜登高望远紫气东来的土山,后人起名为:望气台。唐时在上面修建了3丈多高的“瞻紫楼”,诗人杜甫在《秋兴》中吟唱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战国时期,秦昭襄派其弟泾阳君到齐国为人质,以请齐国孟尝君入秦为相。孟尝君到秦后,遭丞相樗chū里疾陷害。秦王欲杀孟尝君,又恐遭人唾骂,暂将孟尝君囚禁起来。回国后的泾阳君为救孟尝君而求幸姬。幸姬以索要孟尝君已赠给秦王的狐白裘衣为条件。于是,孟尝君一门客从狗洞进入秦王库房,巡夜人听有动静,门客学狗叫,骗走巡夜人,盗得狐白裘衣,送给幸姬。幸姬帮忙弄到出关文书,孟尝君一行慌忙逃至函谷关,正值半夜,当时关规是“鸡鸣开关,日落闭关”。后边追兵将至,形势危急。此时有一门客站在土阜上学鸡鸣叫,周围雄鸡齐鸣,关吏忙开关门,孟尝君一行匆匆出了函谷关。遂出”鸡鸣狗盗“之成语。




鸡鸣台传说就是当年孟尝君田文食客学鸡叫的高埠。  




悠悠闲亭,谈古论今,


 


昔日的险关天堑,如今虹桥飞度。



 
函谷关关城遗址为不规则长方形,用长、圆、平夯夯打而成。东城墙长1800米,西城墙长1300米,南城墙长180多米。


1992年修建的复古建筑----函谷关东门关楼, 南北长工71.2米,高21.5米,呈凹型,坐西向东,控制入关的要道。关楼为双门双楼县山顶式三层建筑,楼顶各饰丹凤一只,所以又叫“丹凤楼”。


 
 


关城宏大雄伟,关楼倚金迭碧,地处桃林塞之中枢,崤函古道之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北空”(唐·胡宿诗),“双峰高耸太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金·辛愿诗)之说。

 


 


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伐秦,秦据函谷关天险大败六国军队。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五国伐秦,“至函关,皆败走”。战国时魏占函谷关而锁秦,秦占函谷关而出山东. 六国合纵攻秦也全是以函谷关为战场。


 


秦朝末年,各地起义抗秦,新立的楚怀王为尽快平息战乱,宣告谁先入关中,得为关中王。函谷关易守难攻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绕道进入关内。项羽不满刘邦先入关,设下鸿门宴,但又不愿违逆楚怀王当初的宣告,因此在册封时将刘邦封为巴王,之后封为汉王,刘邦在汉中成功积蓄力量,最终在楚汉相争中战胜了项羽。


 


函谷关还有第三处:魏关,位于灵宝市东北20公里。三国时候,曹操西讨张鲁、马超,为了迅速转运兵马粮草,命许褚在距秦关约5公里处开凿隧道,筑起关楼,称新函谷关。这处关后来成为东达洛阳,西接长安的重要交通干线。抗日战争时城楼毁于兵火,除了古道和烽火台,遗址已经被三门峡水库淹没。


 

公孙白马

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门客公孙龙,骑白马出游秦国。至秦国东大门的至函谷关,见告示:“因赵国流行烈性马疫,凡赵国的马概不得入关”。公孙龙不悦,“马不能过关。白马非马,怎能不让过呢?”关吏说:“白马也是马呀!”公孙龙说:“难道我公孙龙就是龙吗?”关吏被问愣了。他又说:“白马者,马与白也,或白与马也,譬如说要马,给黄马、黑马都行,但要白马,给黄马、黑马就不行了。这说明白马和马是两回事,也是就说白马就不是马,为什么不能过呢?”关吏还没明白过来,他就骑着马过了函谷关。

终军弃襦

汉景帝时,过函谷关须用襦作为出入关卡的凭证。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诏举贤士。济南一名叫终军(与贾谊齐名,并称“终贾”)的人才华横溢,步行赶往长安,行至函谷关,关吏验过符后,交还给他。他弃之而行。关吏笑他无知。他说大丈夫过关图个功名,不再用这一般人用的襦。后来,终军果然得到了汉武帝重用,也任越南大使。重过函谷关时,关吏认出了他,说这就是当年弃襦过关的孩子,随从大呼:“这是出使南越的大使,不许胡说。”关吏大惊,忙跪拜送出关门。




玄宗改元

相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陈王府参军田同秀(桃林县人)为献媚皇上,进言玄宗皇帝李隆基,说天降“灵符”于函谷尹喜故室,玄宗即遣人去挖掘,果然掘得桃符一个,玄宗大喜,以为是老子对他的恩赐,遂将年号“开元”改为“天宝”,改桃林县为灵宝县 


 
 


仙丹救民
老子在函谷关时,正值那一带流行一种瘟疫,郎中无能为力,许多人为此毙命,。一天,老子所骑的青牛不吃不喝,奄奄一息,郎中扶起站立不稳的青牛,青牛咔咔不止,后突然咔出一个肉团(就是现在人说的牛黄),牛才如释重负,张嘴吃草。郎中将肉团泡制成小药粒,发给有病关民,治好了瘟疫。人们为了感激老子的青牛救命之恩,说这是仙丹。至今,灵宝还有正月二十三为牛节的习俗,家家门上贴黄纸剪成的青牛图案,题上“新春正月二十三,天上老君炼仙丹,家家门上贴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


 


函关及东门古道沙盘
 
函关古道东起弘农涧西岸的函谷关东门,横穿关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沟、黄河峪、狼皮沟至古桑田(今稠桑),
 关城东西长7.5公里、 谷深50~70米,谷底宽10米左右,窄处只有2、3米,谷岸坡度40~80度,
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岖狭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势险恶,地貌森然。


谷道最窄处,  “车不分轨,马不并鞍”,




“一泥丸而东封函谷”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这一带唯一的东西通道。




如今,高速路越空而过,昔日关道,沉落谷底。 再上连霍高速西行,出豫入陕,即是潼关。




三、潼关(潼谷关)




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形势险要。南有秦岭,西近华岳,山高路狭,谷深崖绝;东南有禁沟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水经注》记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潼关,古为桃林塞,东汉末年,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196年)在此(今港口镇杨家庄、城北村)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 


 


潼关大战,“曹操割须弃袍”,“马超刺槐” 故事发生地



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中国十大著名军事关口,分别是山海关 潼关、 嘉峪关 、居庸关、 友谊关、 雁门关、 紫荆关、 剑门关 、娘子关 和 武胜关。


 


 雄关虎踞,




北临黄河,




 远望天堑,


 


许多古建筑,


 


正在复建中,




依旧用当年的砖瓦,


 


重塑殿堂的古朴




与大气, 




重现昔日


 


雄关之辉煌,


  


南北朝时,北周愍(min)帝宇文觉在这里打败东魏大将窦泰,改潼关为“潼谷关”。




夕阳余晖 




 盈洒西门的




青砖拱门,


 


明代在潼关设潼关卫,城高 16米,城池周长11.2公里,麒麟山、凤凰山、象山、印台山、笔架山均囊括在城中。 




时建有六处城门:东门名“金陡”;西门名“怀远”;南有上南门、下南门;北有大北门和小北门。东、西门和大北门建有高大城楼。





1601年重修时,给这些建筑物命了名:东门楼叫“迎恩”,东瓮城叫“占紫处”,东郭门楼叫“天险”;西门楼仍沿用“怀远”,西瓮城楼叫“大观亭”,西郭门叫“地维”;上南门叫“凌云”,下南门叫“迎熏”;大北门叫“吸洪”,小北门叫“俯晋”,北水关楼叫“镇河”。 


 


站在西门眺望,秦岭云屏,连霍高速港口收费站就在眼前,
 
 


落日中,




渭洛挽手入河,




 风陵渔舟晚渡、


 


谯楼红霞夕照、


 


秦时的圆月,


  


依然明艳,




汉时的雄关,已经被风吹散。


 
 入闸港口高速站, 
 夜色中,飞驰黄河,至山西芮城风陵渡
 晋南的夜色,在广场舞的喧哗中动荡着,
 入住金鹏商务酒店,在黄河的大拐弯处歇息一晚。

古中国,新运城,文物古迹分布图

天刚朦朦亮,
重回黄河边, 
 沿河过凤凰嘴,
 寻黄河东去第一渡  ----- 风陵渡,也是此行寻访的第三个古渡口。
 
随着公路、铁路桥的开通,

 废弃的古渡口,仅剩渔家乐,在支撑着风陵渡的大名。
刚起床的渔家老板,精神抖擞, 兴趣盎然地讲诉风陵渡的历史与传说。


传说在风陵渡附近的赵村东南,有女娲墓,女娲为风姓,所以这里叫风陵渡。《蒲州府志》记载,唐天宝十三年(754年),”天雨冥晦,失陵所在“。乾元二年(759年)某夕风雷大作,”明旦视之,坟复涌出,夹以两柳“。此后风陵几经隐现,至宋熙宁年间,陵墓再次消失河之洲。




另有传说,轩辕黄帝和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致黄帝大军迷失四方,不能作战。幸贤臣风后及时赶来,献上指南车,给大军指明方向,终于战胜蚩尤。惜风后战死疆场,埋葬在这里,称风后陵




唐代圣历元年(689年)在此置关,称风陵关。这里,黄河南泄转而东流,设津以渡南北,所以又称风陵渡。




女娲,就是黄河母亲,风陵渡,就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站在风陵渡, 北望中条山,东北---西南走向,昂首河东河北,因得“首阳山”。“中条”有“首”无躯,益“阳'而乏“阴”。 隔河南眺秦岭华山,硕身无首,而“华阴” 缺“阳” 。黄河,以其母亲的胸怀,连首接体,和阴阳之气,各取“中条、华山”之首字,竖“中华”之伟岸身躯。内战的国共两党,虽兄弟阋于墙,却都以“中华”命名国号,延续这片古老土地的火香。
 
一桥飞架南北,

 
合体华阴首阳。

 

 


早餐:油条、菜条、豆腐花,馍馍、咸菜、茶鸡蛋。




八时许,北上运风高速, 去风陵渡向永济,


 


 35公里高速, 空无一驾,唯我独享,




 驶出永济西站,

 


 旅游广告列道欢迎, 取了宣传彩页,深入寻踪探访。


 


普救寺在永济蒲州古城东、西厢村的峨嵋塬头上,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




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作乱,后汉朝刘知远派郭威去讨伐,围蒲州年余,百姓苦甚。郭威召寺僧问策,僧曰:“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当即折箭为誓,翌日破城,满城百姓得救,从此更名普救寺。 




 跨进山门,沿石阶而上,即至飞檐翘角、气势雄伟的“大钟楼”




楼前楹联:“高标跨穹窿,百尺危楼独雄秀;钟声震寰宇,万念俱空悟世人”, 


 


 此楼全高17米,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唐建筑。


 


寺院地势高敝,视野宽阔,居高临下,南、北、西三面临壑,惟东北向依塬平展。寺前广场有一同心大锁,一面书“愿天下人终成眷属”,一面书“永结同心”字样


 


寺院清幽,




据考证, 这是一条唐代小径,  




 隔玻璃踩上青瓦, 拉近与唐人的距离。

 

 


 普救寺西轴线上,屹立着一座古朴典雅的方形密檐式的砖塔,原名舍利塔,也叫“莺莺塔” 。




此行造访的第二个回音建筑, ——  “普救蟾声”,游人在塔西以下相击,可听到从塔上传来“咯哇!咯哇!”的蛙鸣声。


元代王实甫的著名戏剧故事《西厢记》,就发生在这个寺院。当年,张生赴京赶考,途中遇雨,到普救寺游玩,碰巧,在寺内看见了扶送父亲灵柩回乡时滞留在寺内的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

梨花院,又称“崔居别院”、“莺莺院”。是崔莺莺一家人路经河中府借居普救寺的临时寓所。古朴玲珑的垂花门上“梨花深院”的匾额引人注目,两旁“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诗联,道出这里的典雅幽静。
 话说守卫蒲津桥的将领孙飞虎,听说暂住在普救寺内的相国之女崔莺莺长得如花似玉,貌似天仙,想占其为妻,遂带领5000人马将普救寺团团围住。当时,满寺僧侣惶恐不安,老夫人迫于无奈,许诺有退得贼兵者即将莺莺许配为妻,并倒陪嫁妆。此赏正中张生之意,即献策书报蒲关,请同窗好友白马将军破贼解围,生擒孙飞虎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莺莺和张生的偷情约会诗,四句道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莺莺和她母亲、侍女红娘居住的梨花深院,在大雄宝殿的东侧。 





 “请宴”、“赖婚”、“逾垣”、“拷红”等场景蜡像, 


 

 



张生当年的读书处西轩,在大雄宝殿的西侧。




西厢南侧一方石碣,刻七言律诗一首“普救寺莺莺故居”。是金大定年间,河中府同知王仲通游寺时撰写的,称作“金代诗碣”。诗曰:“东风门巷日悠哉,翠袂云裾挽不回。无据塞鸿沉信息,为谁红燕自归来。花飞小院愁红雨,春老西厢锁绿苔。我恐返魂窥宋玉,墙头乱眼窃怜才。”这方诗碣,是寺内保留年代最久,直接记述崔张故事的实物佐证。


 
 张生越墙会莺莺的跳墙处,和上墙踩踏过的杏树
 


书院内,


 窗前门外,红娘焦急催促:叫一声张先生和我的姑娘,樵楼上打五梆老夫人快起床,你二人莫贪睡快快挽绒妆,倘若是有人见怎回绣房?
老夫人你不要把我捆绑,我正要亲自去到公堂。 此事一来不怨张郎,二来不怨姑娘,三来么还不怨俺红娘! 
 诡辩!诡辩!谁都不怨,难道怨寺里的老和尚? 佛门清净之地,让王实甫给改造成男欢女爱的偷情圣地了。哈哈哈哈   
 
 永济古称蒲坂,是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核心区域,上古传说中的农神烈山氏之子“柱”曾建都于此。蒲坂,原指经过蒲州老城的一条长约5公里的坡路。这条长坂起于普救寺东侧的峨眉岭,经寺坡径西直下黄河边的蒲津桥,东西两端高差约百余米,蒲州老城正位于坡中央的台地上,因此,先秦时期人们把这座城邑称为蒲坂。




蒲州老城历来为中国北方历史重镇。城周长约10公里,1959年因三门峡水库建设,城内居民全部迁出,城砖剥揭几尽,但城坦土胎轮廓几乎完整保存,城内鼓楼及南、西、北门遗构清晰可见。


  


东城门已是一片废墟,


 


登上城墙,仍能看出瓮城的规模,




其中一城门洞基本完好, 



 
 


洞内墙上镶有一石匾,




 上有  “ 砌石为路,以便人行,践斯石者,福寿康宁。大明万历癸巳秋吉”  字样,


 


 城门两侧的墙向南北延伸,


 


断壁残洞,


 


处处可见


 
 
 在城中心位置有一方正的鼓楼, 




四面皆有已被堵死门洞,



四个门洞上有匾额、对联,

东面楼,额文:曦光普照。对联:条岭云开丽舜日,涑水泽远千儒风。

 


西面楼,额文:应庚思过。对联:叠嶂充光连华岳,长河天险空秦关。


 


南面楼,额文:迎薰解愠。对联:对酒对歌好寿句,临风相见理玄诗。



 


北面楼,额文:仰望霄汉。对联:翘瞻北斗层霄处,近接龙门一曲中。


 


瘦弱的枯杆,




 能否支撑住历史的厚重?


 
古城,在一片悲凉中哀叹。


 
  

 鼓楼的西边是保存最好的西城门,
 
城墙大部分被埋没于泥沙之下, 
只露出约两米的城头,
出西门,就是蒲津渡遗址,

紧靠杂草丛生的西城墙,
 
不远处,
 
 


是蒲津渡遗址公园的大门,


 


通往遗址现场,




这是江泽民的题字,书法不错。



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修建的“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的遗迹。




 一桥锁三城, 连接秦与晋,


 

 浮桥由连舰百艘的两座桥相会于河中岛,


 两岸各有铁牛、铁人、铁山、铁柱为地锚,




  

 宋治平三年(1066年),洪水冲击浮桥并西岸,西岸一组牛、人被链牵落入水中。河北真定和尚怀丙应募起牛,用双船实土,横杠挂牛,排土起牛的方法,将牛从水中捞出以修复,皇帝下诏赏赐紫衣袈裟。

 


现场图片,铁牛出土 轰动全国。


  


铁牛旧貌换新颜


 
遗址附近还发现有明代石碑一通和石堤50米。 
 发掘清理出来的有铁牛四尊,各长3.3米,高1.5米,重约50-70吨。
 


每条铁牛旁各有一铁人,高约1.9米,重约3吨。




四大铁牛为“世界之最”


 铁山
铁柱, 
 南侧铁牛下还发现有铁板、铁柱,铁牛尾部立有铁制的七星铁柱7根。
 
这些铁器群坐落在一块石板地上,


 


深处距今地表 6.5米。
 
 


走进蒲津渡微缩景区,


 


再现黄河浮桥,  用直径约3厘米、长540米的铁链




锚于船、铁牛、铁柱之上的壮观景象,


 


从蒲津关通向

 
 


黄河对岸的大庆关。



 蒲津桥是在唐明皇玄宗李隆基时期建造的,无论是建桥史、铸造史、冶金史,在当时,都是世界第一。立”明皇亭",以彰功纪念。




蒲津桥不同于扬军阵、耀帝威的秦兵马俑,亦不同于宣佛法、炫珍宝的释伽舍利,更不同于讲五行、为厌(ya)胜的镇水石犀,它是一个具体的工程建设,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永世无价之宝。


 


遗址广场的另一端是蒲州博物苑,


 


收集了许多蒲州古城中的民间文物,


 


 清代的孔子石像


 


重50公斤的中华第一石砚台,长宽高 41.2x25.4x22厘米  


 
 春宫图,
 
  


 三寸金莲, 
   
 


嫁妆画,
 

 



比现代人玩得还花, 
 
 


惩罚出轨女人“不贞”的马鞍,



 富户人家的“豪车”


 明代武僧练功用的“尖底桶”,
独轮小车“百宝箱”,

 双拼圆桌
中堂


  侵华日军的皮靴,看得出做工十分精良,


 
驳壳枪、左轮手枪 


 
红军草鞋等 


 


走出遗址博物苑,向 西 即是始建于北周(约在557—580年间)的鹳雀楼。




诗人王之涣在此,吟出了传颂千古名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可惜今天看到的鹳雀楼,是2002年才新落成的四檐三层现代仿唐建筑,古老的蒲州鹳雀楼早已在700年前的元代初期毁灭了。


 


 再西的尽头,是南北流向的黄河,


 


防汛工程在这里极为重要。


 


黄河滩地黄土黄,风吹细沙堤茫茫。


 


踏上返程,中条山横亘,




再过风陵渡,


 


大桥依然,


 


河水漫漫


 
 
 


山陕人民欢送喜迎,


 

 
购得100元潼关著名酱菜,


 
 


齁咸,齁咸!


 
 


再上陕西高速,



秦东高速站是陕西省东大门


 
 


出潼关省界

 
 


回到河南。 


 


 
附:4月15日 出行前计划书

Day1. 郑州---150km---新安县(汉函谷关)---30km----义马市(鸿庆寺石窟、古新安城遗址、万人坑---10km--渑池县城(秦赵会盟台)--- 24km--西李村乡(熊耳山空相寺、安国寺----高速---52km---三门峡(虢国博物馆、陕州故城天鹅湖) (宿1.三门峡)

 

Day2. 三门峡-----35km----秦函谷关(王垛村)----70km----港口镇(古潼谷关)----43km----黄河----蒲州镇(普救寺,蒲州古城,鹳雀楼,唐朝大铁牛等遗)---女娲的陵墓、风后陵 ----70km-----解(hai)州镇西关关帝庙—20km运城市区 宿2.永济或运城)

 

Day3. 永济或运城---关帝庙50km----芮城(永乐宫,县城东南10km大禹渡-----黄河古栈道(县东部三门乡至曹川镇)三门峡大坝下游北岸紧靠黄河的陡壁悬崖上)----永乐宫77km---三门峡---227km---郑州沟赵收费站

 

共计:838k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