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语句中的“其”用作第三人称的有( )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B.其一犬坐于前。 C.会其怒,不敢献。 D.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E.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F.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G.欲加之罪,其患无词。 H.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J.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I.其孰能讥之乎? K.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L.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M.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N.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其爱不若燕后。 答案: A.C 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 B.翻译为“其中”; D.翻译为“那些”; E.翻译为“自己”,属于第三人称活用作第一人称; F.翻译为“那”;G.句首语气副词,翻译为“难道”; H.句首语气副词,翻译为“那么”; J.句中语气副词,翻译为“还是”;I.句首语气副词,翻译为“难道”; K.助词,衬字,不翻译; L.连词,表假设,翻译为“如果”; M.连词,表选择,翻译为“……是……还是……” N.翻译为“你”,属于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作第二人称代词。 2.解释下列句中的“且”字。 A.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B.且焉置土石。 C.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D.其子而食乎,且谁不食? E.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F.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G.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H.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I.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J.若属皆且为所虏。 K.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答案: A.连词,表递进,翻译为“而且”; B.连词,翻译为“并且”、“况且”; C.连词,表选择,翻译为“还是”; D.连词,表承接,翻译为“那么”; E. 表让步,翻译为“即使”;F.连词,表让步,翻译为“尚且”; G.连词,表转折,翻译为“但是”; H.副词,翻译为“苟且”; J.连词,表递进,翻译为“并且”; I.副词,翻译为“将要”; K.副词,翻译为“将近”。 3.解释下列语句中“然”的含义与用法。 A.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B.成然之。 C.“此言有之乎?”曰:“然,有之。” D.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 E.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F.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G.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H.吾得升斗之水然活耳。 答案: A.代词,翻译为“这样”; B.形容词,对,意动用法,翻译为“以……为然”; C.形容词,翻译为“是的”; D.词尾,“……的样子”,翻译为“地”; E.词尾.“的样子”; F. 词尾,“……似的”; G.连词,表转折,翻译为“然而”; H.,副词,翻译为“就”或“便”。 4.解释下面语句中“若”字的含义与用法。 A.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B.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 C.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D.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 E.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F.若夫淫雨霏霏,连日不开。 G.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H.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答案: A.代词,翻译为“这样”; B.代词,属于第二人称代词活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翻译为“他”; C.动词,翻译为“像”; D.连词,翻译为“和”; E.连词,表假设,翻译为“如果”; F.连词,翻译为“至于”; G.动词,翻译为“好像”; H.动词。翻译为“就像”。 5.解释下列语句中“所”、“所以”的含义与用法。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从弟子女十人所。 C.圣人非所与熙也。 D.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E.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F.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G.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H.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I.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J.吾知所以距子也。 K.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L.人必有所不为,而后能有所为。 M.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答案: A.名词。翻译为“处所”; B.助词,表约数,翻译为“许”; C.表对象,翻译为“……的人”; D.表处所,翻译为“地方”; E.表对象,翻译为“……人”; F.构成“所”字短语,在句中作定语; G. 固定格式“……何所”,翻译为“所在望者为何”; H.助词,与“为”搭配,在句中表被动; I.表对象,翻译为“……的”,或者“……的人”; J.表方法,翻译为“……的方法”; K.表原因,翻译为“……的原因”; L.构成“所”字短语,在句中作宾语; M.名词,翻译为“地方”。 6.解释下列语句中“为”子的含义与用法。 A.士卒多为用者。 B.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E.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F.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G.唯行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H.惟弈秋之为听。 I.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J.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K.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L.众谓余一行为可以纾祸。 M.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N.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P.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Q.慎勿为妇死。 R.夫子胡为忧也。 T.向为身死而不受。 W.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答案: A.介词,表被动; B.连词,翻译为“因为”; C.介词,翻译为“向”; D.介词,翻译为“在”; E.介词,表被动; F.介词,翻译为“替”; G.助词,提宾的标志; H.助词,提宾的标志; I.判断动词,翻译为“是”; J.动词,翻译为“做”; K.动词,翻译为“制作”; L.判断动词,翻译为“是”; M..语气助词,翻译为“呢”; N.语气助词,翻译为“呢”; P动词,翻译为“对付”; Q.连词,表目的,翻译为“为了”; R.介词,翻译为“因为”; T.连词,翻译为“为了”; W.连词,翻译为“为了”。 7.解释下列语句中“焉”字的含义及用法。 A.永之人争奔走焉。 B.余收尔骨焉。 C.且焉置土石。 D.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E.谨食之,时而献焉。 F.就有道而正焉。 G.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H.焉有仁君在位,网民而可有为也? I.如乐作焉。 J.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K.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L.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不见。 M.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N.万钟于我何加焉。 答案: A.兼词,“于之”,翻译为“为了这件事”; B.兼词,“于之”,翻译为“到那里”; C.兼词,“”于何翻译为“在哪里”; D.代词,代“文章”;E.代词,代“蛇”; F.代词,代“自己”; G.疑问代词,翻译为“哪里”; H.疑问代词,翻译为“哪里”.; I. 兼词,“于之”,翻译为“在那里” J.词尾,“……的样子”,不译; K.语气助词,表舒缓语气; L.语气助词,表舒缓语气; M.语气助词,表决断语气; N.语气主顾次,表反问语气。 8.解释下列句中的“也”字。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C.子无敢食我也。 D.何可胜道也哉! E.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F.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G.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答案: A.表判断语气; B.表确定语气; C.表祈使语气; D.加强疑问语气; E.表停顿; F.表停顿; G.用于主谓间,表停顿。 9.解释下列句中“与”字的含义与用法。 A.则与之斗卮酒。 B.不欺其与。 C.蜩与学鸠笑之。 D.蹇叔之子与师。 E.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F.管仲非仁者与? G.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H.子曰:“吾与点也。” I.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答案: A.动词,给; B.动词,结交; C.连词,和、跟; D.动词,参与; E.动词,赞许; F.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G.动词,结交; H.动词,赞成; I.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10.说明下列语句中的“而”字的用法与含义。 A.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B.蟹六跪而二螯。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E.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F.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G.吾尝终日而思矣。 H.百年而后,予登岭上。 I.吾闻之,喜而不寐。 J.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K.天下强国,非秦而楚。 L.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M.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N.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P.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Q.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R.既而得其尸于井。 S.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 答案: A.顺连,表承接; B.并连,表并列; C.并连,表并列; D.转连,翻译为“可是”; E.并连,表并列; F.顺连,表因果,翻译为“因而”; G.修连,翻译为“地”; H.构成方位短语,不译; I.修连,翻译为“地”; J.并连,表并列; K.转连,翻译为“可是”; M.顺连,表因果,翻译为“因而”; N.前者用于主谓间,表转折,翻译为“却”,后者,用于主谓间,表假设,翻译为“如果”; P.用于主谓间,表假设,翻译为“如果”; Q.助词,凑音节; R.助词,凑音节; S.用于主谓间,表假设,翻译为“如果”。 11.解释下列句中“何”字。 A.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旁。 B.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C.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D.大王来何操? E.唇吻翕辟,不知何辞。 F.而此独以钟名,何也? G.何当共剪西窗烛。 H.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答案: A.助词,翻译为“啊”; B.疑问代词,翻译为“为什么”; C.副词,翻译为“多么”; D.疑问代词,翻译为“什么”; E.疑问代词,翻译为“什么”; F.疑问代词,翻译为“为什么”; G.疑问代词,翻译为“什么”; H.疑问代词,翻译为“什么”。 12.解释下列句中“乎”字的含义与用法。 A.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B.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C.等死,死国可乎? 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E.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F.其皆出于此乎? G.吾尝疑乎是。 H.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I.不牵乎卑辞之话,不夺乎众多之口。 J.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K.学恶乎始,恶乎终? 答案: A.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翻译为“啊”; B.语气助词,表祈使语气,翻译为“吧”; C.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翻译为“呢”; D.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翻译为“吗”; E.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翻译为“呢”; F.语气助词,表推测语气,翻译为“吧”; G.介词,表对象,翻译为“对”; H.前者介词,翻译为“在”,后者介词,翻译为“比”; I.两个“乎”均为介词,均翻译为“被”。 J.词尾,翻译为“地”; K.前者介词,翻译为“从”,后者介词,翻译为“到”。 13.解释下列句中的“乃”字的含义与用法。 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B.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C.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D.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E.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F.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G.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H.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I.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J.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K.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L.而陋者乃以斧斤考而求之。 M.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N.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P.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Q.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答案: A.连词,翻译为“于是”; B.帮助判断,翻译为“是”; C.副词,翻译为“就”; D.副词,翻译为“竟然”; E.副词,翻译为“却”; F.副词,翻译为“才”、 “仅只”; G.连词,翻译为“又”; I.连词,翻译为“于是”; J.连词,翻译为“于是”; K.副词,翻译为“竟然”; L.副词,翻译为“竟然”; M.动词,翻译为“在”、“处在”; N.副词,翻译为“才”; P.副词,翻译为“方才”; Q.副词,翻译为“才”。 14.解释下列句中的“以”字。 A.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B.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将以乙丑焚公宫。 D.以贤,则去疾不足;以顺,则公子坚长。 E.翌日,以资正殿学士行。 F.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 G.杀之以应陈涉。 H.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I.昔秦穆公不从蹇叔之言,以败其师。 J.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K.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L.忽魂悸以魄动。 M.舟摇摇以轻颺。 N.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P.固以怪之矣。 Q.皆以美于徐公。 R.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S.不赂者以赂者丧。 答案: A.介词,翻译为“用”; B.介词,翻译为“因”; C.介词,翻译为“在”; D.介词,翻译为“按照”; E.介词,翻译为“凭……身份”; F.介词,翻译“从”; G.连词,翻译为“来”; H.连词,翻译为“来”; I.连词,表最终结果,翻译为“以至于”; J.连词,翻译为“因为”; K.连词,表假设,翻译为“如果”; L.连词,相当于“而”; M.连词,相当于“而”;N.连词,相当于“而”,修连; P.通“已”,翻译为“已经”; Q.动词,认为;R.名词,原因; S.介词,因为。 15.解释下列句中的“矣”字。 A.并虫亦不能行捉矣。 B.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C.小敌去,大敌来矣。 D.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E.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F.亡无日矣。 G.太后曰:“诺,年几何矣?” 答案: A.表已然语气,翻译为“了”; B.表将然语气,翻译为“了”; C.表必然语气,翻译为“了”; D.表决断语气,翻译为“了”; E.表限止性语气,翻译为“罢了”; F.表感叹语气,翻译为“啦”; G.表疑问语气,翻译为“啦”。 16.解释下列句中的“于”字。 A.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B.积于今六十岁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有损于人,而无益于己。 E.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F.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G.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汉中。 H.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I.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J.今吴楚反,于公何如? K.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L.而大声发于水上。 M.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N.苟全性命于乱世。 P.皆以美于徐公。 Q.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R.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S.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答案: A.已经成为凝固短语; B.介词,翻译为“到”; C.前者介词,翻译为“被”,后者介词,翻译为“跟”; D.介词,翻译为“对”; E.介词,翻译为“比”; F.两个均为介词,均翻译为“在……方面”; G.连词,翻译为“如果”; H.两个均为介词,均翻译为“在”; I.两个均为介词,均翻译为“在”; J.介词,翻译为“在……看来”; K.介词“跟”; L.介词,翻译为“从”; M.介词,翻译为“在”; N.介词,翻译为“在”; P.介词,翻译为“比”; Q.介词,翻译为“被”; R.介词,翻译为“被”; S.前者介词,翻译为“从”,后者翻译为“被”。 17.解释下列句中的“则”字。 A.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B.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E.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F.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G.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H.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I.非死则徙耳。 J.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答案: A.连词,翻译为“那么”; B.连词,表示后面的情况是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翻译为“原来已经”; C.连词,翻译为“却”; D.连词,翻译为“就;” E.连词,翻译为“就”; F.连词,翻译为“如果”; G.帮助判断,翻译为“就是”; H.两个均为连词,前者翻译为“既能够”,后者翻译为“又能够”; I.连词,翻译为“就是”; J.连词,翻译为“那么”。 18.解释下列句中的“者”字。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D.旁皆大松,曲者如盖。 E.今者项庄拔剑舞。 F.陈胜者,阳城人也。 G.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H.客如有来见者,吾必唾其面。 I.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矣。 J.言之,貌若甚戚者。 K.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L.王者之事毕矣。 M.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N.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答案: A.代词,翻译为“的人”; B.代词,翻译为 “的原因”; C.代词,翻译为“的人”; D.代词,翻译为“的松”; E.助词,附着在时间词后,表停顿; F.表判断,不翻译; G.附着在数量词后表停顿; H.代词,翻译为“的人”; I.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J.助词,“若……者”属于固定格式,翻译为“像……样子”; K.助词,表判断; L.代词,翻译为“的人”; M.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N.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9.下列语句中“之”字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有( ) A.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B.顷之,烟焰张天。 C.请与子往夺之国。 D.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E.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F.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G.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王屋、太行何? H.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I.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J.前事之不忘,后世之师。 K.此犹文轩之于敝舆也。 L.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M.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N.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答案: A.人称代词,他; B.词尾; C.代词,翻译为“他”; D.代词,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翻译为“我”; E.指示代词,翻译为“这”; F.助词,定语的标志翻译为“的”; G.代词,翻译为“这样的”; H.“一样的……”; I.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J.前者助词,提宾的标志,后者助词,定语的标志; K.助词,用于介宾短语; L.动词,翻译为“到”; M.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N.助词,提宾的标志。 20.解释下列句中的“因”字。 A.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B.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D.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E.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 F.因爱鼠,不蓄猫。 G.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H.因任而授官,循名而求实。 I.酒阑,吕公因目留高祖。 J.项王即日因留沛公饮。 答案: A.介词,翻译为“凭借”; B.介词,翻译为“经由”; C.介词,翻译为“因为”; D.连词,翻译为“乘机”; E.连词,翻译为“于是”; F.连词,翻译为“因为”; G.介词,翻译为“顺应”,或者“根据”; H.介词,翻译为“根据”; I.介词,翻译为“用”; J.连词,翻译为“于是”。 21.解释下列句中的“故”字。 A.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C.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D.此物故非西产。 E.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F.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G.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H.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I.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容所为,力请容。 J.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K.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妇。 答案: A.副词,翻译为“特地”; B.连词,翻译为“因此”; C.副词,翻译为“还是”; D.通“固”,翻译为“本来”; E.连词,翻译为“因此”; F.连词,翻译为“因此”; G.副词,翻译为“特地”; H.副词,翻译为“仍然”,或者“还是”; J.通“固”,翻译为本来; K.动词,翻译为“衰退”。 22.解释下列句中的“或”字。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B.人或益之,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C.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D.又入水击蛟,蛟或存或没。 E.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F.或曰此鹳鹤也。 G.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答案: A.肯定性无定指代词,翻译为“有人”; B.选择连词,翻译为“或者”; C.选择连词,翻译为“或许”; D.肯定性无定指代词,翻译为“有时”; E.肯定性无定指代词,翻译为“有时”; F.肯定性无定指代词,翻译为“有人”; G.助词,表不确定语气。 23.解释下列句中的“即”字。 A.项王即日因留沛公饮。 B.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 C.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 D.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E.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F.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 G.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H.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湮没,溺死人民云。 I.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答案: A.介词,翻译为“当”; B.动词,翻译为“接近”; C.介词,翻译为“就着”; D.连词,翻译为“如果”; E.连词,翻译为“即使”; F.副词,翻译为“就”; G.副词,翻译为“就”; H.连词,翻译为“如果”; I.动词,翻译为“靠近”。 24.解释下列句中的“安”字。 A.故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B.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C.君安与项伯有故?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E.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F.沛公安在? G.安有天下阽危若是二上不惊者? 答案: A.疑问代词,翻译为“哪里”; B.疑问代词,翻译为“哪里”; C.名词,翻译为“旧交”;疑问副词,翻译为“怎么”; D.疑问副词,翻译为“怎么”; E.疑问副词,翻译为“怎么”; F.疑问代词,翻译为“哪里”; G.疑问代词,翻译为“哪里”。 25.下列句中“但”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 B.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C.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 D.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答案:A。“但……耳”属于古代汉语中的固定格式,应翻译为“不过是……罢了”。 其他三项均为副词,翻译为“只是”。 26.下列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 B.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释担而立,睨之。 D.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E.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答案:C、D。它们均为顺连。 其他三项: A项中的“而”是并连; B项中的是转连; E项里的是用于主谓件间,表假设的,应该翻译为“如果”。 27.下列句中的“既”与例句中的“既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既然部队中午出发,下午就可以到达驻地了。 A.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B.既来之,则安之。 C.相如既归,赵以为贤大夫。 D.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扬如丝飞。 答案:B。 A项中的“既……且……”固定格式,翻译为“既……又……”; C与D中的均为时间副词,翻译为“之后”。 28.下列句中的“何”字,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③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④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A.①④ B.②④ C.①② D.①③ 答案:D。 ②是疑问代词,翻译为“什么”; ④是副词,翻译为“多么”。 29.解释下列句中的“相”字。 A.会不相从许。 B.及时相遣归。 C.还必相迎取。 D.伯乐相马。 E.吉人自有天相。 F.儿已薄禄相。 G.魏置相,相田文。 H.好自相扶将。 I.嬉戏莫相忘。 J.誓天不相负。 K.不得便相许。 L.登即相许和。 M.蹑履相逢迎。 N.怅然遥相望。 Q.誓不相隔卿。 R.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S.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P.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昫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答案: A是单“相”,翻译为“你”; B是单“相”翻译为“我”; C是单相,翻译为“你”; D是动词,翻译为“鉴别”; E是动词翻译为“帮助”; F是名词,翻译为“相貌”; G前者是名词,翻译为“国相”,后者是动词,翻译为“让……做相”; H是单“相”,翻译为“她”; I是单“相”,翻译为“我”; J是单“相”,翻译为“你”; K是单“相”,翻译为“你”; L是单“相”,翻译为“他”;M是单“相”,翻译为“他”; N是单“相”,翻译为“他”; P是单“相”,翻译为“你”;Q是互相,翻译为“互相”,或者“彼此”; S是动词,翻译为“帮助”; T中的“相”都是互相,翻译为“互相”或“彼此”。 30.对下列句中的“之”字的用法和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②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③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④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⑤久之,闻左公被炮烙。 ⑥当余之从师也。 ⑦顷之,烟焰张天。 ⑧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⑨公子闻之,往请。 ⑩愿枉车骑过之。 A.①③⑤|②④⑥⑩|⑦⑨|⑧ B.①④⑥|②③⑨⑩|⑤⑦|⑧ C.①④⑥|②③⑤⑦|⑨⑩|⑧ D.①⑤⑥|②③④⑨|⑦⑩|⑧ 答案:B。①④⑥都是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②③⑨⑩都是人称代词;⑤⑦都是词尾;⑧是结构助词,提宾的标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