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研专业课130分的秘密你造么?

 haosunzhe 2015-04-24



2012年考研大幕落下,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旗鼓渐渐远去的时候,我们收获的也许不仅仅是战乱之后的平静,更有这一路走来的高歌.结果已经不再重要,对于人生来说,考研的道路算是锤炼自己品格和觉悟的一段,其意义已经超越了考研本身.正如在研友广为流传的那条短信一样:“生命中每一次战斗不一定凯旋,壮丽就够了,硝烟散去时,无论成败大家都是赢家。”


运气使然,我成为挤进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一员,专业课133分,这使得我在数学瘸腿的情况下挤进了央财.我是一位不知名学校数学专业跨考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的考生,经历着一个三跨考生的所有痛苦,也满载着二战学员两年考研经历血泪故事,这让我成为庞大的考研大军的典型代表之一,我深刻得领悟着三跨考生初期面对经济学课本那热情而又茫然的眼神,也洞晓自学考生自己啃读经济学艰难的步伐,还有后期面对数学和英语的令人窒息的时间压力怎么也挤不出一小时的时间给专业课的窘境,一个又一个坎坷而充满挑战的环节镶嵌在整条考研历程的链条上,唯有经历过的人才有心领神会的意蕴,当我把满满的两年的经历一一回首时,才猛然发现自己已经经历了这么多,走了这么多弯路,也享受了很多好心人经验的鼓舞,作为回馈,我决定把我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奉献给广大的为自己的人未来苦苦奋斗的上进青年.可能在我身上更多的是教训吧,但是不管是教训也好经验也罢,只要能给后继者一些指导,也算是对历史的交代了。让大家感受一下从0到130应该有的一些过程,在前往130分的途中少走一些弯路. 本文以专业课力争130分为中心,围绕一系列相关问题展开。

<一>2012年中央财经大学的具体情况
今年中央财经大学比往年更火爆,报考人数20000多人,与清华并驾齐驱。而清华有着比央财大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吞吐量,央财的热度可见一斑。但是即便这样,仍然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央财,今年来中央财经大学的报考人数一直处于强劲增长阶段。


今年金融学院的招生情况是金融学67人,国际金融学15人,证券投资13人,金融硕士55人。最终的分数线分别是金融学400分,国际金融学397分,证券投资400分。据上届研究生反应,有老师在上课时反应今年证券投资最挤,金融学其次,国金再次之。如果严格按照1:1.2的比例划线,分数可能确实要高于官方公布的复试线,由于考研泄题事件教育部要求加大复试比列再加上学校出于后续生源的稳定性考虑把分数权衡在现在的水平。这可能正是当时考研论坛上流传有金融金融分数线是407分的说法的原因吧。金融硕士方面,应届生报的很满,分数线是381分,往届生有个别空缺,在国家线以上381分以下有大量考生,所以学校出于各方面考虑,在最后的调剂方案中允许应届金融硕士调剂到往届中,同时也像其它专业那样接纳经济学往届考生的调剂。


关于复试,复试工作很庞杂,复试开始那一天主教学楼电梯口满满都是等待的人群,有的学院有专门的复试教室,而金融学院的复试时在主教9楼的办公室展开的,专硕和学硕分开保持了效率,第一天白天学硕面专业课,专硕面英语,英语面试分应届和往届两组进行,第一天晚上全校统一笔试科目考试,第二天学硕面试英语,专硕面专业课。学硕和专硕的专业课侧重面不一样,学硕更加注重理论,专硕的更加具体实际一些。复试中专业课笔试的权重很大,想要顺利进入央财,此环节必须高度重视,面试涉及因素也比较多,但是准备全面对自己更有利一些。对于一些跨专业考研或者基础比较薄弱的考生而言,在短时间内迅速突破那一长串专业课书目以及从容应对面试还是有些难度的,可以寻求一些辅助措施,比如报个辅导班,我同学报过凯程的复试保过班,效果很好,很有针对性,重点也很突出,属于量身打造培养方案类型,当然当时吸引她的是不过全额退款的条款,目前没有其它机构敢打这样的保票,所以就选择了凯程。如果家庭条件不允许的话还是尽早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提升水平为好。不过大家在经历了高压的初试备考阶段和初试后的春节假期后会彻底放松下来,很难收心准备复试,大多同学会纠结于分数公布,分数公布后又会纠结于能否进入复试,只有当确实看到自己收到复试通知时才能真正收心学习,而此时距复试也就只有10天左右的时间了,对大家的挑战还是不小的。建议大家合理安排时间,当然我两年考研都没有做到精心准备复试。呵呵。


关于调剂工作,也相当有内容。调剂是落榜考生进入央财的第二次博弈,这里边也有着复杂的情况,随着政策的导向,学校关于学硕和专硕名额的调整,广大考生观念的微妙变化,以及所有上述因素随时间的演进,专硕也越来越被大家认可,所以那有限的几个专硕调剂名额必会成为一志愿未上线的考生的纷争之物,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今年资产评估硕士,税务硕士,保险硕士,统计硕士,法律硕士和金融硕士均有调剂名额,但是调剂的门槛会特别高,学校考虑的因素也会比较多,所以要求调剂考生反映足够快,信息足够灵敏和全面,论坛,辅导班,学长等是有效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我有同学应届生考金融考了393分调剂应届国际商务硕士未能成功。大家需充分掌握信息,把握主动权,有资源的利用资源,没有资源的寻求和开拓资源,比较省力气的做法还是求助于辅导班,尤其是外校的考生。

<二>为什么要把专业课定位在130分
考研需要一个总体的布局,尤其是考名校的热门专业。拿下130分在今年的专业课难度下问题不是很大,而更多的时候,130分作为奋斗的目标指引我们能更有动力,能获得更大的砝码使自己从容挺进理想的专业。130分会让自己有瞄准130分奋斗者的精神状态。
今年央财金融复试线是400分,去年396分,根据自己的情况综合分配一下的话,参考线可以这样确定政治70分,英语65分,数学135分,专业课130分。当然这是最低的资格线,仅仅是能进入复试的分数而已,要想很稳地进入央财,需要结合自身状况略微调整以上参考线各科分布情况下再把分数提一个档次。

1.以确定性消除不定性

被广大考热门专业的同学认可的一条真理是“成败在数学”。确实如此,如果数学没有个像样的分数的话进入名校热门专业就非常困难了,但是数学的特点决定了数学的分数不想专业课那么平稳,因为数学的考试需要发挥,需要状态,也许一两个题就足以把数学的分数拉开20分。但是这种状态有时候是没法自己掌控的,所以数学分数不确定性很大很大,以我自身为例,第一年考研数学考了140分,第二年比第一年准备更充分更有底气的情况下在考场上手忙脚乱,完全不在状态,最终考了个悲惨的115分。我想说的是,我的数学知识不存在问题,数学专业出身,上过数学辅导班,扎实地做复习全书,系统地总结数学真题等,所有的工作我都认真完成了,但最终被临场的感觉打败了。所以建议大家认真做好应对不确定性的准备。
与数学形成对比的则是专业课,尤其是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这种有着比较稳定的风格的专业课,它有着一贯的稳定性,不需要太多临场的发挥,知识牢固了就能比较确定地拿到相应的分数。对比到这里,也许很多同学就明白了我的用意,为何要以130分为目标?就是要以相对确定的分数为数学寻求一些不确定的空间,确保在其它科目发挥失常的情况下,仍然能进入复试。

2.专业课考130分有可行性

从801的命题风格来看,题型比较固定,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和计算,题目比较基础,完全以课本内容为命题点,不同于人大那种比较拔高的风格。
801经济学的构成情况大家都比较熟悉,西方经济学占90分,政治经济学60分。西方经济学的题目都是课本上比较典型的知识转化成了问题的形式,一般只有最后一道计算题(证明题)难度比较大,很有区分度,大部分考生做不出来,其它的题目在复习全面扎实的基础上完成不在话下。政治经济学的题目则更加固定,完全是课本上的知识的再现,按照规律课后题出的比较多,有时候虽然不是以原题形式出现,但是按照课后题的主线复习下来也能把考点涵盖各差不多,只是个别地方需要自己补充一下。
西方经济学没有很统一的资料,最近我看到一本凯程编写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一本通,感觉编的比较全面新颖,还是不错的,里面既有框架性的知识构建,也有经典知识的总结,还有部分真题的精讲,如果确实能用好作用应该会比较大,大家有兴趣可以做一下参考。至于政治经济学,大家面临的资料基本是一个版本了——政治经济学课后题答案蹦蹦蛙版。这份资料的特点是相对比较全面清晰,但是也有许多不太完美的地方,需要自己加以改进和补充。但是它给大家带来的答题思路和方法等方面的启发是很大的,可以找好角度,做到在自己不会的情况下也能拿到一半的分数。
上述的命题风格和资料信息相会完全的特点决定了在完全吃透课本的条件下,考130分不算特别难,当然前提也是出题思路比较有延续性。

综上可知以130分为目标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所以本文以力争130分为线索。

<三>从0到130分之路

1.我的130分之路。
我本科数学专业,大二面临着关于未来发展的深刻反思,当时对于以后的路该往哪里走相当茫然,后来在搜寻前途的探索中锁定了金融学,再后来把学校圈定为中央财经大学,原因是我属于跨专业考生,基础比较薄弱,而中央财经大学的专业课比较基础,不是很难,比较适合跨专业的考生。然后开始了自己漫长的跨考之路。


刚开始我全力看以高鸿业老师主编的版本为课本,完全是自学,相当痛苦。最初没有经济学的概念和思维方式,看东西深入不进去,也不得经济学的要领。虽然利用选修或者蹭课的形式听了一部分西方经济学的课程,但是终归不成体系。所以第一遍看书很吃力,用完整的一上午来看专业课也只能看30多页,即使看这么少仍然摆脱不了浮于表面的初始状态,而两本课本加起来就足足有800页之多,那种窘况可想而知。
就这样我艰难地过了一遍课本,不明白的知识点堆了一堆,把课本看了个支离破碎,根本没有知识体系可言。没有办法只能再机械地进行第二遍,期间找研友适当交流了一些理解受阻的知识点,有时候一句话能重复10遍仍然不得其法,也有时候能在一个点上写出10条心得体会,总体说第二遍课本比第一遍轻松了许多,部分知识能够连接成局部的片状知识结构,但仍然抓不住重点和难点。自学针对整本课本没有针对性,自然也就没有方向感。第二遍后就是第三遍了,第三遍与前两遍比已经轻松了不少又加上与其它同学的讨论交流,第三遍完成后基本对西方经济学的大脉有了较好的把握,但对于考试可能还不够。课本还没啃透,大三下学期就基本结束,考研也就真正来临了。


在大四上学期之前的暑假我得到了一个辅导班的录音,开始了系统的梳理课本内容的进程。按照辅导班老师的思路,我把西方经济学所有的知识点按照考题的形式整理出来,辅以知识框架,这才使专业课有了较大的提升。按照这种思路,我开始做西方经济学的笔记,前后共做了三遍:第一遍听录音,跟着老师过了一遍课本,粗略地在笔记上记下了答题的提纲;第二遍开始按照第一遍的提纲列出核心知识点组成的比较有血肉的知识框架,很凝练;第三遍则开始非常认真细致地把所有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写出了详细的答法,耗时严重,前前后后做笔记做了4个月,整理完笔记的时候时间已经不多了,又开始匆匆忙忙地背诵,背了一遍又一遍,严格按照笔记的内容,可是背到后面前面的又忘得差不多了,反复记忆着,非常机械,也是很痛苦。


政治经济学我开始的比较晚,9月份开始的,刚开始对政治经济学认识不够深刻,认为考前两三个月背背就差不多了,后来才发现大错特错了。第一遍看政治经济学才发现政治经济学理解起来很难,看起来很费力气,一天看2页还看不明白,为了赶进度就加大了看政治经济学的力度,勉强在11月底时看了3遍,遗留的问题也少了很多。12月份进入全面背诵阶段,时间很紧,压力很大,因为12月份的时候每门课都挤不出时间,最后还是完成了80多页讲义的背诵。

这样的结果是我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研究真题,而真题才是出题者的思路体现出来的地方,虽然我想尽力去做真题,但是时间已经非常有限,最终也没把真题利用地充分。草草收场,感觉自己准备的不充分就是上了战场,心里没底,最终专业课考了116分。
第二年我吸取了第一年的教训,相对要轻松一些,因为已经有了第一年的基础。


还是按照自己的西方经济学笔记和政治经济学讲义来进行复习,这一次我吸收了偶然得之的凯程辅导班的框架法学习方法,把所有的知识浓缩成框架,然后再把框架还原为知识,大大提高了记忆的效果和效率,也是自己所背诵的内容在框架的层面上有了前后的联系和呼应,确实看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不同知识的权重区别。正如凯程王哲老师所说的那样——“考试时要带着一棵知识大树去考场”,这样可以极大地减轻重量,提高运用知识的灵活性。


我的具体做法是在白纸上把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的所有图汇集起来,严格自己画图,把西方经济学的知识框架之树缩成了几张白纸上的图形,然后以图为中心,把考题在图形旁边进行标注,以明确考试重点以及考试趋势。政治经济学则以结构框的形式把所有的课后题罗列标注,并以横线的形式提醒自己每道题有几点,要求自己看着框架说出答案,作为课后题的补充,我列出来整本书的结构框架图,并在这结构图上标注了所有的考题,分析了重点和考试的规律。在把知识框架有了十足的把握的情况下,我系统研究了考题的分布规律,然后根据规律给自己画了一下重点范围,事实证明这很有作用,西方经济学的大部分名词解释和论述题都被自己小范围圈定了,政经的论述题也没有跑出自己的“政经论述必定出在19,20章的论断”,从而使自己顺利地进入了专业课130分的梯队。


总结两年的专业课备考经验,我发现


a.时间配置对专业课的复习效果有直接影响作用,而时间的掌控是大家都不能很好把握的。尤其是对跨专业考生而言,事先并不清楚经济学的难度,也没法预知自己掌握到目标熟练程度所需时间,这就给大家的专业课复习带来了时间掌控上的挑战,只有当自己完全经历了才会清楚各个复习环节比较合理的配置状况,但是那个时候的觉悟已经对专业课的成绩没有多大影响了。要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方法之一是延长自己专业课的复习时间,提前把课本看熟;方法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在保证复习效果的条件下缩短每一必要环节的时间,可以适当借助辅导班的帮助。
b.真题的利用方式和深度会影响复习的效果。尽早全面深入研究真题会使自己的复习更有针对性,在庞大的知识范围内可以有效地让自己保持正确的复习方向。如果时间允许,最好把真题按年份进行归类,触摸其命题走向,适当结合年度热点,这样会发现其实并不是每个考点都能够成为考题的,只有足够大,与分值足够匹配才能成为考题。如果时间很紧张,最好也拿出时间来粗略地分析一下真题,避免在压力过大的后期迷失复习的方向。


c.凯程王老师所提的框架之树确实很重要。如果能把知识有效整合成自己的知识树,则自己对知识的把握就会提升一个层次,自己不是全部知识点的直接统帅,而是这些框架的统帅,框架替自己统治好更下层的知识点,有效的组合自己所掌控的框架,会使自己对题目的回答更有张力,更有建设性,在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下也最容易抓住核心,得到最理想的分数。框架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使自己更加机动而不是机械,我第一年对知识的记忆就比较机械,纯粹地追求完整地记忆知识,而在极短的时间内这是比较难以实现的。第二年的框架记忆,则有效地增加了灵活的成分,它使我心中的内容已经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块,即便是自己不按照课本来的话也会整合的很完美。


d.考前的模拟很关键。对于第一年经历801经济学的考生而言,这点则更加关键,如果是理工科的考生跨考央财,则一定要经历这一环节,即便是复习时间再紧张也要拿出部分时间来演练一下。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我身上有血的教训。我第一年对以前自己看到的经验中所讲的801考试时间紧还没有清晰的概念,对时间的把握不到位,前面题目纠缠得太久,后面的题目不难,但做到最后已经没有时间去把该得的分拿下了,吃亏很严重。第二年我心里对每道题目的耗时有确定的标准,总目标是顺利做完所有的题目,不在任何题目上耗费过多时间,最后的结果是提前45分钟做完了自己所有会做的题目。而考完专业课后听到自己周围的人在抱怨没有做完时,我也就十分肯定他们是第一次真正经历801经济学考试了。

2.结合我自身的经历,对130分之路的一些建议


(1)关于各个阶段的建议
常规而言,大家的复习一般都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第二阶段全面强化阶段;第三阶段冲刺阶段。


跨专业的同学第一阶段会很痛苦,很吃力,可以借助辅导班的帮助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 跨专业考生要尽快地建立经济学的思维,领会经济学要旨。这个过程很缓慢,如果自己完全靠自学的形式会耗费很多精力。而考研的成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一种竞争,当然包括了借助外力的因素。谁能以最短的时间掌握好专业课,谁就掌握了很大的主动权。毕竟考研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学,而数学的复习需要大量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专业课重点,方能给数学预留足够的时间保证。


第二阶段的全面强化最好建立自己的知识构架,有自己的学习效果的标准。还是像大家力荐凯程一直推崇的框架式学习方法,这样确实可以大大减轻自己的学习重量,梳理出知识的主线脉络,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建立自己的笔记有助于后期对重点的把握和时间的节省。笔记的建立方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习惯,不便统一,而笔记的时间的耗费最好控制在自己的计划之内,否则很可能会挤占自己后续的复习时间。至于笔记的形式,我还是建议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考题的形式做笔记,这样做的直接作用就是面对题目,可以不假思索地按照自己笔记的思路来回答,这样就把考场的思考工作提前做了。


第三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心理压力大。很多同学就是在最后的阶段放弃了考研,这个阶段的专业课会有遗忘的情况发生,但大家记住自己的对手也在遗忘,谁能够在发现自己已经把专业课的知识遗忘掉的情况以后迅速以最快的速度捡起来则谁又占了主动权。这样反复捡拾会使自己重新穿连全部知识的时间不断多段,辅以框架,最后用一下午甚至更短的时间久能把专业课全面地过一遍了。我最后一遍过专业课是在考前一天的下午,利用之前框架图和图形很容易就完成了全部知识的重温。
我着重强调的是最后模拟考试的安排。一般情况下大部分考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拿出几个3个小时来进行仿真的专业课模拟,但是至少一定要有这么一次演练,哪怕是两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模拟的目的不在于检测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而是在于训练对考试时间的掌控技巧。之前的状态是输入的状态,能否有效地将之前的输入内容精准地快速地输出则还不确定,所以这一模拟会给自己充分认识自己输出中的时间安排的问题,能有效地避免做不完的情况发生。


(2)关于辅导班的选择
为什么要说明这个问题,我觉得大多数人有着像我当初经历的那样的一些疑问:有要不要报专业课辅导班的疑问,也有报哪个辅导班的疑问,甚至有些信息闭塞的同学不知道专业辅导班的存在,这样就在信息上落后了一部分。所以我把这个问题独立出来加以说明。


我比较支持报辅导班。我自己也报了辅导班,我感觉辅导班的作用比较明显。原因如下:①辅导班帮助我把知识连了一个体系,使知识成为一个系统,使知识能够前后呼应。②辅导班系统地把真题进行了分析,使我对真题的认识深化了一个层次,之间老师还传授了一些答题技巧,对考试很有帮助。③它在帮我梳理专业课和真题的同时给了我很多学习方法的启示,比如如何做笔记。④辅导班带给了我很多信息支撑,上课的老师掌握着大量的信息资源,这也是后续的复试咨询的重要信息来源途径之一。我二战的时候就联系过当时辅导的老师,他对我的问题都耐心做了解答。总之,报辅导班总比不报收获的要多,只是每个人需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权衡自己报班与否。


至于选择哪个辅导班,众说纷纭。现在辅导班市场的局面也是鱼龙混杂,自己选择辅导班前一定要掌握足够全面的信息,选择最优质的资源。我极力向大家推荐凯程,只要上过凯程辅导班的学生都会明白我这样推荐的原因。在后来与王老师的接触中,我才得知那里的专业课辅导老师的门槛很高,水平不到极致根本就没法应聘到专业课辅导老师一职,有部分老师直接来自各高校任教老师,当然包括央财;如果海选,其竞争程度也会非常激烈,目标就是挑最牛的老师来带领大家学习。而专业课以外的辅导老师的负责态度也会令人折服,当时我负责我们辅导的于老师和王老师以高度的责任感赢得了我对凯程的信任,事实证明凯程的实力确实超群,当时我看到11年考取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学生竟然达10几人,我不禁感慨如果我早两年知道凯程这样一个辅导班,我也敢去拼一拼那神话般的五道口……呵呵


写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看得很累了,但我仍然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还有好多话要说,可能再来这么一万字也说不完,毕竟我的两年血泪辛酸有太多的教训可以呈现给大家……但是写到这,我这一篇文章的主题也表露地差不多,自己关于专业课从0到130分的一些教训和经验也基本道尽,大家从我的曲折经历中吸收一些对自己有利的成分,把我的苦心建议切实用作自己的指导,我想自己费这么大力气写这么长的一片文章页就值得了!


最后的总结:从0到130分的道路很漫长也很崎岖,这个过程需要勇气需要毅力,需要智慧也需要信息,对大家满是挑战;这是一条痛苦和快乐交织的道路,有阻力也有冲破阻力后的畅快,我作为过来人,愿我们的后继者——有自己坚定追求的满怀雄心壮志的奋进者们,在通往考研胜利的道路上能在我们走所过的弯路的岔口旁加以辨别,汲取教训以更轻松的姿态绕过弯路去夺取那成功的光环,去唱出属于自己的胜利之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