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万别拿“餐后高血糖”不当回事

 残云伴鹤归 2015-04-25
?

年过七旬的李大爷,两年前查出有糖尿病,一直坚持用药,多次化验空腹血糖都基本正常或略微偏高。近几个月以来,他觉着手脚发麻,看东西模糊,并且尿里查出有蛋白,到医院一检查,原来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李大爷感到很迷惑:“我的血糖控制得一直还算不错,怎么也会出现并发症呢?”

主任医师 王建华


餐后高血糖的危害


罪魁祸首原来就是餐后高血糖。李大爷平时去医院一般只查空腹血糖,偶尔查过两次餐后血糖均高于正常。由于认为餐后血糖高与进餐量过多有关,李大爷没有给予重视。




其实,人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餐后状态(指进餐后4~6小时内),与空腹血糖相比,餐后血糖对全天的平均血糖影响更大。一般来说,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要高一些,但不能超出太多。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不超过7.8毫摩尔/升,如果经常超过11.1毫摩尔/升,将会导致许多并发症,如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心脑血管病变、四肢麻木等。因此,糖尿病患者不仅要使空腹血糖控制满意,更要使餐后血糖保持在良好水平。


餐后血糖的重要性


⑴对餐后血糖的检查,有助于及早发现糖尿病。一般认为,餐后血糖升高比空腹血糖升高要提早3~5年。因此,通过检查餐后血糖,一方面,可以及早发现“糖耐量减低”患者,实施早期干预,大大减少其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使糖尿病的诊断提前3~5年。这样可为早期治疗争取时间,对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也具有重要意义。




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心脑血管等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⑶有助于血糖整体控制达标。血糖控制得好与坏,不能光看“空腹血糖”,还要看“餐后血糖”,更重要的是要看 “糖化血红蛋白”,后者是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总体控制水平的金标准。


如何控制餐后高血糖


⑴调整饮食,少吃多餐:①控制进食量,每餐吃七、八分饱即可;②稀饭的“升糖指数”较高,可显著升高餐后血糖,应尽量避免食用;③为减轻两餐之间饥饿感,主食尽量选择膳食纤维含量较高的粗粮或全麦食品,且少吃多餐。


⑵饭后适当运动:这样可以消耗体内的热量,辅助降低餐后高血糖。一般建议在餐后半小时开始运动,应选择有氧运动形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




⑶适当选用药物:合理选用药物对控制餐后血糖非常关键。主要用于降低餐后高血糖的药物有:①格列奈类:包括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为非磺脲类的胰岛素促泌剂。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②α-糖苷酶抑制剂:包括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倍欣)。该类药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③速效或短效胰岛素制剂:速效胰岛素类似物有诺和锐、优泌乐等;短效胰岛素有诺和灵R、优泌林R、甘舒霖R等。



来源:《健康指南》2012年第7期[自我保健]第30页,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稳中自控,静中养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