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如外地人都离开了北上广深

 冰海明月 2015-04-26
假如外地人都离开了北上广深......
外来务工人员一般被当地居民称为“外地人”。春节期间,大部分“外地人”回家过年,大城市随即变为“空城”,人少了,公交不挤了,整个城市突然变安静了……这是本地居民的一大感受。假如“外地人”真的全部离开北上广深,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下面我们拿上海市为例,生成一个虚拟场景


这一天,上海市的外地人都离开了...
2030年1月1日,这一天,上海市的外地人全都走了,上海几乎变为“空城”,人少了,车也少了,地铁、公交都不挤了,整个城市突然变得好安静......一下子感觉很不习惯。我可以随意的选择交通工具,不用再担心堵车,也不用再被拥挤的人群挤来挤去。

一周之后...

2030年1月8日,今天出门,发现家门口有好几家餐馆关门歇业了。逛超市的时候,发现营业员变少了,收银出口由此减少了许多,队排的好长,买东西真不方便。

最近这一周,发现绝大部分快递员也不见了,网上买东西商家都选择EMS发货,隔天到变成了半月到。

老妈说这几天钟点工都很难请到了,街道楼宇没有人清扫,垃圾筒满溢也没有人清理,不止如此,修车、配钥匙的地方竟然也消失了。

一个月之后...

2030年2月1日,今天发现更多的餐馆关门歇业了,没关门的餐馆,菜品的价格比以前贵了好多,钟点工、服务员、快递和理发师重新出现,只不过价格出现了显著提升,部分人已经放弃了钟点工服务。

生活慢慢变成了这样:下馆子会被加付服务费并额外给服务员小费、忍受半个月才到的网购、减少理发频率或者自己理发、自己学会擦车和修车——听起来多么像北美留学生的生活!可却真实的发生在了我们身上!

半年之后...

2030年7月1日,务工人员数量大幅降低,一些大企业为揽工不得已提高了工资待遇,而更多的是一些欠缺实力的工厂,因为负担不起高额的劳动力成本迫不得已选择关闭。

没有了早晚高峰时段的拥挤,工业区里的路上没有了来来往往的工人,这里没有了往日的喧嚣,显得格外冷清。

一年之后...

2031年1月1日,建筑工地上的工人少得可怜,以前只需一年便可造好的商住楼,看样子至少需要五年才能竣工;原本三年不到即可修好的地铁,竣工遥遥无期......

因为无力偿还贷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抛售房产

三年后...

2033年1月1日,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关闭,通勤族的队伍骤减了好多,现在只有中环内有稳定的公交地铁,郊区道路变得破烂,荒无人烟,越来越多的居住在郊区的人搬到了市区。

街道上再没有了往日的繁华,商业和服务业也不再发达,四处冷冷清清,此时的大上海不再是一个国际大都市......

三十年以后...

退休金下调了!减少了几近三分之一,身边越来越多的老年朋友在抱怨,对于未来生活多了份迷茫与担心,每个人都显得躁动不安。子女们赡养老人的压力更大了,因担心再无力承担下一代的高额抚育成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要孩子。

一个没有了“外地人”的上海在慢慢衰落,从一线城市变二线城市,更甚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二线城市变三线城市......



是不是对结果很震惊?!
以上是我们设定的虚拟场景,也许你会觉得有些“骇人听闻”,先别急着反驳,下面我们先来看在现实生活中由媒体做出的一个假设式的调查问答,“如果上海近千万的‘外地人’消失了,那么,上海会怎么样?”

上海一半以上的从业者都是外地人

从左图(2013年数据),我们看到,上海市本地户籍的从业人员有635万人,外来户籍的从业人员有706万人。

从劳动人口看,外地户籍人员所占比例已超半壁江山。换句话说,上海这所城市一半以上的从业者都是外地人!

大量人口消失,最直接的影响出现在劳动力市场!

外来劳动力在典型行业占比: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77%)、建筑业(74%)、住宿和餐饮业(74%)、批发和零售业(62%)、制造业(61%)。

在外来人口占比较多的行业中,和人们生活最直接相关的是:①住宿和餐饮业;②批发和零售业;③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家政服务、理发、清洁工、修理维护)

生活服务业:服务质量变差

外地人口消失一个星期,最直观感受 ↓ :

① 许多餐馆因缺少服务员而关闭,不能下馆子了;

② 商店、便利店和超市缺少营业员,超市的收银出口也减少许多,线下购买东西变得很不方便。绝大部分快递员也不见了,网上买东西只好使用仍然有本地户籍工作的EMS,隔天到变成半月到;

③ 钟点工消失,没有地方理发,街道楼宇没有人清扫,垃圾筒满溢也没有人清理,修车、配钥匙的地方消失。

服务类收费上涨 日常生活支出增多!

在外来人口消失一个月

服务业从业人员减少 → 服务类收费上涨

走掉的“外地人”有72%是生产者,而本地人只有44%是生产者,故外来人口消失必定会造成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尤其是对于餐饮、家政服务来说,外来人口消失,会导致五分之四的供给走掉,但是餐饮和家政的需求不会减少五分之四。于是,钟点工、服务员、快递和理发师重新出现,只不过价格出现了显著提升,一部分人只好放弃了钟点工服务,下馆子时加付服务费并额外给服务员小费、忍受半个月才到的网购、减少理发频率或者自己理发、自己学会擦车和修车——这就好像过上北美留学生的生活
波及制造业企业!

外地人口消失半年

劳动力匮乏 → 大量制造业企业转移

制造业工人消失五分之三,对大众汽车、振华港机等产品具有差异化的企业,或会提高工资招工。但另外一些产品竞争激烈的企业,提高工资则意味着失去竞争力,例如外来员工超过20万的广达上海制造城,或会收缩流水线支撑个半年。此时,大量制造业企业会选择关闭上海的厂,转移到其他劳动力充裕的地方。

企业减少 → 当地税收减少 → 财政收入减少 → 进而公共服务减少

不仅劳动力价格上升会带走企业,企业本身的流出也会带走许多企业,例如一些企业虽然苦于上海市的高工资水平,却因与上下游企业进行低成本运输的集聚优势才留在上海。但如果相应的上下游企业流出上海,这个优势消失了,剩下的企业就会加速流出。企业减少,当地税收减少,财政收入减少,而公共服务随之减少。


更严重,上海这座城有可能破产!

政府卖不出地 + 人口减少致税收减少过半 → 政府无力偿还债务

在人口消失的前提下,一系列连锁效应逐渐产生:

① 商业用地的吸引力下降。

② 居住用地的吸引力下降。

③ 工业用地价格下降。

这三个现象加在一起,土地便失去了价值。一旦土地失去价值,政府会卖不出地,也无法用土地抵押贷款。2014年,上海市政府的欠款5194亿需要在一年内归还四分之一左右,也就是1300亿。而上海市的总税收原本是2700亿元,劳动力减半、企业大量关停后,税收减少至少一半——也就是说,上海市一年的税收,不考虑任何公务员工资、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全部用来还债,也才刚刚好收支相抵。而如果不还债,又无法展期,上海市政府可能就此破产。
国际大都市的地位不再!

外地人口消失三年后

政府无力维持大范围公共交通 → 只有中环内有地铁公交 → 郊区人口向市区转移 → 郊区道路破烂,荒无人烟

把博物馆、动物园、地铁运营权以及各种上海市国资委下属企业全部卖掉,再使用各种各样的办法,上海市政府最终偿还了五千多亿债务。松江、奉贤、青浦和嘉定四区人口减少6至7成,原本在这四区的工业企业也关停过半,通勤需求大幅度减少。由于仍然需要节省开支,政府无法维持大范围的公共交通,于是只有中环以内才有稳定的公交地铁和不那么残破的道路。

城市失去竞争力 → 国际大都市的地位不再

三年后,上海重新变成了一个稳定的城市,虽然城市竞争力下降,虽然产业出现了大失血,商业和服务业也不再像先前那样发达,虽然国际大都市的地位不再。


点评

不看上述数据,真不知道“外地人”对于一座大城市来说是那么的重要。但是,既然“外地人”能够左右一座大城市的未来,为何不能以本地人的角色发展各自的中小城市?说到底,这是教育、就业、医疗等资源配置极不平衡所致,这使得上述问题走入了一条死胡同,看似简单,实则难解。不知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