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见》第22期:重新发现上海

 tips123 2015-04-26

[年度城市观察]海派文化:从自负、自毁到自救

网友评论(50)2013.12.23 第22期 作者:王千马

上海陷入“闭环”

只是,破坏性创新毕竟是“破坏”,它是建立在国家主权被蚕食的基础上。我们应该能想象,它所带来的副作用是超大无比的。对这一副作用,我们也不能因为赞扬开放,而矫枉过正地予以轻蔑的忽略。虽然中国因此开启了自己现代化转型的第一步,但现代国家的建设,从来都是依赖于独立的现代政权。所以新中国在1949年的诞生,是大破之后的大立。如果此时的上海,一边依靠着统一的祖国,一边继续向世界开放,那么它的发展,无疑比今天更灿烂和辉煌。但不幸的是,它抓了一手,却丢了另一手。毛时代的全能主义--包办一切的计划经济,让中国成了被勒紧了绳套的老黄牛,虽奋力向前,却步履维艰。吴晓波老师在新作《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形容计划经济时,便定义其为“从自负到自毁的大试验”。对于上海来说,当年它有多激进,日后就有多后退。和民营经济日渐暗地妖娆的温州相比,它反而成为了中国计划经济色彩最浓、政府管制最严的城市。

就在上海解放之后,其远东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位于汉口路422号的上海证券大楼便于1949年的6月10日被解放军查封。234人被当场扣押,并被移送人民法院审判,随后,全市的证券交易场所全数遭查封,民间的金融活动被彻底取缔,“资本市场”从此退出了经济舞台。对上海来说,这意味着远东金融中心的功能被摘除,在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成了单纯的轻工业和商业中心。

可以说,这也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次自我否定,是将上海钉在了“资本”的耻辱柱上,从而顺手抹杀了上海的开放精神。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当年的国际环境。尽管抗美援朝打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招致了国际上的封锁,最终促使了中国一边倒的“联苏抗美”。苏联不仅成了受人尊敬的“老大哥”,更重要的是,其计划模式也被中国所继承。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曾对苏式“五年计划”做过很精辟的评论,他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央号令支配式经济,它以重重“计划”推动建设,将高度集中化的效应发挥到了极致……同时形成严重的官僚化和中央集权的过度强大。深受影响的中国,继承了计划的优点,也同样继承了其缺点。

在这种被高度集中化的支配下,上海很难找得到自我腾挪的空间。直到1991年,上海市财政办仍下发287号文件,明确规定上海私营企业的产品“一律不得进入南京路、淮海路的大店名店”,该市2195家私营企业无一户获准与外国公司合资,理由是“上海尚无先例”。上海的银行规定,“对私营企业一律不贷款”,信用社也只能以有价证券做抵押,或要有实力的国营企业担保才能贷款,但数额在3000元以下……看得出,来自计划的管制一直延续到了改革开放之后仍然没有全然松手。

在上海没落的背景映衬下,依旧是处在“资本世界”的香港,其自由港的价值更加凸现出来。顺其自然地,它取代了上海在远东的地位。这让人感叹事易时移。如今的众人都在传唱“东方之珠”,可知此珠当年是上海?!

相对应这种被管制的日子,上海的文化也出现了衰弱的迹象。回想当年的老上海,写有鲁迅,影有阮玲玉、唱有周璇……就在我这本《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所落笔的“天平社区”里,就住过胡风、田汉、萧红萧军还有上官云珠,至今秦怡还生活在那里,犹如标志性的存在。这些都是风华绝代的人物。现在看来,他们的确都快“绝代”了,再也找不出来了。尤其是随着巴金、陈逸飞、谢晋等久居上海的文化巨人的相继离世,征兆着上海文化的荒漠时代即将全面来临。有人曾痛心海派文化的没落,说这是因为上海土著在上海的现代化进程中被不断边缘化。我痛心着他的痛心,但却对这一原因深不为然。如前所说,海派文化的特质是在上海的八面来风中塑造出来。它里面的每一份子,都是具有开放性的。虽然上海土著对海派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小的作用,但你很难说,鲁迅、胡风、田汉、萧红萧军是上海土著,正如我在书中所定义他们的那样,他们只是“沪漂族”,但他们却成为了海派文化的发展基因。所以我可以大胆地说,海派文化的没落,并不是上海土著的被边缘化,而是开放的被边缘化。是上海丢掉了自己昔日的包容与接纳。

分享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