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10):侵犯与亲社会行为

 hehebuqi 2015-04-27

第一节 侵犯及其控制

1. 侵犯:即侵犯行为,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构成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2. 人们将非身体接触性的直接或间接的有意伤害归为敌意。敌意不是侵犯,但可能会激发别人的侵犯,也可能发展为侵犯。

3.侵犯发生的原因

(1) 侵犯的生物学解释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

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性本能和自我保存本能。性本能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力,使人们的心为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保存本能或自我本能则使人有适应现实环境、趋利避害的变通性,侵犯性是性本能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弗洛伊德见他原来的两大基本本能,修正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他提出了与性本能(生的本能)相对立的侵犯本能(死的本能),认为侵犯本能的目的在于破坏。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死的本能本来是一种对内的自我破坏倾向。但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是对立的。人只要活着,死的本能就会受到生的欲望的妨碍,从而对内的破坏力量转向了外部,以侵犯的形式表现出来。弗洛伊德认为,侵犯是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出的侵犯冲动,如过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现出来,则表现为争论、竞争、冒险等。但是不管哪种方式,侵犯的冲动作为一种能量必须得到宣泄,不然就会得精神疾病。

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

同弗洛伊德一样,洛伦茨也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但与弗洛伊德相反,他不认为侵犯指向毁灭,而认为侵犯时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本能的体现。动物通过争斗来保护自己的领地,人类也是如此。洛伦茨相信,侵犯是人们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并预言人口爆炸会导致世界爆发战争的危险。

(2) 挫折—侵犯理论

早期的观点 多拉德

挫折一次有两种含义:一是指阻碍个人达到目的的外部情境;二是指由于目的行为受到阻碍而激发的心理紧张状态。挫折—侵犯理论中的的挫折是指“阻碍目的行为的一切事物”

挫折—侵犯行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于1939年提出的,最初理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三点:侵犯的强度同目的受阻的强度成正比列关系;抑制侵犯的力量,同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比关系;挫折强度一定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理论的修正 米勒

米勒提出了修正观点:认为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之外的其他后果,挫折并不必定引起侵犯。并且,侵犯与挫折的的关系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后天习得的。

“武器效应” 伯克威茨

伯克威茨提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受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与侵犯有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行为得到增强。伯克威茨作了一个实验,让被试在看着羽毛球拍和手枪两种不同情境下被激怒,发现后者发生侵犯行为的可能性更大。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为“武器效应”。

(3) 侵犯的社会学观点 班杜拉

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赞同,学习是侵犯的主要决定因素,侵犯是习得的,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予以消除。研究还表明,不仅直接的观察学习可以使儿童学习到侵犯行为,通过大众媒介实现的间接学习,也可以使儿童受到同样的影响。班杜拉等人进行的实验研究表明,行为既可以习得,也可以通新的学习过程改变或消除。

4.侵犯行为的控制

(1) 宣泄

宣泄的基本假设是,侵犯性的精神能量是一个常数,一切实际的侵犯行动或在想象中实施侵犯行为,都可以示侵犯性的精神能量得到释放,从而减少侵犯性冲动,达到减少侵犯行为的目的。

想象的攻击行为和观察他人攻击也具有宣泄的作用。

心理学家杜博进行了一项试验,表明,对于激怒的被试,自己先实施攻击产生了宣泄作用,减少了后继的攻击冲动;而目睹别人实施攻击也有代偿性的宣泄作用。但对于未被激怒的被试,先进行攻击和目睹别人攻击引起的不是宣泄作用,而是学习和强化作用,因而再次实施攻击时攻击冲动反而高于控制组。

因此,必须强调,宣泄是指已经产生了对一定对象的侵犯准备而言的。

(2) 侵犯行为的社会制约

按照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在人们自我意识正常的情况下,侵犯行为是在行为本身对个人有价值的情况下做出的。如果行为的预期代价超过行为能够带来的满足,则行为就会被抑制。因此,社会增加对侵犯行为的惩罚强度,可以实现对侵犯行为的外部控制。

习惯上,心理学家将获取满足所需要付出的代价称为反向动因

(3) 去个性化的避免

去个性化指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个人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意识会明显丧失,从而做出通常不会做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津巴多认为,去个性化状态会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因而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都被削弱,从而使压抑行为外露的阈值降低,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也使人的侵犯行为增加。

(4) 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

个人道德发展水平越低,就越倾向于忽略他人的痛苦、利益和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