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为本”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感”.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目标的达到,关键在于“读”的训练,读是由语文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学生通过“读”来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达到“以读促思,以读激情,读中感悟,读中迁移”的目的。 一、境中诱读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配乐、多媒体图片以及生动的画面,从而引发学生读文的情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语言。例如,《野荷塘》一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美丽的野荷塘,进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文本,去感受对野荷塘的向往之情,引发情感的共鸣,爱作者所爱,深刻领悟文本,达到“语悟其情”的目的。 二、读中引读 通过教师的范读,引领学生进行品读,激发学习情趣,帮助学生把握感情基调,促进学生理解感悟。教师引读:野荷塘白天如此美丽,夜晚的荷塘更别具特色,作者终于按捺不住想要去欣赏那美丽的荷塘月色,引导学生体会:明月下野荷塘的金色(整体美)和霞光下橘红色(朦胧美)还有虫儿鸣唱的(意境美)。又如,“金色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塘叶子和花瓣上。薄薄的青雾浮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橘红色的轻纱。”真的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真美啊!这样,教师再一次把学生融入课文所描写的境界中,加上背景音乐,视听结合,(www.fwsir.com)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三、说中带读 谈话带读,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以说话的形式去理解文本的内容结构,通过说的过程,把握文本的主旨。学生本身为了说得更具体清楚,在教师的引导下细读文本,如此对文本的“讲”与“读”就达到和谐。例如,教学《藏羚羊跪拜》一课时,教师抓住重点片段,引导学生感悟“藏羚羊的崇高母爱和老猎人的慈善情怀”.同时抓住了“当老猎人拿着枪对准藏羚羊时,藏羚羊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交流,与文本对话,通过与文本对话,交流感悟,让躺着的文本站立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并通过朗读想象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抓住“望、跪、泪”的情感主线反复进行诵读,在读中悟情、动情,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境地,进而达到以读为本的目的。 四、练中导读 语文教学中,教师设置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卡,引导学生读文感悟,例如,《藏羚羊跪拜》一文的结尾部分,教师能抓住时机,要求学生精读感悟的同时,设置这样的问题:藏羚羊跪拜的同时它是怎么想的?此时,你想对藏羚羊和老猎人说什么?你的心情又如何?引导学生交流,让学生自由表达,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又如,《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文的教学中,学习“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这一部分课文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填空:草原上有( )的雄鹰,有( )的百灵鸟,有( )的牛羊,有( )的小马驹,有( )的黄羊,有( )的蒙古包,有( )的牧民。这样既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五、评中促读 通过对朗读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文本,领悟语言规律,在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朗读,从而激发兴趣,加深感悟,积累语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哪个地方读得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为什么好?”或是“让我们学习他一起读读”等促进学生读文。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把“以读为本”的基本策略真正落到实处,达到“多读自悟”的目的。必须体现读的多样性,才能使语文教学更扎实、高效,使学生充满学习乐趣,进而达到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实效。 参考文献: 胡万雄。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以读为本[J].教育教学:读写算,2012(9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