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草名。翻遍典藏,描述原植物的只有《廣韻》里精短的一句。不似诗文里其他浪漫的植物,或许是因为太常见而熟视无睹,“草蓟”和“草芥”一样身份低微。 但是蓟在药用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南北朝时就有记载“大蓟……小蓟……叶并多刺,相似,田野甚多”,在《证类本草》《日华子本草》《本草经集注》等书中列为最常用的止血药。大蓟、小蓟同是菊科蓟属,按照现代植物学分类,蓟Cirsium japonicum为大蓟学名,而小蓟一般称作刺儿菜Cirsium setosum,两者都是凉血止血药,能散瘀解毒消痈。药性相较,大蓟消痈止血力稍长于小蓟,可用于九窍之各种热性出血,小蓟兼利尿通淋之功,善治血尿血淋等疾病。全草入药,生用或炒用,鲜品适合外敷,炒炭后止血效果增强。 两者容易分辨,大蓟的叶子深裂明显,叶缘的刺齿较长,被毛稠密,花托近球形,苞片尖端也是较明显的针刺状;小蓟长得相对温和,叶通常不裂,刺齿较短小,花托呈略长的椭球形。花都是粉色头状花序。 小蓟↑ 大蓟↑ 大、小蓟都是可以吃的,历史上有正式记载的,是明成祖朱棣主持编撰的《野食》一书里,开篇就是小蓟和大蓟,“采嫩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甚美。”明代才出现,说明蓟的食用史并不特别悠久,可能真的是闹饥荒不得已而尝试,结果发现味道居然挺美的。煠(音ye)意为烧,也通油炸的炸。吃野菜的境界不止于烧熟,就算熬饥荒也要翻新花样,像吃香椿鱼儿,裹着粉油炸才过瘾,如果用萝卜泥搭配调味汁,不就成了天妇罗了吗。 菊科的很多嫩菜都可以吃,蒲公英、鼠鞠草、茼蒿、青艾,还有大蓟、小蓟,清炒凉拌,或者制成蒸米粉团,伴着菊科特有的清凉,光想想就让人流口水。说点题外话,咱们吃野菜都是挑嫩的时候,因为老了往往有毒,开花后口感也不好。但的确有长花了才吃的植物,也是一种蓟,学名食托菜蓟Cynara scolymus,俗称洋蓟或朝鲜蓟,在欧美是很普遍的菜肴。地中海风味的油浸朝鲜蓟,鲜香开胃,嗜之者欲罢不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