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实志】走进民族区(上)

 廿氏春秋 2015-05-03

柯尔克孜族

印象:柯尔克孜族有约18万人,占全疆总人口的0.85%,主要分布于新疆西部地区,以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为主,其余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克苏和喀什等地区。

语言:绝大部分居民使用柯尔克孜语,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居南疆者通晓维吾尔语,居北疆者则通晓哈萨克语。

制度:柯尔克孜族族老年人威信最高,妇女和男人受较平等对待。新社会实行一夫一妻制,娶妻彩礼至少要牲畜“一打”(九头)。其通婚范围不受氏族部落限制,但直系亲属和近亲不能通婚。

礼仪:柯尔克孜族好宾客,重礼节。两人在路上相遇,要用手抚胸躬腰互相问好。凡有来客,不论是亲威朋友,还是陌生人,都热情款待。

习俗:信仰伊斯兰教,因此禁食猪、驴、狗肉和自死牲畜及一切动物的血。服饰方面忌坦露胸背的衣服,禁止穿裤衩背心在室外活动和作客等等。客人吃饭时,他人不能进屋或窥探。客人告别出门时,要背朝门外退出。丧葬时将尸体用白布缠头和全身,实行土葬,由男子送葬。
服饰:柯尔克孜族的服饰,男子常戴用皮子或毡子制作高顶方形卷沿帽和两侧有突出护耳式样的帽子。穿无领“袷袢”长衣,内着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衣,外束皮带,左佩小刀等物。夏天穿立领短袷袢,春秋喜穿条绒缝帛的宽脚裤。女子通常穿连衣裙,外套黑色小背心,南部妇女穿小竖领衬衫。妇女包头巾,喜戴装饰品。

饮食起居:主要为奶制品和牛、羊、马、骆驼等肉类食榀,辅以面食。常饮牛、羊、马奶和酸奶,喜喝茯茶。柯尔克孜族人民逐水草而居,夏季多住帐篷,冬季多定居在气候温暖的山谷地带,住四方形土房。

节日:
除伊斯兰规定节日外,本民族特有的节日有诺鲁孜节和圣希曼节,前者有如汉族的春节,后者则在秋收时举行。每逢节日来临,柯尔克孜人男女老少一齐出动,弹唱民族乐器考姆兹,举办叼羊、赛马、摔跤、竞赛、枪法等娱乐活动。

 

塔塔尔族
 

印象:塔塔尔族为白种人,大约有0.6万人,占全疆人口的0.02%,主要居住在伊宁、塔城和乌鲁木齐等地。另外,奇台、吉木萨尔和阿勒泰等县的农牧区也有少数的塔塔尔族

语言:由于塔塔尔族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族人民杂居,联系密切,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

制度:通行以一夫一妻制为基础的小家庭制,婚后就同父母分居。塔塔尔族的婚俗别具一格,婚礼一般都在新娘家举行。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后再“娶”回来。固有先“嫁”后“娶”的婚俗。另外,塔塔尔人的姓名称呼也很特别,一个人的名字后面,要加上父亲或祖父的名字,然后再加上自己部落的名字,构成一个完整的人名。


习俗:
塔塔尔族的习俗与维吾尔族相似,丧葬按伊斯兰教规实行土葬,服孝期间,不升炊火,由邻居送饭。


服饰:
塔塔尔族的服装很别致。男子喜穿绣花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裤子也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两色绣花。女子以戴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美,外面再罩上一块大纱巾,喜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绉边的长裙,以耳环、手镯和红珠项链为装饰。塔塔尔族的服饰干净、整洁、艳丽,表现了一种功利性的美。


礼仪:
塔塔尔族人民讲究礼仪,亲友相见要握手问候,妇女见面多握双手;尊老爱幼,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对长者非常尊重,走路、谈话、吃饭均先让长者。塔塔尔族在进餐时,每个人面前都放一块小手巾,用以擦拭嘴、手并防止食物溅在衣服上。全家人围坐一圈,中间餐桌上放一块餐布,吃饭时习惯用勺子、刀子、叉子。上茶、上饭,要先送给长者,然后再按年龄大小先后递送。饭毕要做“巴塔”(祈祷)才算就餐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